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音乐研究在当代

2011-12-29 00:00:00王欣
人民音乐 2011年4期


  电影是一门交流的艺术。在这门大众深爱的艺术里,音乐与画面、音乐与故事情节的贯通与交融,逐渐成为表现电影主题的主要手法之一,而电影的主题曲又常常对整个作品的主题起到艺术性的提示和效果深化。这一点,越来越成为电影音乐创作的主流和共识。一曲好的电影音乐往往既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和较高的文化口味,又是一种舒缓、淡雅、优美的艺术形式,它所表现的是天地人、音诗画、真善美。
  电影音乐,是作曲家为影片所写的、经过音乐录音和混合录音进入电影,作为电影综合艺术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电影放映而被观众所感知。电影音乐是20世纪新出现的音乐体裁,有音乐的一般共性,又有自己的特性,在当代人的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当电影音乐进入电影后,它从题材、内容、风格、手法、结构,到段落划分和长度,都为影片的整体构思所决定。但同时,电影也为电影音乐提供了新的发展条件和表现天地。优秀的电影音乐借助它抒发对自然的情感,流露对生命的感悟,表达对理想的追求,成为电影作品艺术主题最重要的载体和诠释人生的绝好形式。电影音乐的这种既受到限制又得到新发展的特质是它所独具的。创作者们往往通过电影语言和音乐语言的双重表达和有机结合,再现以至升华电影作品中那至纯的真情、至美的意境、至善的心灵,实现艺术家们通过电影艺术手段达到对人类命运最终关怀的目标。
  随着电影艺术的迅速发展,自20世纪30年代起,电影音乐在电影艺术中的重要性日益显露出来,并逐渐成为电影本体结构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的功能和价值也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通过作曲家和导演的精心合作和长期探索,一批有较高水准的电影音乐陆续显露出来了,电影音乐作为音乐艺术中的一个有其自身特性、规律和价值的独立体裁,终于形成和成熟起来。
  
