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I对我国不同层次技术进步方式的效应分析

2011-12-29 00:00:00王宝珠
中国集体经济 2011年10期


  摘要:技术进步可以分为技术模仿、转移和创新三个层次,文章分别建立FDI对我国不同技术进步方式的单因素和多因素模型,通过相关数据实证分析FDI对我国这三种技术进步方式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主要通过对FDI技术溢出的模仿效应促进技术进步;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的增加对三种层次的技术进步都有促进作用,其中对技术模仿和创新的促进效果更为明显。
  关键词:FDI;技术模仿;转移;自主创新
  一、引言
  技术进步对一国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技术溢出是东道国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源泉。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85-2009年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额自19.56亿美元上升到900.33亿美元,增长了近46倍,而工业方面的外商直接投资从1997年的3113207万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4938411万美元,且其在总投资使用额中所占比重均在50%以上,在2004年曾达到73.7%。
  通过文献的整理发现,关于FDI对于东道国的技术进步是正效应还是负效应,国内外学者都存在着分歧。在国外学者的研究中,认为FDI对东道国技术进步起到促进作用的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Macdougall、Hejazi和Safarian等,而也有一些学者通过实证检验认为FDI对东道国的技术进步有抑制作用,如Aitken和Harrison、Barry等。国内学者认为FDI促进东道国技术进步的有王成岐和张建华(2002)、陈涛涛和陈娇(2006)等。李利、袁闯和邱会亮(2009)认为FDI对我国东部地区的技术进步促进作用不明显,而对我国中部、西部地区却存在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
  此外,关于FDI对于我国技术模仿、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的研究,大多立足于FDI的技术溢出效应有这三种路径,再探讨通过这三种技术进步方式对我国技术进步的影响,直接研究FDI与技术模仿、转移与创新这三种进步方式关系的还未曾有过。
  综上可见,虽有学者从FDI角度研究其对技术进步的影响,但都未探讨过FDI对我国这三种不同层次的技术进步方式的影响,只是笼统地讨论FDI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或讨论上述三中进步方式中的一种或两种对技术进步的贡献。本文拟从技术模仿、转移与创新三个不同层次技术进步的角度,着重以工业企业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二、计量模型与数据说明
  (一)计量模型构建
  1、为验证FDI对我国技术模仿、转移和自主创新的影响作用,首先建立一个简单的单因素线性模型:
  lnYit=C+λilnFDIt-1+uit①
  其中:Y表示进步产出;i为1、2和3,分别表示技术模仿、转移和自主创新;FDIt-1为滞后一期的FDI实际使用额。
  2、考虑到人力资本、科技活动内部支出对于技术进步的重要,借鉴Engelbrecht的做法,在模型中加入人力资本和科技活动内部支出总额两项,得到:
  lnYit=C+αilnFDIt-1+βilnHt+γilnSTEt+μit②
  (二)变量及数据说明
  本文涉及的变量主要有:FDI实际利用额(FDI)、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经费(Y1)、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经费支出(Y2)、三种专利申请量(Y3)、平均受教育年限(H)和科技活动内部支出总额(STE)。所有变量数据的时间跨度均为1991-2008年。
  1、FDI实际使用额(FDI)。本文以FDI实际利用额取代合同额,表示FDI的真实流入量。由于外商直接投资额的原始数据的单位为“美元”,考虑到所有变量数据单位的一致性,本文处理时根据美元加权平均汇率将其转换为人民币单位“万元”。FDI实际使用额及美元加权平均汇率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2、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经费——技术模仿指标(Y1)。技术改造经费支出是指大中型工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而发生的费用支出,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单位为“亿元”。时间跨度为1991年、1993年、1995-2007年,由于缺少1992年和1994年的数据,本文借鉴李真(2010)的处理方法,分别用1991年、1993年和1995年数据的均值作为1992年和1994年数据的估计值。
  3、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经费支出——技术转移指标(Y2)。技术转移经费即指技术引进经费,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单位为“亿元”。
  4、三种专利申请受理数——自主创新指标(Y3)。本文采用三种专利申请数作为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的衡量指标。之所以不采取专利授权量这个指标,是因为专利的授权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实现,具有滞后性。该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单位为“件”。
  5、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力资本水平指标(H)。对于人力资本水平的测算,国际上通常采用Barro和Lee(1993)的做法用人均受教育年限来近似计算,即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小学、初中、高中和大专及以上的受教育年限分别记为1年、6年、9年、12年和16年,并利用计算公式:人均受教育年限=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口比重×1+小学人口比重×6+初中人口比重×9+高中人口比重×12+大学及以上人口比重×16。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单位为“年”。
  6、科技活动内部支出总额(STE)。科技活动内部支出总额反映了科技投入实际完成情况,因而是影响技术进步的主要指标。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单位为“万元”。
  三、实证检验及结果说明
  (一)单因素模型回归
  验证单因素FDI对我国技术模仿、转移与创新的影响作用。根据模型①利用FDI实际使用额分别对技术模仿指标—技术改造经费(Y1)、技术转移指标—技术引进经费(Y2)、技术创新指标—三种专利申请数(Y3)进行对数线性回归,得到如下结果:
  lnY1=6.98+0.55lnFDIt-1,p=0.0000,R2=0.69
  lnY2=10.3+0.26lnFDIt-2,p=0.0000,R2=0.85
  lnY3=-35.15-0.16lnFDIt-1,p=0.0014,R2=0.99
  可以看出,λ^1>λ^2>0>λ^3,可以粗略地说明FDI对我国技术模仿这种进步方式的促进作用大于技术转移,对自主创新起到抑制作用。
  (二)多因素模型实证分析
  1、单位根检验
  本文采用ADF法检验技术改造经费、技术引进经费、三种专利申请受理数、FDI实际使用额、平均受教育年限和科技活动内部支出总额的单整阶数。结果显示:lnY1、lnY2、lnY3、lnFDI、lnH、lnSTE的原序列均有一个单位根,经过一阶差分后变为平稳序列,同属于一阶单整,即lnY1、lnY2、lnY3、lnFDI、lnH、lnSTE都属于I(1)序列。
  2、协整及长期均衡关系分析
  本文采用Johansen检验方法对lnY1、lnFDI、lnH、lnSTE;lnY2、lnFDI、lnH、lnSTE和lnY3、lnFDI、lnH、lnSTE三组变量协整关系检验。均可以得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这三组变量之间均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迹检验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lnY1、lnFDI、lnH、lnSTE;lnY2、lnFDI、lnH、lnSTE和lnY3、lnFDI、lnH、lnSTE这三组存在如下的长期均衡关系:
  
