奥巴马有没有“主义”?

2011-12-29 00:00:00余万里
世界知识 2011年22期


  当卡扎菲死讯传开,西方领导人弹冠相庆的时候,对利比亚干涉行动期间不断酝酿的“奥巴马主义”也大有呼之欲出之势。英国《金融时报》10月24日发表了一篇题为“奥巴马主义开始成形”的文章,称赞其为“一种新形式的干涉主义,即高科技、低预算、政治上精明同时又使美国的影响力最大化、政府支出最小化”。
  历史上,用总统的名字命名美国外交某项政策的传统由来已久,不过近几十年来这种流俗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基本上只要出一位总统,西方媒体就会炮制出一个“主义”来。美国总统本人和官方基本上都不会公开站出来承认这种挂在自己名字后面的“主义”,私底下会不会为此沾沾自喜则未可知,因为这些“主义”不见得都会落下好听的名声。
  当下的奥巴马恐怕也没有太多的心思给自己树立什么“主义”来流芳百世,此刻美国经济依然增长乏力、失业率依然在9%的高位徘徊,国会两党还在为新的就业促进法案喋喋不休地辩论与争吵,抗议经济不公的民众不仅在华尔街安营扎寨,而且开始蔓延到“占领华盛顿”。与此同时,盖洛普发表的民调显示,在刚刚过去的一个季度,奥巴马的民意支持率度创造了新低……
  
  葫芦里能倒出什么“主义”
  冷战结束之后的美国外交基本上以党派划线,可以分出两种类型的外交路线:一是共和党的,目标上重视比较实际的安全和实力地位,手段上喜好单打独斗的单边主义;二是民主党的,目标上偏好更抽象一点的自由民主价值观,手段上重视拉帮结伙、建章立制的多边主义。克林顿的八年和小布什的八年基本上是这两条外交路线的典型,于是先后落下了“克林顿主义”和“布什主义”的名号。
  “克林顿主义”的名号诞生在1999年科索沃战争的废墟上,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人道主义干涉”的旗号,对当时的南联盟展开了持续78天的狂轰滥炸,最后连逼带诱地迫使米洛舍维奇撤出在科索沃的军队。科索沃战争结束不久,克林顿访问欧洲的马其顿等国,在春风得意之时宣称:“希望将来能确认一个重要原则,如果国际社会有力量阻止种族灭绝和民族清洗,就应当加以阻止。”这句话被立刻冠以“克林顿主义”大名。随后,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塞缪尔·伯杰为科索沃式的军事干预加了三项条件:一、出现有计划、有步骤的种族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