  一
  
  20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音乐学在国际上作为一个重要的艺术科学门类,在人文学科领域中确立了自己牢固的地位,在音乐的理论、历史各研究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它在电影音乐这个领域却显得相当薄弱。虽有第一部全面研究电影音乐的学术专著(波兰音乐学家卓菲娅·丽萨的《电影音乐美学》)在20世纪60年代的问世,但电影音乐研究在我国就显得较为薄弱,基本上处于起步的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讲,如下这些著作的相继问世是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它说明,在我国这个课题业已被关注,并且对它的研究已逐步在扩大、加深,这也说明众多学者关注到了电影音乐问题,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实在是可喜可贺。多年来有关于电影音乐的研究主要是以著作类、学位类论文、学术类论文和评论类文字出现,篇幅所限,仅略举如下著作是以为评鉴。
  王云阶著《电影音乐与管弦乐配器法》①
  该书分为三个部分:一、电影音乐谈丛;二、电影音乐配器法?穴译自苏联萨巴尼耶夫原著《电影音乐》?雪;三、普通管弦乐配器法。作者根据自己多年从事音乐创作的实践,并参考中外有关专业书籍编写,以作为第二部分的补充。
  王云阶著《论电影音乐》②
  该著作收入作者自1949—1982年发表的有关电影音乐的文章42篇,内容涉及有关电影音乐的各个方面。上篇主要是作者个人电影音乐创作经验的总结,如《从影片〈林则徐〉谈电影音乐民族化问题》、《〈傲蕾·一兰〉的音乐创作》等;对电影音乐美学问题的探讨,如《音乐在电影综合艺术中的作用》等。下篇是对中外电影音乐的评论。该书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经验高度结合。
  王文和著《中国电影音乐寻踪》③
  将学术性与知识性、资料性一并纳入编著意图,以期引领读者去游览尽可能多的传统风景。本书共分上、下两编。上编系统而清晰地勾勒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音乐发展史,值得指出的是,尽管许多为中国早期电影创下卓著功勋的作曲家,本身即是新音乐史上的大家,但是,编著者却有意避开了纯音乐的价值评估,而是立足于音乐与画面关系的思考,在历史的省察中探讨音乐与电影的其它创作部门共同缔造经典的成功经验。下编所选录的138首电影歌曲,则为读者的这种把握提供了更加感性的参照。
  贾培源著《电影音乐概论》④
  该书共分为八个乐章,主要以电影音乐简史;音乐与画面的关系;电影音乐的功能;电影歌曲问题与影片音乐评论等分门别类的论述。应当指出,对这些遴选出来的代表性作品,作者所做的不仅仅是照录如仪,而是同时还附以要言不烦的背景介绍和赏析点评。在这里,作者依然坚持了电影音乐首先是“电影的音乐”的立场,对每一首作品的分析始终不曾游离于影片本身,从而使读者在获得相应的电影史知识的同时,有可能去接近和感受它们在往昔岁月中的艺术风采。
  何方著《中国电影音乐文集》⑤
  该书系中国电影音乐学会研究文论编著而成,收入文章77篇,按照内容分为四大部分,分别按发表时间的先后编排,全面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片种电影音乐创作的成就以及电影音乐理论研究的成就,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曾田力著《影视剧音乐艺术》⑥
  该书主要包括影视剧音乐的本体构成、影视剧音乐的美学探索、影视剧音乐精品分析三部分内容。自从电影和电视诞生以来,整个20世纪的音乐都受到了它们很大的影响。影视剧音乐所表现出来的创作样态、所使用的创作技法和审美意境,以人们意想不到的速度在不断地扩展并丰富着人们的心灵。
  孙建京编著《经典电影与音乐视盘赏析》⑦
  该书从科学与艺术的角度出发,通过对经典电影与音乐视盘的介绍,领略名家的风采,包括优秀影片视盘、音乐片视盘、优秀电影演员、导演等详细情况。同时还指导你建立属于自己的影音世界,在家中享受快乐与发现。
  罗展凤著《电影×音乐》⑧
  该书把电影和音乐交叉连接,向读者展开一个″听读″电影的新视角。把音乐和电影交叉谈论的书,当下并不多见。而观影族中,颇多音乐爱好者,因为很多经典的电影都有出色的配乐,其中不乏大师级人物,使得音乐与影像相映生辉,甚至流传更广。作者对电影、音乐、文学有很强的感悟能力,也是其电影音乐评论文章的结集,分六个部分,从不同的专题角度、不同的电影实践来谈论电影音乐从内容到形式的方方面面。其对电影音乐的感性、理性之分析,为电影爱好者对电影的细读起了不少解惑的作用。作者引用了不少英文资料,也是从规范的学术立场对电影音乐这一媒体交叉的新文化现象的研究做出了尝试。缺点是缺乏深度与厚度。
  (法)贝托米厄著,杨围春、马琳译《电影音乐赏析》⑨
  该书通过描叙电影音乐的不同规则和范畴,从而更好地观察到它们的相互冲突和逐渐消亡。影视音乐并不只是影视画面的陪衬,音乐本身及其内涵都在一定程度上传递了观众的价值取向和一种时代观念。凭借一些美妙的旋律和语调以及乐器的配合,音乐构思了一个有序世界的蓝图和即时的幻想空间,而正是这些保证了电影蕴涵的真谛和永恒,影视音乐混杂着诸多因素和多种多样的音乐语言。它朝着不很完整的音乐形式和全新的管弦编排方向发展,它注重于时间的瞬息流逝,注重于事物的细微变化。
  曾田力、雷伟著《电影电视剧音乐分析教程》⑩
  该著作的特点是在电影电视剧音乐的阅读、可视、可听的基础上,将启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有意义的思考,把电影电视剧音乐的相关知识转化为″传媒音乐人″实践的思想基础。针对传媒音乐专业教学的内容、体例、风格和教学实践的可行性问题,突出了传媒音乐教育的独特性、传媒音乐教育的目标性、理论教学的可操作性、音乐知识面的系统性。同时又以教学改革的创新思维和新的图文组合信息,引导读者用音画结合的观念及美学思维对电影电视剧中的音乐进行系统分析。
  
