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我国企业质量成本管理的对策

2011-12-29 00:00:00毛建锋
中国集体经济 2011年8期


  摘要:目前,由于全球化竞争的压力、成本管理方法的更新,成本-质量-经济相互关系将出现新的态势,这些对质量成本研究不断提出新的挑战,质量成本控制正在成为企业最关注的焦点之一,而我国在质量成本管理方面仍然需要更为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质量成本;经济效益;战略
  质量成本管理是质量管理与成本管理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管理体系。一方面质量管理经济性要求质量与成本,质量技术与质量经济结合;另一方面成本管理的发展也要求其向质量领域延伸,使质量与成本以一种新的过来方式溶为一体。质量成本是管理的经济表现,是衡量质量体系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对质量成本进行统计、分析和控制,不但可以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途径,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同时还可以监督和指导质量管理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质量成本是质量管理深入发展和财务成本管理必须研究的问题。开展质量成本管理对改进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素质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质量成本管理的作用主要有:
  第一,有利于企业领导进行质量决策,控制和降低成本。目前,产品结构日益复杂,顾客对产品外观、精密度以及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使得产品满足顾客需求所支出的质量成本也越来越多。通过质量成本分析室领导者能更准确地掌握成本的具体构成和变化,所以必须分析质量成本中成本的构成,寻求质量成本的最低值,从而进行有效的控制,以便最大限度地降低质量成本,降低产品成本,增加效益。
  第二,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寻求提高产品质量的途径。对质量成本进行分析,有助于推进质量改进计划的实施,增强产品的可靠性,预防潜在不合格的发生。
  第三,及时掌握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质量成本分析,企业管理层了解到各项费用所占的比例,掌握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其对企业经济效益带来的影响,进而对企业的质量管理做出更有利的决策,也会支持质量推进计划的贯彻实施,并提供充分的资源。
  第四,拓宽成本管理范围。过去,我国的成本管理实际上只是成本的事后计算,没有管理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所以没有有效手段控制目标成本。引入质量成本后,就可以对成本实施全过程的预防性的控制,还可以针对不同职能分别核算,从而扩大成本管理的职能和工作范围,使成本管理进入一个新阶。
  质量成本管理既是质量管理的组成内容,同时又是成本管理的构成部分,它是质量管理与成本管理共同发展的管理成果,是一个双重特性构成的交叉管理体系。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适合自身现状的质量成本管理方法,体系才能使我国企业质量成本管理更科学更有效。总结起来有以下对策:
  一、加强意识转变,树立质量成本观念
  目前,我国企业对质量成本的认识不足,质量成本意识缺乏,对质量成本核算的内容、目的和作用及财务成本核算的关系知之甚少,所以,必须广泛宣传质量成本管理的意义及重要性,让所有人,尤其是管理人员认识进行质量成本管理的必要性,提高质量成本意识。
  二、做好质量监督,落实质量责任,奖罚分明
  在企业内部建立保障质量成本管理的基础制度和专项制度,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系统,与此同时根据质量成本的核算分析及质量成本报告,质量管理部门和会计部门对质量控制点进行质量成本考核,按照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将考核的结果纳入部门业绩,奖罚分明,从而提高各部门的积极性,使得质量成本管理更有效。
  三、认真做好质量成本管理工作
  结合企业自身管理现状,认真制定和完善质量成本的预测、计划、核算、分析、控制以及考核等一系列有效地管理措施和手段。把质量成本的核算和正常的会计核算区分开,定期编制质量成本报告,从中找寻降低质量成本的有效途径。
  四、强调“合理”质量,追求质量和成本的统一
  “合理质量”与“低质量成本”相结合现代质量成本管理首先集中在对质量成本的认识上,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企业、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的产品生产大多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质量缺陷问题,因此质量、质量成本管理大都是以质量缺陷为管理的中心,千方百计地提高产品质量,从而使产品能够满足客户的要求。这就造成许多企业认为质量成本仅仅是由质量不合格而引起的各种支出,这种支出包括对质量不足的预防与检验成本和由于质量缺陷而引发的失败成本两大类,并由此对质量成本的预测、分析和控制等也都以质量缺陷作为管理目标。在以上认识的指导下,有可能产生两方面的后果:一是将质量成本管理与质量管理混为一谈,使企业错误地将目标定位在质量控制上,从而忽略了对质量成本的管理;二是企业过多地将精力集中于对质量缺陷成本的管理,而忽视合理质量问题。因而,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顾客需要的日趋多样化,传统意义上将质量成本认为仅仅是质量缺陷所导致的成本,这种认识和理解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未能真正把握质量成本管理的实质。现代企业成本管理必须要全面透彻地理解质量成本,企业不仅要关注质量缺陷所导致的成本,而且还必须要关注质量过剩问题所导致的成本,真正实现质量和成本的有效结合。企业保证产品百分之百合格,不仅难于做到,而且也不一定经济,这就要求我们找到最适宜科学的质量总成本,以及与这个总成本最低点相适应的质量水平。把“合理质量”与“低质量成本”相结合起来就是将企业在制造过程中的合格品率控制在较低的质量成本范围之内。
  五、推行战略质量成本管理
  传统的质量成本管理过分地注重生产过程中质量的保证和改善,忽视了战略层次管理和全过程的动态管理,这样不能完全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环境的变化。因此,应将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广泛应用于质量成本管理领域,拓展质量成本管理的空间,由原来单纯的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成本管理向多层次、全过程动态的质量成本管理转变。具体来说应有以下几点做起:
  第一,将战略成本管理与质量成本管理相结合,构成战略质量成本管理。在企业的实践运作中,质量成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要把它与企业战略结合起来考虑。企业有什么样的战略目标,就应该有相应的产品质量策略,不同的质量策略,就将产生不同的质量成本。如果要企业奉行成本领先战略,就应当加强内部质量成本控制,在建设投产、研究开发、生产、销售、服务等环节,把质量成本降到最低程度,从而是企业在行业中使质量成本处于领先地位。
  第二,将生命周期成本管理与质量成本管理相结合,构成生命周期质量成本管理,对质量成本进行全过程的控制。生命周期成本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观念,将成本分为企业成本和消费者成本两个部分。企业不只是要关注企业质量成本的管理,还要关注消费者质量成本的管理。即在进行质量成本管理时,不仅仅是关注生产制造阶段的质量成本控制,更要关注新产品开发设计阶段和销售过程的质量成本控制。
  第三,将作业管理与质量成本管理相互结合,构成作业质量成本管理。首先,作业质量成本管理体现了“过程管理”的新思维,把质量成本管理深入到“作业”过程中,来实现质量成本的动态管理。其次,作业质量成本管理体现了“源流管理”的思想,把“成本动因”理论引入到质量成本管理中,引导企业从本源上寻求减少、消除无效质量作业,控制作业质量耗费,使优化作业质量成本的合理途径。
  第四,将目标成本管理与质量成本管理相结合,构成目标质量成本管理。目标质量成本管理是以“目标”为核心,以目标质量成本的核算为基础,并通过目标成本的设立、分解、控制和考评,从而降低和优化质量成本,提高质量成本管理水平。
  通过这些对策将质量成本管理深入到战略成本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促使以价值链分析为重点的战略质量成本模式有效运行,从而提高我国企业质量成本管理水平,最终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张群芳.浅析企业质量成本管理[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