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次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2011-12-29 00:00:00李战奎
中国集体经济 2011年10期


  摘要:次区域的合作与发展将大大推进中原经济区的建设进程。文章分别探讨了中原经济区建设中“豫中地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综合试验区”、“中原经济协作区”、“东南地区”等四大次区域的合作基础与条件,并相应地给出了发展战略建议,以期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添砖加瓦。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次区域;战略
  2011年3月3日,中原经济区写入政协工作报告。中原经济区作为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基地。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该区域内次区域的合作与发展。次区域的合作与发展将大大推进整个中原经济区的发展进程。本文所谓的次区域,同意广西财经学院陈秀莲的观点,即“不但指的是在国家之间区域经济一体化内次一级层次区域的合作,还指一国国内次一级省区或者县市区之间的合作”。根据地理位置、发展现状、产业类型以及所承担的发展任务,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将中原经济区划分为以下四大次区域:豫中地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综合试验区、中原经济协作区、东南地区。
  一、豫中地区
  该次区域处于中原经济区中部,包括郑州、洛阳、开封、许昌、平顶山、漯河等五大城市。
  (一)发展基础与条件
  1、综合经济水平较高。该次区域包括以郑州为龙头的中原城市群九市中的五市,经过多年特别是近几年的发展,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不断提高,已成为中原经济区发展的高地、河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成为中原经济区的中心城市群。
  2、区位优势明显。该区域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运输咽喉。大动脉陇海、京广等铁路干线交汇于此,京港澳、大广、连霍等高速公路贯穿区域。新郑国际机场是全国八大区域性枢纽机场之一。西气东输管道横穿东西,在建的南水北调中线纵贯南北。随着新一轮的高铁专线、高速公路的建设,该区域在全国的交通枢纽地位将进一步提高。
  3、资源丰富。(1)矿产资源。如郑州的煤炭储量达50亿吨,居省内第一;铝土储量占河南省总储量的30%。洛阳的钼储量全国第一。平顶山的保有煤炭储量占省储量的12%,保有铁矿石储量占省储量的47%,盐矿资源储量占省储量的90%,耐火黏土储量占全国储量的56%。漯河的盐矿储量全国第二、品位第一。(2)文化旅游资源。该区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八大古都中有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与商都郑州坐落在此,文化古迹繁多。有黄帝故里、嵩山少林、龙门石窟、白马寺、清明上河园等一批著名景点。
  (二)发展战略
  根据该区域特点,我们建议其发展战略应为:
  1、加大力度建设为中原经济区的中心城市群。以郑州市为核心,高起点建设郑汴新区,推进郑汴一体化。强化交通枢纽,建设城际运输专线等高效便捷交通网络,提升郑州市的金融、贸易、物流等综合服务功能,增强辐射作用。提升洛阳区域副中心的地位,重点建设洛阳新区。壮大许昌、平顶山等重要节点城市的经济实力和人口规模,促进城市功能互补。
  2、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制造业整体实力。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技术创新融合到传统工艺,以形成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依托商贸中心、金融中心、交通枢纽等优势,扩大服务业规模,提高服务质量,优化服务结构,逐步建设为国内现代服务业的基地。
  3、发展文化旅游业。加大对旅游景区开发建设的投入,搞好旅游基础建设,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以“郑汴洛”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开发以古都、寻租、宗教等为特色的文化旅游。
  4、人才基地。该区域高校云集,科研单位众多,人才济济。人才、科技是发展的重要资源与支撑。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能培养、吸收、用好、留住人才,把该区域打造为中原经济区的人才基地。
  二、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综合试验区
  该次区域处于豫西晋陵豫三省交界的边缘地区,由河南省三门峡市、山西省运城市、临汾市和陕西省渭南市共同构成,是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的交汇地。
  (一)发展基础与条件
  1、区位交通。这里是我国中、西部的接合点,是华北、西北、中原的接合部,也是山西、陕西、河南三省的接壤地区,还处在陇海经济带的中段,已经形成的铁路、公路、航空综合运输骨架。三门峡、风陵渡、禹门口黄河公路大桥的建成,使黄河金三角一个半小时经济圈全面形成。
  2、资源优势。黄河金三角区域特色农业、矿产、能源和旅游资源丰富。农业资源方面,苹果年产量占全国的15%,浓缩果汁产能占全国的一半以上。该地区也是三省重要的粮食和棉花生产基地。该区域内氧化铝、电解铝、金属镁、钼精粉、黄金分别占全国45%、10%、50%、50%和15%。焦炭生产能力占全国的14%。该区域是最早被称为“中国”和“华夏”的地方,区域内文化旅游景点众多,西岳华山、壶口瀑布、关帝庙等87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形成了“中华根、黄河魂”的旅游主体形象。
  (二)发展战略
  1、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充分利用交通节点优势和三省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的政策优势,统筹该区域交通布局,形成与中原大中城市有效沟通的以黄河为主的内河航道。建成以运城、临汾、渭南、三门峡为中心的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的运输枢纽体系。另外,还应该从物流设施、物流业政策等方面努力,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2、开发特色农业力度。一是依托现有优势农产品——苹果,建设优质高效农产品种养殖带。二是依托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农业科技成果应用转化带。三是依托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农产品区域集散中心。四是依托产业融合发展,建设现代观光农业开发带。
