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普遍存在内部控制力不完善的问题,导致操作风险的频频发生,主要原因是我国银行业的内部体制不健全,操作风险管理的意识薄弱。因此,我们必须提高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的安全意识,设计出一套符合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性风险管理体系,进而达到我国的金融机构实现价值增长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最终目标。文章正是从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性风险的内涵、现状、问题、发生操作性风险的原因以及对策与建议等方面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风险管理
一、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有效性内涵
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征询意见稿,操作风险定义为:由于内部流程、人员和系统的不足和失误或由于外部事件所造成的损失风险。该定义包括了法律风险,但不包括战略风险和声誉风险,巴塞尔委员会关于操作风险的定义突出强调了银行内部人员操作和业务系统因素所导致的操作风险,这一基本概念涵盖了商业银行的所有业务线,是比较实用的。
在中国推行任何一项管理,必须要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对中国商业银行必须要考虑到中国的特点。因此,根据中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重新定义与界定当今中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由于商业银行公司的治理不到位,内部程序与业务流程的不完善,人员的失误或舞弊,系统的失灵,或缺陷以及外部事件负面影响造成的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问题
(一)内部人员欺诈
严格的说,我国商业银行发生的大多数操作风险案件都与人员因素有关,这里主要讨论人员因素,当中发生操作风险事件最多的内部欺诈问题,尤其是在银行职员集体作案的情形发生时,操作风险的人员传导色彩表现得十分明显,这种集体操作有时涉及多个部门的多个职员,但更多地表现为同一个部门多员工的合谋。而这种类型的损失事件一旦发生,就有单笔金额损失大的特点,这是比较符合现今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现状和特点。
(二)错误的操作风险管理理念
对风险有怎样的认识,就会有怎样的风险管理理念。片面的、错误的认识只能形成国内商业银行错误的操作风险管理理念,这集中体现在重事后管理、轻事前防范;重基层人员管理,轻高层人员管理;重审计稽核,轻全面管理这三大错误管理理念。
(三)不健全的操作风险管理部门
第一,风险管理的职责分散。操作风险人员、系统、流程和外部事件等四类因素引起,几乎涉及到银行的各个职能部室。但从我国的情况来看,不同类型的操作风险由不同的部门复杂、缺乏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协调部门。第二,基层分支机构操作风险管理职能的缺失。我国银行大多没有这一设置,操作风险管理基本上由内部审认部门审核,在基层机构没有分支。第三,内部审计部门权威性不强。我国很多银行几乎都将内部审计部门作为操作风险管理的职能部门,但在权限上又与其他部室平行设置,其权威性的不足致使对总行、分行层面的稽核监督难以展开。
(四)操作风险管理手段单一
2008年7月份的“电子银行高峰论坛”上,工商银行透露,其电子银行业务占总业务的35%,如果过分依赖内部审计,忽视外部审计价值,缺乏电子化,监控手段、相关制度建设和执行跟不上,不能从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过渡,从手工管理到电子化运作,最终导致新形势和老体制下的操作风险管理与国外差距进一步拉大。
三、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形成的原因
(一)内部控制建设尚不完备
一是没有形成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控制不足与控制分散并存,业务开拓与内控制度建设缺乏同步性,特别是新业务的开展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风险较大。二是内控制度的整体性要求不高。商业银行对所属的分支机构控制不力。对决策管理理层缺乏有效的监管,对业人员的监督较多,而对各级的管理人员监督的较少。制约力不强,内部制度缺乏刚性。三是内部制度的权威不够,审计资源的配置效率较低,稽核审计积能和权威性没有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没有完全起到查错、防漏、控制操作风险的作用。
(二)操作风险管理机制不完善
我同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架构都属于大型、非集中式的管理模式。多层次管理模式增加了操作链的长度,管理半径过长,管理效力衰弱,发生操作风险的可能性和诱发因素也随之增加,操作风险的机制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传递,对于操作风险事件的处理也不能得到尽快实施,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普遍缺乏对内部欺诈异常指标和业务活动监测的相关制度。
(三)员工队伍管理不到位
商业银行是一个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企业,在市场经济中,会有许多的诱惑,使个别银行员工职业道德操守出现问题,这些不良员工往往个人私欲膨胀,与外部犯罪分子内外勾结,铤而走险,疯狂地诈骗、盗取银行和客户的资金,内部员工在作案之前及作案初期,总会有许多异常现象发生,但由于银行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重业务开拓,轻队伍建设和内部管理,对员工的思想动态建设不够,员工8小时内外的管理脱节,加上举报制度不健全,本来可以提前预防的操作风险不能及时发现和制止。
四、对策与建议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战略
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战略既要置于银行的发展战略,又要考虑股东偏好。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战略就要是坚持全面的风险管理。包括: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全额的风险计量模式等六个方面。在这战略中:全面是核心,全员和全程是保障,全球是表现,全新和全额是手段。
(二)积极开展内部控制评价
建立独立、权威的内部监督制度,确保内部监管的连续性。我国商业银行要保证内部控制体系运转有效,必须对其进行连续的监管。通过设立只对最高决策层负责的地位独立、监督权威的内部审计部门,由内审部门独立行使综合性内部监督职能并对内控制度的有效性和符合性进行评价。建立健全合理有序的内部审计检查制度和非现场审计制度,加大监督检查的频率和力度,对商业银行内控制度的总体有效性进行连续性监管,推进银行业内控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三)建立独立高效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在我国商业银行现有组织架构下,要建立独立高效的操作风险管理组织体系,这是商业银行防范和控制操作风险的一项基础工作,也是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基本要求。一是专设操作风险的管理部门。一般来说,它既要对本部门的负责,又要向上一级操作风险管理部门负责,从而形一个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为中心,横向拓展到相关部门纵向延伸到基层营业网点的操作风险全面管理体系。二是建立风险认别和评估系统。借鉴国际先进的经验并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逐步建立覆盖所有业务风险的监控,评价和预警系统。三是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对商业银行而言,应形成基于个人负责制基础上的集体决策制。四是健全内部监督机制,促进内部控制建设建立科学有效防患于未然的监督。
(四)完善风险预测预警机制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业,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建立严密的风险监控体制,要从资格审查,货款审查,货款审批,货款发放,货款使用等各个环节入手,加强对各个风险总的稽核监督,内控约束和责任认。二是建立分级预警机制。按风险程度可将操作风险分为若干等级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设置相应的处理方案。三是借助计算机网络和分析软件是提高风险预警能力。四是加强对操作风险的前瞻性研究。
(五)培育健康向上的风险管理文化
健康向上的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实现有效操作风险管理的基础保障,商业银行需要采取多种手段加强风险管理知识教育培训,倡导和强化员工风险意识,树立“全面风险管理,全员风险管理”的理念,让员工充分认识到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和风险管理的持久性。全面培育健康向上的风险管理文化,实现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目标由“实现零风险”向“股东创造最大价值”过渡。
五、总结
中国商业银行在经过股份制改造上市后更面临着急需提升风险管理水平的任务,通过借鉴新资本协议和国际银行的先进风险管理水平,在商业银行风构建操作风险管理框架,推行全面风险管理,可以提高中国商业银行在国际银行业中的竞争力,从而有效地抵御金融危机。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式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必将为国际银行业的风险管理发展提供丰富而有效的样本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