  朱天纬编著《中国电影百年经典歌曲》{11}
  该著系中国电影歌曲集,选自1926年以来,在中国(包括大陆、香港、台湾)各片种电影中,词曲作家专门为影片创作的歌曲(包括为未拍成的影片写作歌曲)和在电影当中选用的其他词曲(包括民歌和创作歌曲)。由于舞台艺术片(包括被搬上银幕的其他种类艺术形式:戏曲、歌剧、舞台演出等)中的音乐(包括歌曲)的创作成就,主要是原作品的创作成就,只是通过电影这一媒介得到广泛传播,因此该著只精选其中的重要选段和歌曲。在影片中选用的其他歌曲、为未拍成的影片写作的歌曲放在全书最后。
  狄其安著《电影中的音乐》{12}
  该著共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是对电影音乐的概述,论述了电影音乐与电影、画面的关系,也介绍了电影音乐的功能与曲式结构等方面内容,从电影音乐的本体出发,简明扼要地介绍其功能与作用,并进一步阐述与其母体之间形成的关系等等;中篇是对中外十五部经典影片的音乐分析与影音评析,作者较多地选取一批有时代性的作品,对其进行评价;下篇是对五部中外纪录片和科教片的音乐分析。
  
  二
  
  2005年,是中国电影诞生第一个百年的庆典之年,深藏久远的影片、影人、影事和影音再次走进人们的视线,漫入耳畔,记忆中的影像和熟悉的歌声再次让人泪流满面。中国电影的百年历史形同生命的轮回,不由人意地出生、发展、壮大,持续获得各种荣誉。在人们对这一百年历史的记忆中,直至追溯从卢米埃尔兄弟第一次公开放映电影开始,电影以其造型空间的五彩缤纷、叙事时间的千曲百回、视听合一的绘声绘色,创造了“在场感”与“想象性”的高度融合,最大限度地克服了人类艺术千百年来一直难以克服的空间与时间、视觉与听觉、表现与再现相互分离的美学矛盾。
  审视百年中国电影,不难发现,电影音乐就是百年电影绽放的一朵艺术奇葩。电影音乐是一只艺术百灵鸟,飞进电影,为电影增光添彩,飞出电影,给人以审美快乐享受。为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弘扬中国电影音乐的成就,推动中国电影音乐的全面提高,促进电影事业的发展,中国电影基金会、中国电影音乐学会和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在第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2005年6月12日在上海举行了“纪念中国电影百年华诞当代中国电影音乐庆典”活动。这次庆典活动的宗旨是表彰在中国电影音乐创作中,取得突出成就的电影音乐作曲家、词作家、指挥家和歌唱家{13}。正如苏联音乐大师杜那耶夫所说:电影这一伟大的大众化的艺术,它不仅和歌曲并肩前进,还产生了歌曲,传播了歌曲。中国电影百年发展的历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曾出现过很多优秀的作曲家和优秀的电影音乐作品,他们为中国的电影音乐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也正是在2005年,我们在中国期刊网检索“电影音乐”和“电影歌曲”主题词时,不难发现,此前近百年的理论研究(公开发表)与自2005年(到笔者截稿之日)仅四年的研究数量基本持平(数量近800篇);2005年前近百年里仅有2篇硕士毕业论文研究电影音乐,而此后则有26篇硕士毕业论文和5篇博士论文。
  几年来对电影音乐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电影音乐功能的研究有李继超的《从电影音乐的确定性角度论其审美功能》、雅乌塔罗的《电影音乐的抒情功能及其表现特征的审美心理研究》、刘涛的《从新感受力美学看电影音乐的功能》等;对电影音乐的美学研究有方倩《浅议电影音乐的美学特征》、李霜《浅谈电影音乐的美学特质》、钞艺伟《管窥电影音乐的美学特征》等;电影音乐历史的梳理有宋杨的《默片时代的早期中国电影音乐初探》、冯坚的《谈中国电影歌曲的产生》、王芳与王建斌的《论十七年电影音乐的艺术成就》等;对电影音乐民族风格研究的有王秋兰《民族特色是中国电影音乐创作的灵魂》、罗婷《浅析中国电影音乐中