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孩子“被成长”

2011-12-29 00:00:00本刊
中华家教 2011年6期


  当孩子成长的过程被有意无意地“扭曲”,我们又怎么能期望这个生命成长到一个理想的高度呢?
  
  相关链接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孩子的家教问题上,很多人认为家长过多灌输经验和好恶,会抑制孩子的创造力。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此持相反态度。为什么有些父母喜欢将自己的经验与好恶大量灌输给孩子呢?调查中,76.2%的人首选“不想让孩子走弯路”,68.6%的人认为是“希望帮助孩子成长”,51.8%的人选择“社会竞争激烈,父母为提高孩子的能力饥不择食”……孩子“被成长”作为当今家庭教育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应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
  2010年起,留学生的低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低龄留学生已经逐渐成为目前留学大潮中的一支主力军。2010年出国留学的学生中有的甚至是小学生。
  我国“神童”宁铂,两岁半能背诵几十首诗词,4岁时学会了400多汉字,13岁就进入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成为了大学生。然而他却无法和社会、他人沟通,屡次单独出走,最终丢掉大学讲师职位,出家为僧。出生于湖南湘潭的“神童”魏永康,两岁时就掌握了1000多个汉字,4岁念书,13岁考上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考上中科院硕博连读研究生。可是,他却中途肆业回家。他退学的原因很简单:自己无法一个人去面对社会。
  
  孩子“被城长”:家长怎么看
  
  孩子“被成长”,是指家长和社会不顾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盲目地让孩子过早承担他们这个年龄阶段本不该承担的东西。在当今的家庭教育中,孩子“被成长”的现象十分普遍,如很多家长经常拿自己的人生经验来教育孩子,并且每当孩子对自己的人生经验产生怀疑时,还常常把“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多”、“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多”之类的话搬出来,以此证明自己经验的正确性,希望以此指导孩子少走弯路;不顾孩子的兴趣与特点,为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辅导班,盲目地追求早期开发等,这些都是导致孩子“被成长”的原因之一。那么,到底家长的人生经验对孩子的成长是否有用?脱离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孩子一味地“被成长”,对孩子的发展有哪些影响呢?为此,我们以在线访谈、电话采访的方式采访了一些家长,看看他们对这个问题是如何看待的。
  
  年龄段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不同
  
  马志宏(媒体编辑):孩子“被成长”是肯定存在的,而且是一个普遍现象。这种现象存在的程度要根据家长的素质高低来看。如果小孩的辨别能力强一点的话,对于他认为是正确的“被成长”,他可能会接受;如果孩子认为家长的做法不正确的话,他就死活不会接受;如果他明知道你不正确,而又明白你是为他好,他可能就会被动接受。我觉得“被成长”总的来说弊大于利。因为年龄不同,思想认识不同,年代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也就不同。现在的孩子,自我思想非常独立,“被成长”有时只会让他对家长反感,但对他的身心健康应该不会有过多的影响,但如果长期这样的话,肯定会给他带来一定的负面情绪,比如厌学、叛逆、精神压抑等。作为家长,我觉得“被成长”还是有一定的可取之处的,毕竟“被成长”也是成长啊!
  
  教育要因材施教
  
  李老师(大学教师):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孩子的“被成长”作为当下一个热门话题当然也不例外。对于孩子意志品质的教育及一些行为规范,某些职业的基本功阶段的教育“被”的功效还是很明显的,这是有利的一面。但对于意识、思维、兴趣开发等方面,家长如果违背孩子的意志强行施教必然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此为其弊的一面。教育要因材施教,有些专业的童子功必须要在“被教育”的环境下才能打牢,如任由孩子性情发展,可能其孩童阶段是快乐的、无忧无虑的,可成年后就会嗟叹滚滚长江东逝水了!因此家长要学会做伯乐,善于发现孩子身上具有的千里马品质,顺其性,引其行,全其志,而不是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盲目随风、东施效颦!
  
  孩子有自己的主见
  
  许瑞强(玉器雕刻师):孩子一出生就在“被成长”,好多事情都是按照父母铺垫好的去做的。孩子小的时候,由于自我意识还不明显,只能毫无反抗地接受“被成长”。但等孩子大了他就不太接受了。至于说“被成长”对孩子有没有好处,那当然还是有的,至少可以让他少走点弯路或者早些掌握点知识,但是不顾孩子的个人特点而盲目地让孩子“被成长”,肯定会给孩子的身心带来很大的伤害。我对我家儿子的教育方式还是以放养为主,喜欢多给他一些自由,因为我觉得孩子有自己的主见,他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对于他不喜欢的,你再怎么强迫他心里也不会接受的,还不如让他自己选择呢。
  