  3、发展旅游业。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起源地,应合理开发利用三省四市的旅游资源,共同打造具有浓郁黄河文化、根祖文化特色的旅游品牌。依托两条精品旅游路线即华夏民族寻根觅祖游与黄河风情游,联合行动,进一步提升西岳华山、壶口瀑布、死海盐湖、解州关帝庙等景点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中原经济协作区
  中原经济协作区成立于1985年9月,包括山西省的长治市、晋城市,河北省的邢台市、邯郸市,山东省的临清市、菏泽市、聊城市,河南省的安阳市、济源市、焦作市、新乡市、鹤壁市、濮阳市,共计十三市。
  (一)发展基础与条件
  1、第一、二产业基础良好。该次区域是传统农区,盛产小麦、玉米等,是全国重要的优质粮和棉花生产基地。邢台被誉为“粮仓粮海”,内黄大枣、邯郸核桃、鹤壁的肉鸡饲养及深加工、濮阳的食用菌等享誉全国。该区域工业发展迅速,门类齐全,是全国重要的冶金、电力、煤炭、建材、纺织、有色金属等生产基地。
  2、矿产资源丰富。区域矿产资源丰富,优势明显。晋城无烟煤探明储量占全国的25%,无烟煤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0%。长治更是被誉为“煤铁之乡”。焦作的硫铁矿储量占河南省的41%。邢台的蓝晶石储量全国第一。濮阳、菏泽的石油总资源量60多亿吨,天然气资源量5000多亿立方。鹤壁的镁矿资源储量、聊城的有色金属矿产等在全国居于前列。
  3、区域间间互访交流频繁。该区域由于背景的独特性(早在1985年便成立,十三个成员市每年召开一次市长联合会),使得区域间各层次交流互访频繁,交流领域不断扩大,在挖掘合作潜力、推进资源整合等方面取得了许多共识。这就为区域间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二)发展战略
  
  1、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在稳步推进粮食生产外,努力发展特色农业。特别要做大畜牧、蔬菜、水果产业,打造规模畜禽、精品菜、优质水果集中产区,服务京津、沿海及周边地区。促进鹤壁畜禽养殖、安阳食品加工、邯郸与邢台的林果与羊绒加工、菏泽花卉、聊城蔬菜等发展,做大做强一批省级、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
  2、钢铁与有色金属生产基地。根据该区域的产业特点,应着力把钢铁与有色金属作为战略支撑产业,重点支持安钢、邯钢、刑钢做大规模,做专做精。对铅、镁、铝、铜等有色金属,要创新发展模式,把安阳建成重要的铅生产基地,把鹤壁建成镁产品生产基地,把聊城建成重要的铝铜生产基地。
  3、能源与化工生产基地。合理发展与利用煤、石油、天然气资源,壮大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等工业,推进晋城、鹤壁、安阳等地的煤化工,濮阳、菏泽、聊城的石油化工,濮阳、邢台的盐化工,打造化工产业基地。重点发展深加工,培育一批骨干企业。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培育发展太阳能、生物、地热等产业,建设新能源产业基地。
  4、积极推动区域间的旅游业合作。该地区历史文化遗存丰富,自然风光峻险秀美,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地理上彼此相邻,具有发展旅游产业和打造大旅游文化区的良好基础。围绕建立旅游文化大区的目标,积极探索整合区内旅游资源,打造中原旅游品牌。重点培育安阳的殷墟、红旗渠、曹操墓,邯郸的广府古城,聊城的水域古城,菏泽的牡丹花卉等文化旅游品牌。
  四、东南地区
  该次区域由“金边七市”与“黄淮四市”构成。具体包括“金边七市”即“商丘、菏泽、济宁、徐州、淮北、亳州、宿州”与“黄淮四市”即“商丘、驻马店、周口、信阳”。
  (一)发展基础与条件
  1、发展优势:(1)土地资源、农产品丰富。东南地区属于黄河、淮河冲积平原,土层肥沃,耕地面积广阔。该区域还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油、林、农畜生产基地。亳州素有药都、酒乡与黄牛金三角之称,宿州为“酥梨之乡”,驻马店盛产油料,信阳是国内外著名的茶乡。(2)人力资源丰富。2010年,该区域人口近8000万。(3)煤炭、非金属等矿产资源丰富。商丘煤田储量100亿吨,为全国六大优质煤基地之一,安徽淮北煤炭远景储量350亿吨,信阳市的珍珠岩储量占全国储量的一半以上。
  2、发展劣势:(1)综合发展水平低。2010年,该区域成员市除安徽淮北外,其余九市的GDP、人均GDP、人均收入都明显低于所在省份的平均水平。成员市的城市化率为30.6%,远低于全国的46.6%。在就业结构上,第一产业就业比较重,几乎达到50%。(2)远离区域经济中心。该次区域属于四省交界处,远离省级、国家级经济中心,处于边缘地带。
  (二)发展战略
  1、粮食生产基地。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畜牧、花卉、蔬菜等产品,以发展高效农业。以中原经济区发展为契机,结合本区域的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点,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从而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最终提升该区域综合经济实力。
  2、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区。结合该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及独有的旅游资源。彰显农业生态功能,发展田园风光、亲近自然等观光休闲活动。弘扬悠久的农耕文明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以推动农业发展方式。
  3、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扩展信阳市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围绕“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一些重大关键性问题另外,该区域亦可以发挥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从而发展矿产品加工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工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参考文献:
  1、陈秀莲.泛珠三角国际旅游产业结构实证分析——基于次区域理论和灰色关联度的探讨[J].国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