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传播变迁路 华乐马来发新芽

2011-12-29 00:00:00王喆施咏
人民音乐 2011年7期


  中国音乐文化对外的交流传播远自秦汉张骞出使西域,近至清末的教会传乐,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在此历史进程中,华乐远播海外,赢得了他民族、国家的接受与喜爱;同时,中国的音乐文化也积极地从海外其他民族、国家的音乐中汲取了营养,更好地完善、发展了自我的音乐体系。
  近年,音乐史学、民族音乐学界对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研究有大量成果产生问世。但从研究所关注交流的国别、族别的分布来看,大多数研究关注的“中外”实际上还以“中西”的二元格局为主,相关论著如韩国鐄的《自西徂东》(台北时报出版社1981年版),陶亚兵《中西音乐交流史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版),陈艳霞著、耿昇译《华乐西传法兰西》(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乃至民族音乐学家杜亚雄所研究的裕固族(中匈)民歌的相关比较研究也无不关注的是中国与欧洲(东欧)音乐的交流与传播研究。
  而在其他关于中国与亚洲毗邻国家的音乐交流的研究中,则是以中日、中韩的音乐交流传播成果居多。中国与东南亚邻国的文化交流的相关成果则相对更为鲜见。
  近日,笔者获赠王静怡博士的新著《中国传统音乐在海外的传播与变迁——以马来西亚为例》(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作为国内第一本研究海外华人音乐文化传承与变迁的专著,填补了中国与马来西亚音乐文化交流与传播研究的空白。
  一
  中国音乐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与中国的海外移民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众所周知,近世以来,华侨华人遍及全世界,他们将中国的文化带到了世界各地,并建立起了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独具风格的海外华人文化体系。而东南亚作为中国移民最早到达的地区,其中,马来西亚的华人社会也成为了最具特色的海外华人文化之一。
  在马来西亚,华人是仅次于马来族的第二大民族。经过了三四百年的历史变迁,华人移民在这些国家落地生根。马来西亚华人的传统音乐文化,是在华人移民带到马来西亚的中国传统音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马来西亚华族特色的华人传统音乐文化。它的主要内容以及传承方式,在时代、国家、社会的发展中,随着马来西亚华人认同思想的变迁不断变化。悠久的华人移民历史、华人人口的比重与多民族的国情,使得马来西亚华人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变迁成为音乐传播和世界移民文化发展的一个突出性范例,也成为世界移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诚如民族音乐学家王耀华先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强调:“对此课题的研究很必要,很有潜力,很有意义。”而长期以来,由于政治、经济、历史的原因,国内学者对此课题的研究寥寥,随着国力的增强与国家间学术交流的频繁,使得新世纪的学者对此课题的研究成为可能,而王静怡博士该新著的问世也正反映了我国音乐学的研究领域在新时期有了新的拓展。
  二
  《中国传统音乐在海外的传播与变迁——以马来西亚为例》一书分上、中、下三篇,分别从历史梳理、现状个案调查以及认同与变迁分析三个层次,揭示了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的真实面貌与文化特色,分析了其音乐传承与认同变迁的相互关系,挖掘其音乐文化特色形成的根源。
  上篇主要阐释了马来西亚华人音乐产生的背景、主要的来源地及其主要传播途径,得出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主要内容为中国大陆的闽、粤、琼、客、潮等地方音乐的结论。并将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的特征总结为:对闽粤地方传统音乐文化的偏重性、酬神音乐文化的持久性、大众娱乐文化的偏向性以及华乐文化的马来本土化与多元化。
  中篇为个案与状态分析,主要通过戏班与酬神戏、社团会馆传统音乐活动、华乐活动三个方面的典型个案调查,从个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生动而全面地展现了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的现状。
  下篇则在前两篇历史梳理与个案调查的基础之上,从马来西亚华人音乐传承内容的地缘性到共性变迁、多重认同作用下的社团音乐组与戏班共衰共存现象、马来西亚华乐创作风格共性—本土性—个性的变迁三个方面,揭示了马来华人传统音乐变迁的文化认同之根源。
  三
  纵观全书,在扎实的实践与理论基础上,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与突破:
  1.创新性
  该书的创新性不仅体现为打破“中西”的二元格局,填补了以往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研究中对马来西亚、东南亚邻国乃至非欧地区音乐文化交流研究的相关空白。还体现为充分考虑到以往这方面的成果基本上都立足于外来音乐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而忽略了中国音乐文化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而后者的影响亦是非常巨大,而且体现了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这不仅填补了中国音乐文化对外传播研究的相关空白,也填补了海外华人音乐传承变迁研究的空白。
  2.实践性
  立足于实践与田野调查则是该书的另一大主要特点。书中的研究材料大多都是基于作者实地考察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其中既有丰富的有关音乐本身的音、谱、图、文、像等资料,又有大量的音乐学以外的文献资料以及实地调查所获得的一手资料。
  正是通过这些对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的实地考察和个案分析,作者获得了大量宝贵的研究资料,使得真实再现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的存在现状成为可能,并进而在此基础上对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的变迁作出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与阐释。
  3.综合性
  在研究方法上,该书的写作表现为多元综合性。在课题研究中,作者除了运用民族音乐学田野考察的基本方法外,还广泛借鉴其他领域、其他学科的方法,如历史学、社会学、地理学、宗教学、比较学、统计学图表、人类学调查问卷等诸多研究方法和有关成果,将实地考查与文献相结合、个案与整体研究相结合,由点及面、突出典型性、总结普遍性,力求将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形成、构成的真实面貌和变迁的认同根源做全方位、立体化的论述。
  本书立足于民族学和历史学的角度,不仅揭示事物的面貌是怎样的,还研究其为什么是这样。因此,将音乐文化放置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背景进行考察,广泛接触马来西亚华人社会,深入了解马来西亚的国情、历史、民族和华人社会的发展,找到移民音乐以人为本的传播核心,从马来西亚华人独特的认同变迁入手,深入分析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变迁的根源,从而突破了就事论事的局限。
  4.针对性
  在以往各国学者对马来西亚传统音乐相关研究中,主要是在地方性音乐的研究中对海外华人传统音乐有所涉猎,且都停留在乐种、剧种流传地域的叙述;对马来西亚华人传统戏剧的研究居多,而且多从属于整个东南亚华人传统戏剧的研究;研究多从历史角度进行,而没有从民族音乐学与音乐传播学的角度展开。
  在该书中,则突破了以往研究中单个剧种、乐种的局限,对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文化的整体进行全面的梳理与系统的总结,针对马来西亚这一国家的华人传统音乐文化进行研究,突破其从属于东南亚华人音乐文化的共性研究,使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的个性得以充分体现。
  《中国传统音乐在海外的传播与变迁——以马来西亚为例》一书正是通过中国传统音乐在马来西亚数百年来传播与变迁过程、路径的历史考察,揭示描述了马来西亚华人音乐文化历史与当今状况的真实面貌,并探寻了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发生变迁的根源。
  该书在通过对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的认同与变迁的相互作用的分析中,力图体现其所强调倡导的文化的理念:在人类文明传播和发展中,相互包容认同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将有利于促进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沟通与理解。无论是美国的黑人音乐文化,还是马来西亚的华人传统音乐文化,只有在相互包容的认同作用下得以发展的移民文化,才能给世界音乐文化带来积极的影响,才能融合多元文化共同发展。
  
  王喆 铜陵学院文学与艺术传媒系副教授
  施咏 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