  大家都这样,你不这样就会落后
  
  邓国柱(公交司机):作为家长,我们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被成长”,可你有什么办法呢?大家都这样做,你不做就会落后。拔苗助长也好,自然成长也好,反正都是长啊!别人都在“长”,你若“不长”,那只能落后于别人。其实,大家都知道孩子“被成长”不是很好,你想想,一棵小苗你不让它自然长,它肯定会畸形,孩子成长也是这样。可社会风气如此,家长也没有什么高明的办法,只能尽量不让自家孩子过于“被成长”罢了。
  
  要因事因人而异
  
  付先生(超市老板):我是离异家庭,孩子不在身边,平时与孩子接触的机会较少。但对孩子“被成长”究竟好不好这个问题,我还是有话可说的。要看看具体是对什么样的事情,对什么样的孩子而言,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孩子“被成长”有利也有弊,但总体看来弊还是大于利的。因为与学习成绩、智力开发相比较,孩子的健康人格和身心良好发展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被成长”:专家如是说
  
  针对孩子“被成长”这一问题,不仅家长有话要说,专家更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让我们来听听专家是怎么说的,相信会给广大家长一些建议和启示。
  
  优秀的孩子不是“被成长”出来的
  
  尹建莉(家庭教育专家、畅销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孩子“被成长”是一个新提法,却是一个老问题,更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家长总是怕自己的孩子不如人,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别的孩子超前,比别的孩子成长得快。其实家庭教育中最好的方法应该是最简单的,教育孩子其实一点都不难,只要把握了真正的要诀,每个人都可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2007年我的女儿圆圆参加高考,取得了超过清华录取线22分的优异成绩,被内地和香港两所名校同时录取。这一年,她只有16岁。圆圆学习成绩一直优异,曾跳级两次,但她不是个小书呆子,她开朗而善良,热情而深刻,多才多艺,乐于助人,被评为北京市市级三好生。圆圆绝不是“神童”,她只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区别于伪素质教育)思想下培养出的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
  我没有对圆圆拔苗助长,也没有强迫她做她不喜欢的事情,甚至没有要求她学习一定要优秀。面对高考择校,我们尊重她自己的选择。圆圆选择了内地的一所大学,并且在快乐地学习和生活。正是我的顺其自然,才会让孩子健康成长。
  
  孩子“被成长”危害大,引导、帮助更有效
  
  俞妮亚(家庭教育专家、广西教育厅督导办主任):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呵护,但是过分地拔苗助长,让孩子“被成长”,是不恰当的,那只会引发孩子厌烦和抵触的情绪,危害很大,而引导和帮助会有效得多。
  事物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孩子的成长也不例外。孩子“被成长”,本身就违背了孩子身心发育的基本规律。
  孩子“被成长”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多伤害。有许多关于天才儿童的报道,不幸的是他们的智慧之树在刚刚繁花盛开的时候就已经凋谢枯萎了,他们令人惊讶的才华只在短短几年中昙花一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天才儿童神经系统所承受的压力超过了自然体格所能承受范围的极限,因此,生命之火在刚点燃不久就熄灭了。
  孩子“被成长”会扼杀孩子的兴趣。很多家长将子女的课余时间都剥夺了,孩子没有什么休息时间,书法、弹琴、绘画、唱歌、跳舞等等,一个都不能少;培训班、补习班,都要参加。孩子承受不了如此沉重的压力,就会产生厌烦抵触心理,不仅没有学会琴棋书画,甚至学习成绩也会一落千丈。
  孩子“被成长”让孩子失去了独立自主性,做事情没有信心,产生依赖心理,本来能做好的事情,最后却没办法做好。
  在孩子的成长中,家长对孩子的引导、帮助其实更为重要。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如孩子学习中遇到难题,不要直接告诉他这道题目该怎么做,而是告诉他可以试试用哪类方法解答,这样在尝试的过程中他可能就解决了问题,在下次遇到难题时,就会主动自己思考,而不是等家长告诉他答案。
  
  要陪孩子成长,不要让孩子“被成长”
  
  张美华(家庭教育专家、作家):孩子不是父母的工具,孩子的生命并不是为了父母而存在的,父母只是陪着孩子走一段路程而已。因此父母要搞清楚自己的角色,不要让孩子“被成长”。
  父母其实是和孩子一起成长的。没有谁先学好才当父母的,都是一边学一边当的。孩子也不是说生下来就知道怎么做孩子,父母和孩子都要看到,眼前我们都是一张白纸,但路要一块走,不停地学习,要跟孩子拉着手一块往前走,遇山就爬山,遇水就过水,遇到事情积极面对,不要回避,总之要走到这一步的,只要体验就是财富。什么叫沟通,沟通就是倾诉和倾听,你听我说,我听你说。孩子心灵的诉说要有一个对象,父母要相信和尊重自己的孩子,不能浅薄和盲从,不能拿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的孩子的长处相比,进而否定、放弃孩子。要学会和孩子一起直面生活中的那些不完美,告诉孩子如何去适应,并在适应中发展自己的长处,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专家建议:做利于孩子成长的家长
  