  
  
  在回归方程1中,可以看出,FDI与科技活动内部支出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428和1.464,说明FDI每增加1%,技术改造经费增加0.428%,而科技活动经费每增加1%,技术改造经费随之增加1.464%。由此看出,尽管FDI对我国技术模仿起促进作用,但科技活动内部支出总额的影响更大。人力资本水平的弹性系数为-7.802,说明了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不利于技术模仿这种进步方式,可能趋向于技术引进或创新的进步方式。从回归方程2中可以看出,FDI、人力资本水平与科技活动内部支出总额均对技术引进起到促进作用,其中:FDI对技术引进的作用相比技术模仿相对减弱,弹性系数由0.428下降到0.119;人力资本对于技术引进这种技术进步方式的作用增强。从回归方程3中,可以看出,FDI与人力资本对我国技术自主创新的影响作用为负,仅有科技活动内部指出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作用为正。可见在我国FDI对于技术创新主要起到抑制作用,可能是因为FDI企业在国内市场的地位越来越高,其对市场和技术的控制力越来越高,FDI的技术创新效应不明显,而FDI所带来的如挤出效应之类的负面效应却在增强,进而抑制了我国的自主创新。从理论上讲,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应该有利于技术自主创新,但这里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对自主创新却起到抑制作用,可能是因为本文中人力资本水平指标选取的是1991-2008年人均教育年限,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义务教育是现代文明的一个标志。自此我国开始普及义务教育,截至2009年我国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95%,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当时我国受过义务教育的人口比率只有42.27%,说明人均教育年限的提升有很大部分是由于我国义务教育这部分的人口比例的提升,而自主创新需要的是至少大专及以上的人力资本水平,因此这里会出现人力资本水平对自主创新起到抑制作用的影响。横向比较这三个方程中FDI的系数,可以发现α1>β1>0>γ1,表明FDI对我国技术模仿的作用大于技术转移,而对自主创新甚至起到抑制作用,这同时也检验了前面单因素模型的结论。
  四、结论
  由上述实证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一是FDI对我h5Qe7p2GvpXYGrz2iXWPQQ==国技术模仿的促进作用大于技术转移,而对我国技术自主创新水平长期起抑制作用;二是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的增加对三种层次的技术进步都有促进作用,其中对技术模仿和创新的促进效果更为明显。
  为了进一步提高FDI对我国技术进步的促进效应,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调整FDI的引入比例,在考虑FDI适度规模引进的同时更加注重对高新科技的引入,FDI在我国主要是对技术模仿和技术转移的促进作用比较明显,而对于自主创新的影响作用为负,要使得FDI对我国自主创新也起到促进作用,需要合理引进FDI及合理分配其在不同产业间的规模。
  第二,加大科研经费投入。通过改革我国现有的科研经费投入体制,建立良好的科研资助体系,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民间各方面的力量,增加科研经费投入,为科研人员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注意科研经费的投入结构,要更多地投入到自主研发方面。
  第三,提高我国高层次人力资本水平。在提高整体人力资本水平的同时要培养和引进高知识层次的科技人才。
  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