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孙岩《电影音乐民族化、民族风格探讨》等;对电影音乐技术创作研究的有胡睦《电影技术与电影音乐的发展》、李锋《谈电影音乐中现代音乐的创作和运用》、陈海英《电影音乐制作的变迁及对当代影视发展的影响解析》等;对电影题材分类的音乐研究有田艺苗《追车与床戏的波澜——大卫·阿诺德的007电影音乐》、徐洪江《当前我国武侠电影音乐的特点和赏析》等;对优秀电影音乐作曲家评述有卢冰《中国早期音乐家对我国电影音乐发展的贡献》、李钰鹏《谭盾电影音乐的艺术》、谭春艳《三宝电影音乐审美分析》、郑健《浅谈聂耳对中国电影音乐的历史性贡献》等;探讨电影音乐与画面之间的关系有李少华《刍议电影音乐与电影画面的关系》、刘乘麟《论电影音乐与画面的对位关系》;电影音乐在教学设计上的有韩梅《〈泰坦尼克号〉电影音乐之教学设计、反思》、陈聆洁《〈夜半歌声〉电影音乐之教学设计、反思》等;易琳《普通高校开设电影音乐欣赏课的必要性探索》、于长悦《浅析电影音乐鉴赏的教育价值——由“电影音乐鉴赏”进入普通高校选修课课堂谈起》等;还有乐器在电影音乐中的运用研究的赵敬蒙《谈琵琶在电影音乐中的运用》;电影音乐复古风格的韦玲玲《电影音乐中的“仿古风格”》;等等。
  总的来说,自2005年以来,对整个电影音乐的研究一度蔚为潮流,对电影歌曲、电影音乐剪辑等子研究自然也裹挟其中,而这种回顾和反思往往在无组织的情况下进行。从2005年这一年几次重要的研讨会和授予长期从事电影音乐创作的多位德高望重的作曲家们来看,集中就电影音乐研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发展的方向等展开探讨。几次会议都汇集了我国电影音乐研究的宿将和精英,规格很高,所达到的成果也很丰硕。会议还指出了目前电影音乐研究存在的几个问题:一是学术研究的多半还是限于赏析、评析类型;二是新方法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风的空疏;三是由于局限于电影音乐的总谱,因此缺乏一些谱例上的研究。如今,历史的步履已经迈过了21世纪的门槛,并在这个满怀希望与期待的新世纪继续前行之际,对上个世纪的回顾和反思进行再回顾、再检讨,以明确这一回顾和反思所解决的问题、所达到的高度、所存在的不足,对推进和激活电影音乐的研究,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从20世纪初电影音乐的研究作为一个专门学科被关注以来,研究者们从各自的学养出发,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百年来可谓硕果累累。当历史进入到21世纪的今天,伴随着学科的发展和世纪交替时期学术总结思潮的出现,有关于电影音乐的研究,自20世纪上半叶以来不断地对电影音乐的历史、特征、功能和赏析等方面给予了较多的回顾与思考。时至中国电影诞生百年的2005年,在研究方法上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按照2005年为分割点的话,其前一百年与其后四年的对比,除了在年数上的极大反差和数量上的巨大变化之外,我们还应看到,值2005年庆典年之际,它加速推动了对电影音乐历史脉络的梳理及理论研究的积极意义,同时还加大、加深了理论研究者们对电影音乐这一学科的极大关注。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看,2005年以来的诸多研究虽说未能摆脱在赏析、音评上的打转,但也出现了对电影音乐的美学、哲学、社会学、剪辑学等方面的突破。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对于电影音乐的研究目前不仅仅限于音乐学界,可喜的是在当前的电影学、社会学、艺术学、文艺学界诸多学者也饶有兴趣地加入电影音乐研究队伍中来。他们从电影音乐的其他层面分门别类地进行理论与实践上的探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这是音乐学界所不能全面企及的事。对于电影音乐的研究来说,应是一件幸事,不仅是因为加快、加深了研究,更重要的则是扩宽了其研究的视角。
  
