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相关的财务问题也成为学术界当今关注的重点。文章将围绕环境管理会计展开论述,简要介绍了环境管理会计的定义、内容与作用。
关键词:环境管理会计;企业业绩评价
2011年4月4日,东京电力公司宣布开始将福岛第一核电站废弃物集中处理设施内低放射性污水排入海中,这一举动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这一事件从侧面反映了在当代社会,企业解决生产经营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公众关注。环境管理融入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环境管理会计在世界各地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将简要介绍环境管理会计的一些基本概念与作用。
一、环境管理会计的定义
虽然环境管理会计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出现,但由于其仍处在发展初期,目前尚没有对其含义的统一定义,环境管理会计有多种定义。
早在20世纪,国际会计协会就提出环境管理会计是“通过发展和实施恰当的与环境有关的会计系统和实务,进行对环境业绩和经济绩效的有效管理。尽管这可以包括报告和审计,但更侧重的是生命周期成本核算、完全成本法、收益评价和环境管理战略的规划”。此外,IFAC对环境管理会计在会计学科中的定位也做出了贡献。国际会计师联合会按将环境会计划分为环境财务会计和环境管理会计,分别对应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
美国环境管理会计的研究与应用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美国环保局将环境管理会计定义为“为帮助组织决策而确认、收集和分析关于环境成本和环境业绩的信息过程“。0EHEpftYX7IwqLqE7Wgxaw==美国环境管理会计研究与信息中心的Savage.D.E认为,环境管理会计是“为组织内部的决策而收集、分析、报告和使用信息的过程, 它特别强调材料和能源流信息、环境成本信息,以及其他关于组织营运对环境产生影响的成本信息。
中国的环境管理会计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干胜道、钟朝宏认为环境管理会计是“企业或其他组织为了同时提高环境业绩和财务业绩, 将环境因素纳入成本管理、投资决策、业绩评价等内部管理活动, 而对环境成本与业绩、材料与能源等方面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的会计系统”。
二、环境管理会计的内容
罗杰·布里特(Roger Burrit)对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提出环境管理会计分为货币环境管理会计和实物环境管理会计两大部分,在此基础上又引入了时间的维度,提出环境管理会计面向过去和面向未来的不同任务。在分析传统管理会计障碍的基础上,布里特总结出环境管理会计的内容与方法工具,他指出货币性环境管理会计包括环境成本会计、环境引起的资本支出和收入、对相关环境成本决策的事后评价、环境生命周期成本法和个别项目的事后投资评价、货币性环境经营预算和货币性环境资本运算、环境长期财务计划、相关的环境成本法、货币性环境项目投资评价及环境生命周期预算和目标定价;实物性环境管理会计包括材料和能源流会计、环境资本影响会计、短期环境影响事后评价、生命周期存货和实物的环境投资事后评价、实物的环境预算、长期实物环境计划、相关的环境影响及实物的环境投资评价和特定项目的生命周期分析。这表明环境管理会计与传统的管理会计有显著的不同之处。传统的管理会计在为管理者做决策、规划和控制提供信息时,基本忽视了对环境信息的个别确认、计量和报告,而环境管理会计很好地避免了这一缺陷。
三、环境管理会计的作用
环境管理会计能够实现效益和环境的双赢。回顾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看似相互矛盾,西方国家先发展再治理的发展模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事实上,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并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现在的环境保护工作是从源头开始进行全过程控制,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早已被时代淘汰。如果企业不重视环境管理会计,在进行经济业绩评价和投资决策时单纯考虑技术、财务因素,缺乏对环境效益的考虑作出错误的决策,会影响企业很长时间内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使企业丧失竞争力。而推行环境管理会计的企业,考虑到环境成本和效益而大力推行技术革新,加大研发力度,在解决环境问题的同时提供了更高质量的产品,增强了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大量研究表明,企业的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之间存在正相关。
具体来说,采用环境管理会计的企业主要有三大获利:
第一,降低环境成本。环境管理会计将与环境相关的成本进行单独的确认与计量,对环境成本进行分析,通过一定的方法对环境成本中各因素的影响进行细化,发现并削减不必要支出。
第二,产品抢占市场。采用环境管理会计的企业通过降低环境成本实现产品成本的真实性,使企业产品的定价更准确真实,即企业提供更“价廉”的产品:实施环境管理会计要求企业选择绿色材料,进行产品的清洁生产,降低产品对环境的有害影响,其提供的产品符合“物美”的要求。企业提供价廉物美的产品必将得到消费者的信赖,企业的市场需求和市场份额将得到提升。
第三,企业形象提升。推行环境管理会计的企业不仅符合了国家对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规定,更使企业获得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同时使企业绿色环保的形象深入人心,增加了企业的无形资产。
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