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可以说是全世界地震最频繁发生的国家。在日本打开电视,经常就会有一条字幕飘过,上面清楚地写着某某地发生了二级地震、某某地发生了三级地震。大地为什么会震动?是什么力量在地下发力打碎我们平静的生活?古代的日本人对此有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是地下有一条巨大的鲶鱼。这条被鹿岛大神的神石或惠比须神的宝葫芦镇在地下的鲶鱼,一旦脱离了神力的束缚动上一动,大地就会发生可怕的地震。
从我接触日本文化史开始,“无常”这一观念就一直缠绕我、困惑我。1981年我平生认识了第一位日本人,这是一位名叫坂口雅树的中年人。他教给了我一首日本古代诗歌——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到了日本古代诗歌。
祗园精舍钟声响,诉说诸行尽无常;
娑罗双树花失色,盛者转衰如沧桑。
骄奢淫逸不久长,恰如春夜梦一场;
强梁霸道终覆灭,好似风中尘土扬。
很多读者都知道,这是《平家物语》的卷头诗,和《三国演义》卷头那首“滚滚长江东逝水”一样,是日本诗歌中最广为人知一首。“诸行无常,盛者必衰”,我至今记得当他用日语读给我的这首诗的时候,我的内心被这沉重的话语怎样深深地震动了。而几十年来伴随学习与研究进程的深入,我慢慢发现,“无常”这个观念可以说渗透进了所有日本古代文化的最深层。
什么是无常?这个问题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文字作答案,那就是吉田兼好《徒然草》中的一段话:
生老病死的变化有甚于四季。四季循环尚有一定次序,死则毫无次序。它未必一定自前而至,有时亦会蓦然从背后袭来。人皆知生必有死,然而总以为死是很久以后之事,殊不知死总是在人意想不到之时到来!
当生死之际,人几乎没有任何事物可为凭藉;生死之间,人也无法画出任何一条可凭信的边际。无常提醒每一位日本人生死之间瞬即转换才是生命的常态。而了悟无常,则是对生与死的觉悟,是在这种觉悟下平静面对生命道路的选择。对无常的体认,还与日本文化精e13doU6o4+Y3/mnAhI78ow==神最深处的审美观密切关联。日本文学博士隽雪艳教授认为,无常观在日本与审美活动相结合,将生命无常的人类情结最终升华为一种美感,靠美感而得到一定的消解。日本人开拓了一种新的超越生死的途径,那就是以一种审美的态度去看待生与死。
在结束这篇短文的时候,我想起了在浮世绘盛行的日本江户时代,以地震之神大鲶鱼为主题的“鲶画”曾经风靡一时。人们喜欢鲶鱼画,当然不是喜欢地震,而是在“鲶画”中痛殴鲶鱼神,以报复它兴妖作乱。鲶鱼画中还有另外一个层面,就是那个时代日本人期望人事一新。江户幕府的统治已经日益露出破绽,老百姓们借鲶鱼画表示一份小小的不满——他们期望社会能有巨大的震动、改变和革命,期望能够带来一份新的可能性的变革,让那些暴发户倒出贪渎的财产,让贫穷的人们得到快乐和幸福。
(张文荐自《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