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里奇当然不是完美候选人,但决定共和党提名的选民往往会犯错,非要把不切实际的理想强加给现实中的人选……我们迫切需要具有创新和前瞻性的战略和积极的领导力,金里奇已经证明了他能满足这些需要”,11月27日,新罕布什尔州最具影响力的一份保守派报纸的主编毫不吝啬他对金里奇的赞美。2008年,麦凯恩正是在该报的鼎力背书下,才得以在新罕布什尔州险胜。事实上,自11月初以来,在选战中潜水了将近八个月的金里奇意外迅速上位,陡然间摇身一变成为共和党竞选阵营的新盟主。
从教授到议长
纽顿·莱罗伊·金里奇,1943年6月生于宾夕法尼亚州。由于继父的职业军官身份,金里奇一家先是南下迁往佐治亚州,后又被短暂派驻到法国的奥尔良地区。在遥远的欧洲大陆,十几岁的金里奇曾到号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惨烈的凡尔登战役的发生地游览凭吊。按照金里奇在《成功人生的关键》一书中的回忆,这次游览令他懂得了民众的牺牲和政治的重要意义,激发了他对政治与历史的浓厚兴趣。数年后接受大学教育时,金里奇选择了历史作为主修专业,并在埃莫瑞大学获得历史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71年,金里奇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专题研究,拿下了图兰大学现代欧洲史专业博士学位。
年纪轻轻的金里奇博士最初还是极为务实的:在还在撰写论文的时候,他就轻松谋到了西佐治亚学院历史系助理教授的差事。在保障衣食无忧之后,金里奇开始小心翼翼地尝试实现政治抱负。1974年,金里奇代表共和党挑战佐治亚州第六选区国会众议员,不幸惜败。两年后,金里奇再度挑战该职位,又一次铩羽而归。1978年,金里奇最终把握住了机会,闯入国会山,一干就是20年。
35岁、博士学位、大学教师背景,这些资历即便是在如今的国会山上也属于优质的参政条件。金里奇充分利用了这些优势。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国会众议院仍牢牢掌握在民主党人手中,共和党在国会内属于少数党,金里奇属于共和党里的少壮派,其政治思想深受里根的影响,在国会内积极配合了里根的一系列政治主张。1981年,金里奇牵头成立了一个名叫“保守机会社”的议员组织,笼络了当时一批年轻共和党议员。金里奇和这些年纪相当、雄心勃勃的年轻议员们时常对国内外大事高谈阔论,甚至还将主要思想形成了一份涉及经济、教育、治安、社会议题以及空间科学研发等多个领域的成型政纲。1985年1月,时任总统里根发表第二任期首份国情咨文时,将金里奇等人的这份政纲正式纳入了联邦政府的政策议程。
金里奇自身领导力的集中展现发生在1988年。这一年的5月,他联络了其他77位国会众议员联名要求对时任议长、民主党人吉姆·莱特进行道德调查,揭发后者在出版经费的使用上违反了竞选法和院会规则。在共和党人的猛烈攻击下,莱特黯然辞职,就此彻底结束了34年的国会生涯。这场挑战权威的胜利使金里奇人气飙升,次年他当选首个党团领导职位:少数党党鞭,即党团内的二号人物。
1994年的美国中期选举可谓金里奇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当时,克林顿执政初期采取的一系列政策遭遇民望反弹,医改更是寸步难行。金里奇在“保守机会社”纲领和1985年里根国情咨文的基础上,领导一批共和党少壮派推出了著名的“与美国缔约”作为竞选承诺。这项波及政府改革、财税与福利调整、社会管理更新等一系列重大议题的竞选纲领,被承诺将在共和党在众议院重新获得多数后的最初100天内实现。当年11月,金里奇领导的共和党阵营在中期选举中大获全胜,共和党在国会众议院一下增加了54个席位,终结了民主党作为国会众议院多数党长达40年的历史性记录。次年1月,第104届国会开幕,重获多数党地位的共和党人把金里奇拥上了议长的宝座。同期出版的《时代》周刊也将这位新科议长选为当年的“年度人物”。
可是,不久之后,金里奇治下的国会众议院就陷入了与白宫无休止的争斗之中,最为典型的是政府关门危机和克林顿总统弹劾案。但金里奇及其领导的共和党对白宫发起的一系列战役并没有得到民众的支持。在经历1996年和1998年两次中期选后,共和党在国会众议院的席位持续缩水。迫于党内外的巨大压力,金里奇于1998年中期选举之后引咎辞职。其后的13年,金里奇远离了舞台的中心,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从政坛全身而退。据统计,他已出版了23本书籍,并充当多个机构的政治顾问——获利颇丰的同时,保持着全美范围内的政治话语权。
