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保险资金的高效运用是保险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保险营销是寿险业最主要的业务渠道,关系整个行业的平稳发展。目前我国保险业在资金运用收益率、投资结构和保险营销人员管理模式等方面存在不足,如果不能得到改善,我国保险业发展进程将受到影响和阻碍。文章从保险资金运用和保险从业人员现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从专业角度提出了策略建议。
关键词:保险资金运用;投资结构;综合收益率;保险营销体制;流失率
一、引言
我国保险市场近二十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截至2010年12月我国保险公司已有146家,保费收入1.47万亿元,总资产达到5万亿元,呈现出原保险、再保险、保险中介、保险资产管理相互协调,中外资保险公司共同发展的市场格局,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新兴保险大国。各家保险公司不断推出新的保险品种,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也有了一定的拓宽,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体制和方式也有了创新,公司结构日趋合理。保险促进经济体制改革顺利发展,安定广大人民生活,组织社会闲散资金,开辟新的投资渠道的职能日渐显现。但就整个保险市场的现状来看还有许多问题值得分析和思考。
二、我国保险市场的现状
(一)保险资金运用存在的问题
我国保险资金的运用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7年,基本没有投资;第二阶段是1988-1995年,这是一个盲目的投资阶段,包括房地产等所有能从事的行业都涉及,出现了大量的呆账、坏账;第三阶段是1995-2003年,投资趋于规范,并于1999年间接参与资本市场投资;第四阶段是2003年至今,投资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2004年以来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保险资金投资政策法规,使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逐渐拓宽,具体体现在债券投资、基础设施投资、股票投资等领域获得新突破。与此同时保险资金在资金运用收益率、投资结构、保险监管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
1、保险资金运用不足,综合收益率偏低。我国保险市场在近二十年的发展中,一方面从社会上吸纳了大量的闲置资金,另一方面与之相对应的利率走势却呈下降趋势。有资料显示,保险资金的配置仍然以银行存款和债券等固定收益类资产为主要对象。在2010年下半年,银行存款占比30%,债券投资略高于50%,二者合计占80%左右;权益类资产占比约16.9%,其他投资占2.9%。据介绍,西方国家保险公司的经营利润主要来自投资业务,而不是承保业务。目前我国保险公司的利润来源正好相反,主要依靠大量承保。同时国内寿险业的预定利率经过了一个持续下调的过程,这就使得保险公司面临着巨大的负债风险。不仅如此,还造成保险资金运用效益低下,投资收益率正在逐年下降。2006-2009年,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综合收益率分别是:2.87%、5.8%、12.17%、1.91%、3.44%。其中,2007年投资收益率为历史最高纪录,是因为当年股票、基金投资占整体投资80%以上,其余年份的收益率却非常接近《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规定》中的资金年收益率底线3%。
2、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狭窄,投资结构不合理。由于我国保险业仍处于初级阶段,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体系不健全不完善,导致保险资金实际投资渠道一直受限。国际保险资金运用的法定渠道主要有银行存款、债券、股票、贷款、保单质押及不动产等,目前我国的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相对过于狭窄,如在贷款类业务上我国仅仅开展了部分保单质押贷款,并且保单贷款所附条件过多过严。同时在我国现有的投资渠道中,投资结构也不尽合理。首先,银行存款所占比例仍然过大。2006-2009年,分别为33.67%、24.39%、26.47%和28.88%,而在西方国家保险资金运用中的银行存款比例仅占8%左右。其次,债券投资及其他投资渠道所占比重偏低,仅为50%左右。西方发达国家债券投资比例远超50%,美国更是高达72%。过于保守的投资组合使保险资金运用的收益率偏低,没有体现出我国保险资金运用规模效应和专业效率。
(二)保险从业人员的现状
在过去二十年中保险理念在我国得到了极大普及,保险从业人员功不可没。目前保险从业人员已达380万人,为保险市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寿险方面,90%以上的保费收入来源于保险营销员个人行销。但随着保险业的发展,保险从业人员的现状越来越不适应其发展的需要了。
1、保险专业人才严重匮乏。保险业所需专业人才的缺乏越来越明显,据不完全统计,保险专业人员有50万人,其中行业高管不足3万人,这一数字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显得微乎其微。有调查数据表明,我国保险市场人才供需之间的比例约为1:4,人才的极度匮乏,特别是核保、核赔、精算等技术型人才和管理、营销、培训等复合型人才的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保险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2、保险营销员门槛设置低,流失率高。截至2010年6月我国保险营销员已逾300万人,然而这支庞大的队伍出现了许多问题。一方面,保险营销员的门槛设置太低。人们对保险营销员的不信任已经延伸到对保险行业的不信任,很多顾客有保险的需求,对保险本身也并不排斥,但是对保险营销却不信任。另一方面,保险营销员流动过于频繁、无序,流失率非常高。2010年一季度某保险公司某销售团队保险营销员的流动情况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该部门新增人员为负增长,而且较充分地反映了保险营销员的无序状态。
3、现行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的局限性。现行的保险营销员管理模式是1992年从美国友邦保险公司引进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国内保险市场的营销手段和水平的发展与进步。但随着我国保险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保险营销员管理的一些体制机制性矛盾和问题也开始显现,管理粗放、大进大出、关系不顺等问题更加突出,如保险营销员法律地位的不明确,表现在保险营销员不是公司员工,缺乏基本保障,没有基本工资和五险一金,收入完全依赖业务提成。所以易导致其对行业和公司没有归属感和荣誉感,也使保险营销陷入了低门槛进入-低保障生存-高流失率-新低门槛进入的恶性循环。
三、对我国保险市场的建议
(一)进一步拓宽资金运用的投资渠道,实现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
1、丰富投资渠道。要积极拓宽保险投资渠道,调整固定收益类债券结构,进一步完善债券、股票和基金投资政策,稳步扩大基础设施投资,逐步开展股权投资和不动产投资。
2、合理调整监管内容。目前监管的重点应由对保险资金运用的严格限制逐步调整到对偿付能力和保险基金的管理方面,在重要方面监管毫不放松,同时减轻对保险公司具体运营的限制,为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加快培养专业保险人才的速度,改变保险营销员体制的模式
面对我国保险专业人才短缺,供需矛盾突出的现实,保险公司可设立自己培养高级管理人员的院校,或与国家高等院校联合起来加快培养专业保险人才。对于一些急需的、短期内难的以培养的特殊人才,可以采取从外部(包括海外人才市场)人才市场引进的办法。同时还要坚持专业型人才培养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相结合。
为满足保险市场对保险销售人员专业化、职业化的要求,在现有的法律法规的框架下,逐步理顺和明确保险公司与保险营销员的法律关系。首先,将营销员招聘整合到人力资源机制,享有公司员工福利待遇。其次,提高营销员准入门槛和专业水准,加强保险、理财以及税务、金融等知识的培训,提倡案例教学、创新培训方式,培养保险产品匹配客户需求的能力。最后,从企业文化等角度提升营销员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对于保险营销员长期从事这一行业将会有很好的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S].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