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转换角色 当智慧父母

2011-12-29 00:00:00李凤
中华家教 2011年6期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把世界上最美好的一切捧到孩子手边,然而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面对孩子的成长,有时我们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无能为力。因此,能够知道自己有多少“能”的父母是能干的父母,能够知道自己有多少“不能”的父母是聪明的父母,而能够游走于“能”与“不能”之间的父母才是智慧的父母。实际上,父母与孩子之间除了血缘关系及养育关系以外,父母在孩子成长中还承担着教育者的角色,其表现方式通常有三种:一是孩子的老师,二是孩子的同学,三是孩子的学生。这三种角色并不是截然分割的,常常是三位一体、并行不悖的。虽然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有所偏重,不同的家庭、不同父母的表现也有所不同,但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家长需要明白的是:如果自身的能力够强而孩子又很钦佩我们,那就做孩子的老师;如果做不了孩子的老师,就请做孩子的同学;如果不想做孩子的同学,就请做孩子的学生。
  
  做孩子的老师:竭尽自己的“能”
  
  在孩子的成长初期,重在做“能的父母”。孩子的成长初期是其身心全面依附于父母的时期,也是父母对其影响力最大的时期,更是父母做孩子老师的最佳时期,此时需要做一个“能”的父母,并尽自己所“能”做好孩子的“老师角色”。这既是为人父母的伟大权利,也是高尚的义务。孩子通常是在父母的教导中以及对成年人行为的模仿中来适应生活、获得发展的。
  这时候孩子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我们做父母的既要教孩子生活的本领,也要教孩子学习的本领,还要教孩子与人打交道的本领,等等。我们如果能在恰当的时机,采取恰当的方法把自己的所“能”教授给自己的孩子,就更容易促进孩子的发展。对于这一时期的孩子成长而言,无论其“得”还是“失”,都需要我们的教导、指导、总结与强化。对此如果我们理解得越深,实践得越扎实,就越容易取得好的效果,并且,这是智慧家教的开始,也是成为智慧父母的第一步。
  
  做孩子的同学:思索自己的“不能”
  
  孩子是不断成长的,当孩子成长到“心理断乳期”,即“青春期”时,重在做“不能”的父母。此时,孩子往往会从过去心理上依附于父母变为有自己独立的意向,此时的父母需要想到的则是自己的“不能”。如果这时你还充当无所不能的“老师角色”,把他们当孩子或学生来看待,他们就会厌烦,就会觉得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就会产生反抗的心理,萌发对立的情绪。
  但如果我们愿意做孩子的同学并和孩子一道学习、一起成长,与他们建立一种亲密的平等的同学关系,那么,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会发现,在孩子慢慢读懂这个世界的同时,我们也慢慢地读懂了孩子,走进了孩子的心灵世界。毕竟,在做孩子同学的过程中,孩子所暴露出来的是他们较为真实的一面,这有利于我们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使他们能够从中明白生活的道理、学习的道理、做事的道理以及做人的道理。
  不仅如此,我们的“同学角色”还是捕捉孩子身上闪光点、发掘其潜质的最好办法。每一个孩子的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只有在做孩子的同学时,才会更加容易地感悟到孩子的优点。对此,如果我们也愿意思考与尝试,那高智慧的父母就越来越近了。
  
  做孩子的学生:游刃于自己的“能”与“不能”之间
  
  在孩子的逐渐成熟期,重在游走于“能”与“不能”之间。当孩子逐渐成熟的时候,父母最好更多地做孩子的学生,适时地做一下孩子的老师,这是帮助孩子持续发展之道。我们对孩子成熟感到高兴的最好方式就是静听孩子的故事,特别是其成功的故事,一定要给孩子做老师的机会并向孩子学习,这样可进一步激励他的成长;而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则需要在倾听孩子的心事中不失时机地去做做孩子的老师,将我们的人生经验以他喜欢的方式说给他听……能够在“能”与“不能”之间游刃有余的家庭教育才是智慧的家庭教育,能够在“能”与“不能”之间游刃有余的父母才是智慧的父母。
  实际上,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上述三种角色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它与人类文化发展的历程紧密相关。根据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的看法,人类历史发展有三种文化:“后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前喻文化”。虽然我们可能没听说过这些专业名词,但很容易了解它们所蕴含的内容。“后喻文化”是指年轻人必须向成年人和老年人学习才能生存,在这种文化里,年长者的经验和知识显得特别重要,也特别具有权威。“并喻文化”是指两代人必须相互学习才能够获得生存和发展,上一代人不再拥有绝对的权威,孩子们身上迸发出许多值得上一代人欣赏和学习的东西。“前喻文化”指的是为了顺应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时代的紧迫需要,老一代人必须向年轻一代学习,才能保证跟上时代和社会的进步。对于这一点,做父母的认识得越早,体悟得越深,实践得越多,就越容易开展智慧的家教,就越容易成为智慧的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