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波兰伟大钢琴家、作曲家肖邦诞生200周年,作曲家、钢琴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赵晓生先生在全国巡演活动中,多次举行“听夜曲 品肖邦 悟人生”专题
独奏音乐会。笔者于2010年6月8日在潍坊学院聆听了赵晓生的演奏。
赵晓生对肖邦在1827—1846年期间创作的夜曲做了全景式的社会背景、个人生活经历、音乐本体的综合分析,对肖邦的情感经历做了细致的梳理。音乐会的形式新颖独特,将13首夜曲分为前奏和三个乐章,并采取了边讲边弹的形式,每讲解完一个乐章,便将几首作品连续演奏下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夜曲这一“肖邦最直接地诉说
内心最隐秘情愫”的心灵日记,向观众描述了肖邦短暂而
辉煌的一生。
一、精神内涵诠释
为了让观众能更容易理解肖邦的精神内涵,赵晓生紧扣肖邦的情感脉络,除去前奏外,形象地采用肖邦生命历程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三个人物名字作为每个乐章的标题加以阐述,从而使这场音乐会成为叙事性强、感人至深、丝丝入扣的一个整体。这四部分分别为:前奏“地狱之声与天堂之声——葬礼进行曲”、第一乐章“康斯坦茨雅”(1827—1835)、第二乐章
“哈姆雷特”(1836—1841)、第三乐章“乔治·桑”(1841—1846)。
在前奏“地狱之声与天堂之声——葬礼进行曲”中,演奏家开始以沉重、缓慢的葬礼进行曲节奏暗示了肖邦的死亡情结,那仿佛来自地狱的脚步声,步步逼近。特别是第15和23小节左手饱满、强烈、凝重的八度低音和右手上行八度旋律的宣泄,犹如肖邦绝望的呐喊,撼人心魄,不禁让人热泪盈眶。在再现段中,这两句却又像转化成无畏的英雄气概。B段的旋律在赵教授的指触下宛如天籁之音,仿佛是肖邦对生命的追问,在这里不再是诗意悲情的描述,音乐空灵、缥缈,让人有瞬间灵魂出窍的幻觉,似肖邦高贵的灵魂升入天堂。赵晓生将这一段宁静的表象下蕴含着不可名状的悲苦与挣扎的心语演绎得充满了内省的思考,超然度外,与A段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也将这首作品提升到了无上的境界。最后的结束音,赵晓生创造性地弹出了最低声区的一个主音,仿佛葬礼的钟声,预示着生命的终结。这首葬礼进行曲,是音乐会的前奏,倒可以说是肖邦整个思想的浓缩和总结,“表达了英雄之死,国家之死,民
族之死,精神之死,爱情之死,心灵之死和魂之死。……”①
第一乐章“康斯坦茨雅”包括六首夜曲,《e小调夜曲》(作品72之1)、《升c小调夜曲》(作品16)、《降b小调夜曲》(作品9之1)、《降E大调夜曲》(作品9之2)、《升F大调夜曲》(作品15之2)。康斯坦茨雅是肖邦的初恋情人,用她的名字作为第一乐章的标题,代表了肖邦创作初期的情感经历和风格特征,有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未来理想生活的想象,也有因为妹妹死于肺病、肖邦也患此绝症而导致的忧郁、悲观性格的形成,更有因为华沙沦陷而使肖邦陷入的愤怒、痛苦的情绪,以及因为离开祖国而与康斯坦茨雅爱情幻想的破灭。这一时期的夜曲具有青春朝气,充满理想、梦幻、繁饰、精细的特点,伴奏声部以“六”为基础节奏单位,因为“六”是完美数字,可以任意组合,并且隐含着圆舞曲和玛祖卡的节奏特点;更有对菲尔德夜曲体裁的超越,作品中段大都充满了矛盾的冲突和剧烈的对比,特征是音响构成的立体化,谐音共鸣的超凡运用。赵晓生注重各声部声音的横向联系,
将各声部组成一个整体,强调了钢琴音响的交响性,凸显了肖邦对钢琴的伟大贡献。
第二乐章用“哈姆雷特”作为这一乐章的标题,是因为肖邦与哈姆雷特有着极相似的情感经历,哈姆雷特在一夜之间失去了他生命中最宝贵的三件东西:父亲被叔叔谋害、母亲被叔叔霸占、本该属于他的皇位被叔叔篡夺,使哈姆雷特陷入了永恒的痛苦、彷徨之中。而肖邦也是在一夜之间失去了亲爱的祖国、温馨的家庭和美好的初恋,肖邦变成了哈姆雷特,也陷
入了深深的彷徨、苦闷、痛苦之中,并产生了死亡情结。