  杜老师(儿童心理学教授、家庭教育专家):
  对孩子抱有信心
  家长对孩子抱有信心很重要。无论何时,家长都应该对孩子抱有热切的期望,认为孩子将来一定会有作为。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不要拿自己孩子的短处去和别的孩子的长处比,更不能拿自己孩子的长处和别的孩子的短处比。要拿孩子的今天和昨天比,若有进步,就应该及时赞扬。父母的赞许、肯定是孩子人生评价的第一块基石。作为家长,应该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多给孩子机会,让孩子没有顾虑。每个孩子都有积极的一面,都有巨大的潜能,需要我们去肯定他们,正确看待他们,让他们有信心。对孩子永远抱有信心,从而使孩子对自己有信心。因为自信是对自己的肯定,更是一笔精神财富,只有拥有这笔财富,孩子才能怀着坚定的信心和希望去面对未来、经历风雨。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家长对孩子应该做到敢于放手。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让他自己做,不要替他做。家长应该认识到,小孩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一个规律,即从不会到会,从做不好到做得好,因此,不要求全责备,也不要看到孩子做不好就去替他做,这样等于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孩子在自己做事过程中获得鼓励后,就会感到我行,就有了自信。这种感觉非常重要,它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一种动力。
  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家长总是不能意识到孩子已经具备自主选择的能力,总是认为自己的做法比孩子高明、保险,从而把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孩子,不去考虑孩子在独立做出决定和处理事情时的宝贵信心和热情。因此,建议家长要多说这样的一些话:“这由你决定”、“这是你的责任”、“不管你怎么想,这由你选择”。而一旦孩子作出决定,家长就必须使孩子意识到他要对他所做选择的后果负责。
  
  引导孩子有主见,敢于担当
  现在很多孩子缺乏主见,家长首先要了解孩子为什么会缺乏主见.。
  孩子缺乏主见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孩子喜欢模仿,容易盲从。第二,家长、老师本来就是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所以容易造成孩子唯命是从,不敢想也不敢做违背家长或老师意愿的事情。第三,有些家长习惯于替孩子包办一切。诚然,孩子听话、乖巧可以让父母省心,但如果孩子表现得过于顺从,凡事没有主见,总是模仿别人,为“被成长”创造了条件,这对孩子今后个性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
  一个人的主见不是成人以后才开始培养的,作为家长,应该注意从现在开始引导孩子成为一个有想法、有主见、敢于担当的人。
  信任孩子,让孩子作主。“小事”由孩子自己安排,如过生日请哪些同学、朋友,到商店买什么样的衣服,选择什么学习用品、参考书等。“大事”给孩子提供参与的机会,如是否上课外辅导班、上哪种类型的培训班等,鼓励孩子提出自己的建议,如果可行,则尽量采纳其建议。在孩子得到多次的肯定、赞许和褒奖后,自然会增加自信,“主见”意识也会慢慢形成。
  平等商量。家长要时刻记得,孩子是家庭重要的一员,许多事情,不要忘记与他平等商量,这样会培养孩子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商量,不是父母发号施令,而是要使每个问题的解决都打上“民主”的印记。商量更不是迁就,而是父母与孩子对话、沟通、相互了解,形成双方可接受的意见或办法。
  教会孩子说“不”。要使孩子有主见,必须破除孩子对权威的迷信。告诉孩子,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有可能出错,他可以对他不认同的事情说“不”。孩子意识到这一点,就不会盲从别人、模仿别人了。
  
  做孩子的良师益友
  如何做孩子的良师益友呢?应该从细微之处、点滴之处做起。做良师,首先父母以身示范,以自己的言行做孩子的榜样。另外,当孩子在学校遇到麻烦,学习上遇到难题时,能扮演良师的角色,予以疏导,予以指导,给孩子以激励,指导其学习。当孩子与小朋友交往有了矛盾时,当孩子寂寞孤独时,应该扮演他的益友角色。找孩子谈心,谈学习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谈交朋友的酸、甜、苦、辣,谈小朋友之间既需要关怀,也需要谅解。家长如能这样平等地与孩子谈心,孩子就容易把父母看做是知心朋友,愿意和家长讨论交友,讨论为人,讨论处事,讨论人生。
  
  结语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成长规律,顺其规律培养才能让其健康快乐地成长,孩子的成长更是如此。每位孩子就是一粒具有饱满生命力的种子,是天生的学习者与自我成长者。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逐渐地完善自我,他们的进步愿望、成长意识、探索精神、创新能力都可以成为从弱小到强大的力量。家长培养教育孩子,应根据其年龄阶段、发展特点、孩子兴趣、自身特长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切不可过多地灌输以往的经验与好恶,更不可“拔苗助长”,盲目跟风。那种想让孩子“一蹴而就”、“一鸣惊人”的想法是不现实的,不仅影响了孩子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家长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