  无论是已经达到的,还是尚未解决的,这些问题也同样适用于电影音乐的研究。电影音乐研究作为整个电影音乐研究的一部分,其整体方向、大致特征、所面临的问题和整个电影音乐研究的洪流大体一致。但电影音乐研究又自有其独立的学术个性,也有它独自的发展线索,所以专门对电影音乐研究进行历史回顾和前景展望的也不乏其人。与音乐学、电影学这些相比,电影音乐的研究是一门交叉学科。但电影音乐研究自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关键是要建立适合中国民族特色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同时发掘电影音乐研究的现实意义,使这一着眼于电影音乐研究能够在现实中平稳着陆。要实现这两个要求,都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电影学、音乐学研究界的共同努力。
  
  三
  
  电影音乐艺术的发生和发展,是人类文明日渐发达的必然结果,催生剂是电磁电子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世界第一部电影音乐(电影歌曲)是1908年的《L'assassinat du Duc de Guise》?穴《吉斯公爵被刺记》?雪,而我国第一部电影音乐(电影歌曲)是1927年的《心心相印》与《初恋滋味》(《二八佳人》)。到新时期80年代之后,电影、电视行业迅速发展,信息的远距离、直接、快速传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改变了社会信息系统,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社会,作为承载媒介的一个组成部分,电影音乐最初仅以渲染电影故事情节为其主要功能。随着接受需求的与日俱增,源远流长的音乐艺术很快与电影结缘,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样式,如电影歌曲、电影戏曲音乐、电影背景音乐、主题曲、电影插曲、片尾曲等应运而生,并因其显现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和美学风貌,自电影音乐诞生之日起,电影音乐(尤其是电影歌曲)成为一种受众面极广、影响力极大的新的艺术形态。
  电影音乐从属于音乐艺术,也附属于电影艺术,许多电影音乐的作者,同时也是音乐艺术创作的活跃人物。再者,电影音乐创作具有与一般音乐创作完全一致的共性,同时它又有其不同于一般音乐创作的特殊性。因而有着音乐艺术一般的共性,因此也就从属于电影艺术,并为电影剧情的发展服务,其主要的艺术作用是为了阐明影片的主题思想、塑造人物形象和烘托渲染影片情景气氛等。但电影音乐又有其不同的艺术特点,它给予人们的艺术形象更直接,尤其是配合着影片中的人物形象,给人的印象则更为直观,这是由于影片画面与音乐相结合的缘故。这一点也正是电影音乐易被人们接受并迅速传播的原因。
  电影音乐也不是孤立的存在,电影音乐的发展离不开电影的发展,更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电影中,几乎所有影片都不同程度地以音乐来烘托影片的内容。自从电影诞生以来,电影音乐就依附于影片而存在,一旦被人们传播开来,也就相应获得了独立的生存价值。而这种“独立的生存价值”有时往往要比它依附的影片的生命价值要长得多。也许人们早已淡忘了某部影片,但是这部影片中的插曲却一直在人们中间传播。作为社会文艺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电影音乐在人类文明的推进中起着难以替代的作用。它具有与其他艺术紧密结合,一方面借助其他艺术完成自身发展,另一方面又作为其他艺术的传播载体使之进一步发扬光大的特性,因此而推进了人类文明向更高层次提升。它不仅加快了艺术传播的速度,开阔了艺术传播的疆域,而且沟通了接受传播的人群,同时还因其大众普及的效能,模糊了施者与受者之间的界限,填平着国域与种族之间的沟壑,促使更多的个体和群体从接受者向传播者转化,加速推动了全球一体化的进程。电影音乐艺术丰富了人类的艺术宝库,已经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精神生活内容之一。
  电影音乐的客观存在及其日益显现的对社会、政治、文化、精神缔造等各层面的重大影响,促成了电影音乐艺术作为一门科学的构建和发展。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相关理论公认,电影音乐是由电影技术与音乐相结合而产生的、具有大众文化特性的艺术类学科分支,笔者认为主要包括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和比较研究几项内容。
  我国电影音乐的研究起步较晚,发展也相对迟缓,尤其在学科建设上有过一段较长的封闭停滞期。自从20世纪80年代之后,情况发生了改观。应和着电影、电视业的飞速发展,电影音乐理论研究和技术应用方面悄然而起,尤其到了2005年前后,伴随着电影百年的庆典之年,也掀起书写电影音乐研究篇幅的热潮。可以说,自2005年前后以来的短短几年,电影音乐研究文献的数量已经大大超过此前几十年相累加的数量,这不能不说是令人兴奋的事情,也可以说迎来了电影音乐研究的春天!研究者们各领风骚,深刻影响着电影音乐艺术的创作和理论构建。
  随着电影产业的大幅发展,电影音乐越来越受到导演、作曲家乃至观众的重视,数量的增加,也开始打破了早期规模小、选题窄、影响弱的特点。21世纪的前后几年,研究电影音乐相关专著的出版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期,尤其是为迎接“百年电影”的2005年的前后,电影界、音乐界、文艺界纷纷出版书籍以表庆贺。上述诸多论著的加速面世,一方面彰显了我国电影音乐理论队伍的日趋成熟,在数量上的扩展和质量上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是顺应“百年电影”庆典的热潮,进入高速扩容阶段的需要。
  也许有人认为,电影音乐作为电影这一视听语言中声音的组成部分,不值得花大力气去研究,因为电影音乐永远是从属于电影而存在的。虽然电影音乐在某些方面有它的客观局限性,但这丝毫不影响它自身的美学价值以及对其规律性探索的必要性。电影音乐学科,作为一门涵盖电影学和音乐学相关知识的新兴交叉学科,正在逐渐被人们认识和接受。诚然,一门新兴学科研究有相对广博的基础应视之为好事,但大跃进的现象还是带来了些问题。在若干亟须解决的问题中,成熟并系统的专著的缺失尤为突出。诸多前辈、同仁与研究者共同不懈努力,都是为了解决现实困难,并进一步构建系统的研究理论。毕竟,这是一门诞生至今方近百年的新兴学科,其建设还只是在方兴未艾之期。
  