这一乐章的节奏从六个音的三拍子改变为四拍子的《葬礼进行曲》节奏,实际上《葬礼进行曲》也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同属一个命题;戏剧冲突的强化,对比被极限地扩大;装饰被简化,变得更有目的、更有意义,而且,音乐的张力得到了加强。作品包括《B大调夜曲》(作品32之1)、《g小调夜曲》(作品37之1)和《c小调夜曲》(作品48之1)。《c小调夜曲》特别反映了肖邦对远方祖国的凝视、思念与悲痛,是所有夜曲中规模最大,对比最强烈,内心情感最复杂的一首作品,也是肖邦成熟时期的巅峰之作。这里面自始至终贯穿着葬礼进行曲的节奏;隐伏的内声部;具有宏大的规模和气势;充满了悲情气质。赵晓生在“哈姆雷特”的主标题下,通过这三首夜曲,表现了在这一阶段肖邦悲痛的内心情感,有对统治者的愤怒、反抗,对祖国的牵挂与思念以及对爱情的埋葬。
第三乐章“乔治·桑”。肖邦虽有几次爱情经历,但对肖邦的感情生活、音乐创作以至生命的衰竭影响至深的要数与乔治·桑的情感经历,可谓成也乔治·桑、败也乔治·桑,生也乔治·桑、死也乔治·桑。这一时期与乔治·桑的关系从恶化到决裂使肖邦病情加重,心绪感伤。加上克拉科
夫起义的失败,导致了肖邦对祖国命运深深的担忧和对生命的绝望。
赵晓生将《升f小调夜曲》(作品48之2)、《降E大调夜曲》(作品55之2)、《B大调夜曲》(作品62之1)作为这期间的代表作。重点通过节奏的多样化、多变性体现肖邦精神指向的不确定性;通过音响构造的外音化、复调化和复杂化体现了肖邦创作晚期的基本特征:多层、内省、纠缠、复合情绪的悲剧化。特别是B大调夜曲中长颤
音的使用,“与贝多芬晚年最后五首奏鸣曲中长颤音的使用有惊人的相似之。”②这或是人生达到临界点的一种相
同的表达方式吧。
二、演奏特征分析
整场音乐会,赵晓生不仅从作曲家生平、创作背景、精神内涵、创作特征、音乐贡献做了理论性的梳理和概括,更从音
乐本体的和声、音响、节奏、速度、踏板等方面做了全新的、信而有证的演绎。譬如:
1.内声部音响效果的挖掘。肖邦的音乐创作虽说是主调音乐,但出于对巴赫的崇拜及对和声效果的开拓、挖掘和创造,有很多时候运用了复调手法,赵晓生充分挖掘了这些复调因素,例如:作品72之1中第15—21小节,在演奏中加强了左右手声部之间的横向连接,伴奏声部主干音与右手旋律音的呼应,使内在声部更加丰富多彩,更加衬托出了肖邦内心纠结不安的心绪。在作品16中,将左手分解和弦的每个音都横向形成一个声部。另外,使隐藏在左手伴奏声部中的主旋律音调G—F—G—C得到了加强。
2.装饰性华彩乐段的追加。每一位成熟而伟大的作曲家的作品中都会体现出作曲家所处年代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崇尚华丽而典雅的装饰,加上肖邦对意大利歌剧中花腔唱段的欣赏,在他的作品中便有了形式多样的装饰性乐句,这些乐句华丽优美,是作品中的点睛之笔,赵晓生遵循这一特点,在第一乐章的几首夜曲中增加了现行版本之外的几处繁复华丽的华彩性乐句,并将这些乐句演奏得色彩斑斓,灵动飘然。例如:作品9之1的第37和第45
小节;作品9之2的第4、14、22、23、24、31、32小节等。
3.和声功能的加强。众所周知,肖邦在夜曲创作中和声语言的运用是在继承传统和声基础之上的超越,赵晓生在处理过程中,有选择性地使用了部分持续音,从而强化了和声的复合功能,使和声音响在纵向效果上更加丰富,在横向运动中,不再是单个音的连接,而是整个和声的相生、运动,动力性增强,凸显了肖邦内心的矛盾冲突,丰富了夜曲中戏剧性因素的刻画手法。如作品72之1,他外强调了左手伴奏的第5、6个音和第11、12个音,使这首作品中叹息似的核心音调贯穿始终。同样,在作品9之1中,强调了类似第6—7小节、第80—82小节伴奏声部最高音的相互连接。更具创造性的是发现并强调了第58—66小节左手具有预见性的音调,即是每组尾音A到下一组开头音D的连接,这样第67—70小节需要突出的低音A—bA—bG—bA—A—A—bB—bD就有了合理的铺垫,不显得突兀了。类似的地方还有作品27之2中的第63—65小节等。在这一方面,赵晓生通过作品55之2做了更加充分的表达,把每个声部的主干音加以保留,形成了完整的和声进行,中声部的丰富,使和声构成了连续的、平衡的、和谐的富有
内声部变化的延绵不断的律动。
