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人民广场地铁站出来到人民公园五号门,有一个闻名已久的地方:相亲角。在那里,父母、中介甚或本人,拿着一张张广告,不是为了找工作,而是为了找伴侣。
两年前,沪上一些家长自发在人民公园代子女相亲;两年后,已有数百人定期在周末参与这个活动,但氛围却变得越来越不对味,成功率也并未随规模的扩大而节节攀升,反而有走低趋势。
在有着蓝色大顶棚的长廊里,个人信息还被精细地划分为“60后版”、“70后版”、“80后版”、“涉外版”、“新上海人版”、“二婚版”等等。看起来是十分地隐私,却又有着十分明目张胆的交易——招募对象物质和赤裸裸的个人条件的需要。
相亲广告有两种:一种是贴于广告棚内的,以中介为主;另一种则是在公园走道旁的,以私人广告为主。不管是哪种,内容都言简意赅,甚至赤裸直接,但绝大部分都没放照片,于是造就了一个其人不明、欲望却异常突出的异境。
看这些私人广告,你会发现最后总会附上“家长或本人在附近”这么一句话,所以当你品头论足的时候,他们已经早一步,在某个隐蔽的角落监视着你的一举一动。
不论什么样的文案、什么样的形容词,男人有房产、有财产的事实,始终是这里最可圈可点的。女人的话,当然是年轻美貌、温柔体贴一类,简单得像在看《物种起源》。
在海外工作的人也是一个亮点。我曾经看到一个广告,说自己是香港的地产富豪。对此我很怀疑:真正的地产富豪,怎么会有时间来这儿找一个可能根本以觊觎自己身家为唯一目的、相貌未知的拜金小姐?
我走了一圈,发现认真看广告甚至会记下来的人,其实占少数,因为所有的广告都千篇一律,看久了会麻痹,甚至像在看墓志铭。
人们忙于找优质的精子、卵子、金子、房子,以爱之名,达成一己之欲。这供需市场里,有太多的不对等。如零零散散的许多不同型号螺帽螺丝,给它们配套如大海捞针。
相亲角倒不是没有可爱之处。有一位被唤作沈老师的男子坐在小板凳上,面前铺着好几个文件夹,密密麻麻地写着单身男女的资料。在他面前还有一张广告:“业余红娘:几百位优秀男女等你选择,男方免费报名,大龄女勿扰……”
据说,男方家长只需在沈老师处留下孩子的基本资料,就可免费入库登记,而女方家长则需支付90元钱成为为期半年的“会员”。入会后,家长可无限制地翻看文件夹,只需记下看中的对象的编号,沈老师就会从自己制作的“数据库”中调出对方家长的联系方式。
“为什么只有男方免费?这不是很不公平吗?”面对一位家长的质疑,沈老师慢悠悠地回答道:“你不懂行情。现在优秀的女孩太多了,对象难找,优秀的男孩就少得多了。”他还说,一旦介绍成功双方结婚,希望男方家长会“凭着良心”给他300块钱介绍费。
类似这种业余红娘在人民公园内并不少见。男方家长冲着“免费”二字愿意一试,女方家长则觉得费用可以承受,至少比在公园内大海捞针强得多。
这天我还遇上一个法国家庭,他们对相亲角的存在感到好奇而纳闷,便跟我聊了起来。毫无准备的我,却像幡然醒悟了似的,跟他们解释起来:“物价飞涨,房价飞涨,工资却没怎么涨。中国人都想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在争分夺秒的情况下,早一点成婚就是早一点的资源交换。于是,我们在广告里可以看到对一段关系赤裸裸的心底欲望,但中国人对这些又一向羞于启齿,更怕被人认出丢了面子,于是明明贴照片有助提升成功率,却大都不贴。这就是上海的表里不一。”
像我这种仿佛脑门上贴了“滞销货”标签的男人,当然有各种中介前来搭讪,尤其是在跟法国人聊天说了一阵子英文之后。可是,看着中介手上一本本的联络簿,那实在给我一种皮条客的感觉。
其实,相亲角本来的动机,应该还是不错的,只是人的举措,决定了这里的风貌。
(黄若龙荐自《博客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