  ①王云阶《电影音乐与管弦乐配器法》,上海:上海教育书店,1950年版。
  ②王云阶《论电影音乐》,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年版。
  ③王文和《中国电影音乐寻踪》,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
  ④贾培源《电影音乐概论》,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6年版。
  ⑤何方《中国电影音乐文集》,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版。
  ⑥曾田力《影视剧音乐艺术》;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⑦孙建京编著《经典电影与音乐视盘赏析》;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⑧罗展凤《电影×音乐》,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
  ⑨(法)贝托米厄《电影音乐赏析》,杨围春、马琳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⑩曾田力、雷伟《电影电视剧音乐分析教程》,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11}朱天纬编著《中国电影百年经典歌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版。
  {12}狄其安《电影中的音乐》,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年版。
  {13}瞿希贤、乔羽等4位德高望重的作曲家和词作家荣获“当代中国电影音乐终身成就奖”;王立平、赵季平等8位成就卓著的作曲家荣获“当代中国电影音乐特别成就奖”;巩志伟、尹升山、肖完、郭兰英等26位对当代中国电影音乐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作曲家、指挥家、词作家、歌唱家荣获“当代中国电影音乐特别贡献奖”;贺绿汀、王云阶、雷振邦等9位已经过世的作曲家荣获“当代中国电影音乐特别荣誉奖”;才旦卓玛、任桂珍、蒋大为等21位歌唱家荣获“当代中国电影歌曲优秀演唱奖”;陶虹等两位青年电影演员荣获“青年电影演员演唱鼓励奖”。作曲家翁清溪、顾嘉辉,歌手苏芮和容祖儿分别荣获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国台湾地区电影音乐家特别奖。
  
  王欣 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金兆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