4.踏板的独特处理。赵教授在踏板的使用上也有不少独到之处,如:《葬礼进行曲》的中段,同样的材料使用了不同的踏板,赋予了音乐内容以不同的内涵,同时形成了一个新的功能,增加了和声语汇的对比,使整个和声的运动变成了丰满、平衡的结构,侧重突出肖邦矛盾、彷徨、不安、痛苦等精神特
征,表达出了肖邦纠结、绝望的心声。
赵晓生的演奏风格独树一帜,从速度看,《降b小调夜曲》(作品9之1)、《降E大调夜曲》(作品9之2)、《升F大调夜曲》(作品15之2)、《降D大调夜曲》(作品27之2)、《B大调夜曲》(作品32之1)、《c小调夜曲》(作品48之1)的演奏速度均快于阿劳、巴伦博伊姆、鲁宾斯坦和傅聪,更加追求戏剧性效果。在力度方面,音色饱满、辉煌,多处p、pp都有较强的表现。特别是创造性地将作品48之1与《c小调前奏曲》(作品28之20)联接在一起演奏,认为前者是后者的加花变奏。因为两首作品同样是葬礼进行曲的节奏,其旋律、和声甚至内声部都几乎相同,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连在一起演奏更能充分地抒发肖邦内心的挣扎和对死亡的幻想,
突出了肖邦的悲情内涵。演奏激情绚丽,琴人合一,散发着钻
石般的光芒,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听众。
最后他对音乐会做了充满激情的总结:“音乐真正是所有艺术形态中最抽象最神妙,宽阔如宇宙深沉如大海的百科全书。且不说其内涵之全覆盖性,就说肖邦夜曲,即是在揭示肖邦一生心境之发展过程。由于肖邦的心灵太敏感,精神太丰富,性格太脆弱,灵魂太强大,作为肖邦一生‘心灵日记’的夜曲也就以一种特有的赤裸裸的表述方式,以其音响之宽阔,变化之精微,色泽之绚烂,情感之强烈,使所有听者动容。钢琴之美声也因为有了肖邦而达到极致矣!在音乐中,你可以体验所有好的作曲家内心丰富的精神宇宙,与他们娓娓述谈,了解蕴藏在巴赫、贝多芬、舒伯特、李斯特、舒曼、德彪西……音乐背后的爱情与仇恨,欢乐与愤怒,
宁静与骚动,力量与沮丧,生命与死亡,以及通过他们的音乐所展现出来的人性本原。我们自己也在这一过程中使灵魂得到升
华。”③
这场音乐会不仅仅是一场单纯的演奏会,赵晓生将音乐历史、作曲家的情感内涵、音乐本体、钢琴表演艺术融会贯通在一
起,充分展示了赵晓生丰厚的艺术积淀以及高超的钢琴演奏技巧
和扎实的作曲技术理论功底。
赵晓生旨在通过肖邦夜曲所反映的思想、情感,来领悟人生价值与对祖国、社会及人民的热爱,正因为对国家有了这些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感,才使肖邦的音乐有了无限的生命力,赵晓生对《夜曲》的倾情演绎,深刻反映出他对构成作品思想内涵的个人情感世界的重视,是他对肖邦精神内涵的深度体验,而他对肖邦生活经历和情感经历的解读又不仅仅是让观众做表层的背景式的了解,而是做到结合实际音响形成自己对音乐的感受,从鲜活生动的音响中发现属于自己的审美体验和意义,并引起穿越时空的心灵共鸣。赵教授通过全国巡演和即弹即讲的形式生动形象地把这些信息传达给观众,让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肖邦,从而让更多的人学会体验音乐,感受音乐对心灵的冲击,这正是赵教授带给大家理解音乐的方法和途径。另一方面,赵晓生强调的悲情乃是中国文人精神内涵的一种特质,不仅有对现实的批判,更有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它超越了一般意义的伤心、痛苦和对自己
灵魂归属的思考,表达出的是对祖国、社会、生命更深沉的爱和责任,
是对当下人文精神的呼唤和自省,同时让自己的境界得以升华。
希望赵晓生能将这种形式的音乐会继续下去。通过这种形式的音乐会,以及他丰厚的艺术积淀来引领更多的教育者、学子和爱乐者热爱音乐、解读音乐、体验音乐、感悟人生,这也许是赵晓生全国巡演“听夜曲 品肖邦 悟人生”专题独奏音乐会的初衷
和深层意愿吧。
①②③赵晓生“肖邦夜曲的心灵历程”,2010年6月8日潍坊学院讲座录像。
窦青 潍坊学院音乐学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 荣英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