毁誉参半的政治形象
作为一名叱咤华府政坛20载的老将,金里奇的形象可谓毁誉参半。从共和党内世代更迭的角度看,他崛起于里根时代,信奉也影响着里根的政治哲学。这个标签在当今共和党政坛上仍极具市场。特别是在去年“茶党”运动抬头以来,金里奇更是以上世纪90年代共和党“与美国缔约”运动大佬级人物的身份频频显身,指点江山。而当2010年中期选举共和党夺回众议院多数党地位后,如何与今日的白宫有效周旋,又为具有丰富经验的金里奇创造了更多发声的平台。不过,金里奇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也限制着他实现更为远大的政治抱负。
其一,金里奇的格局太小。在其四年的议长任内,发生了最大规模的联邦政府关门危机和历史上鲜见的弹劾总统事件,这与金里奇的孤注一掷和推波助澜密切相关。特别是政府关门危机,前前后后耗时近半年,其中造成了两次较长时间的联邦政府关门。在僵持过程中,参议院共和党领袖鲍勃·多尔曾多次尝试与白宫早日达成妥协,但都遭到了金里奇的强烈反对,外界甚至将金里奇的如此偏执形容成“哭泣的孩子”。这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政治恶斗,显然是对国家和民众极不负责任的行为,足见作为领袖的金里奇在视野和格局上的局限性。
其二,金里奇拥权自重,习惯双重标准。早在1988年炒作议长莱特出版费用争议而扶摇直上时,金里奇本人也被民主党阵营咬出在出版费用问题上同样存在猫腻儿;在担任少数党领袖期间,金里奇又曾被卷入当时臭名昭著的众议院银行丑闻之中。在其议长任上,金里奇遭到的道德指控就有84项,进入调查程序的一项议案牵连出金里奇有不当获利的事实。2000年,离开国会山的金里奇宣布与第二任妻子离婚,并马上迎娶前国会立法助理。此举向外界证明了金里奇与这位小他23岁的女助理的种种绯闻的真实性。换言之,在金里奇卫道士般揪住“莱温斯基丑闻”事件不放、推动对克林顿总统的弹劾案时,他自己也干着同样龌龊的勾当。
其三,金里奇善于搞“小圈子政治”。共和党少壮派组建的“保守机会社”应当说是金里奇权势之路的重要起点,而“与美国缔约”也帮助金里奇将众多新当选议员拉拢到自己周围,对他言听计从。事实上,刚刚终结民主党多数地位40年的共和党人可能只有选择这种集权控制才可能实现有效的组织,但金里奇的“小圈子”或许走得太远了。受到金里奇领导风格的影响,共和党党团内其后出现了多次“宫廷政变”,金里奇的“小圈子”几乎令整个国会众议院沾染上了更多派系权斗风格,增加了民众对华府政治的厌恶情绪。
又一次昙花一现?
蛰伏13载之后的2011年3月11日,金里奇作为宣布谋求2012年总统提名参选人的首位主流候选人而高调复出。不过,刚刚宣布参选之后,就被发现其竞选网站背景与已故资深国会参议员泰德·肯尼迪的网站“撞衫”。其后,随着以罗姆尼为首的其他候选人纷纷参选,金里奇的民调优势降至冰点,甚至由于颓势还爆出竞选团队多位助手辞职拆台的窘况。从11月份之前的选情发展看,金里奇这次尝试的希望几近渺茫。
11月中旬以来,金里奇竟然开始以1%~18%不等的优势击败罗姆尼,窜升为共和党阵营总统候选人中的领头羊。金里奇的意外崛起极具讽刺性:在暴露出2012年共和党候选人青黄不接的同时,也揭示出当今共和党内不同力量整合的难度之大。然而,由于金里奇在华府政治涉足极深,毁誉参半且树敌不少,不排除在未来一个月中有重蹈覆辙、再被保守派抛弃的厄运。届时,风水说不准会转到洪博培或者前国会参议员桑托姆身上,制造出“隐形初选”以来的第五匹黑马。
虽然,如新罕布什尔前述报纸的背书那样,一些迹象表明,金里奇正在逐步稳定优势地位。但从静态的指标比较而言,金里奇在经济与政府管理能力、执政业绩以及竞选财力上都不能与罗姆尼同日而语,这些都缩减了他最终获得提名的竞争力。同时,一旦金里奇代表共和党人与奥巴马对决,将明显降低奥巴马连任的难度系数。对于很多选民而言,上世纪90年代中不可一世的金里奇如今只是一个不算彻底陌生的名字,而选民对他的认知还是停留在国会领袖。要知道,当今的国会本来就饱受公众非议,金里奇也很难与国会腐败、扯皮、低效的负面评价撇清关系,当然更难以获得足够的选民支持,挺进白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