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向上 人民币向南

2011-12-29 00:00:00刘光溪
中国市场 2011年7期


  摘要:2009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考察云南工作时明确指出,要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这一重大战略的提出和筹划,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向西南开放的基本理念,彰显了云南省在中国西南边陲的重要作用,为至今尚缺乏国家战略层面开放平台的云南省创造了一个极其难得的历史性发展机遇。本文将立足云南和昆明所具有的不可克隆的独特优势,分析在桥头堡和大通道战略实施中,人民币如何从周边走向泛亚国际化,最终实现全球国际化。
  关键词:人民币结算;货币国际化;人民币跨境流动
  中图分类号:F832.63
  
  2009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考察云南工作时明确指出,要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这一重大战略的提出和筹划,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向西南开放的基本理念,彰显了云南省在中国西南边陲的重要作用,为至今尚缺乏国家战略层面开放平台的云南省创造了一个极其难得的历史性发展机遇。作为全省唯一的特大型城市,昆明应当成为云南经济强省的龙头,面向西南开放的门户和桥头堡城市,昆明是“桥头堡”战略的重要支撑。
  建设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桥”就是大通道;“头”就是大前沿;“堡”就是大基地即核心载体。联系起来,就是中国在面向西南开放过程中,充分发挥云南、昆明的独特优势,加速推进面向中国西南的大通道建设,开展以构建大通道、大平台、大物流、大产业、大市场、大都市、大网络、大开发、大开放、大合作的核心建设。要做好各项核心建设,重点就是解决资金大通道问题。建设资金大通道,就是要解决好人民币跨境结算和资金流动问题,建立和完善云南与周边国家通过边境贸易、信息传递、劳动力转移、出入境旅游、投资合作、信贷投放等方式所带动的货币及资金的流动支付体系。
  云南具有2000多年的边境贸易发展历史,边贸基础雄厚,土壤肥沃,市场广阔。随着近年国家政策的倾斜,边境贸易快速发展。依托于这一优势,昆明市政府与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于2010年1月提出了打造“昆明区域性跨境人民币金融服务中心”的基本设想,得到云南省政府支持,并于3月28日上报中国人民银行。在经过上下全力协调后,为支持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推动桥头堡与大通道战略实施,加快人民币周边、区域和泛亚国际化进程,积极引导泛亚财金货币合作,深化区域经贸一体化,中国人民银行于6月25日正式复函云南省人民政府,支持昆明建设成为区域性跨境人民币金融服务中心,并原则同意建设实施方案。2010年7月27日,随着云南省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全面启动,昆明区域性跨境人民币金融服务中心正式揭牌,标志着人民币在云南周边、区域和泛亚国际化的向南进程开始加速,力度加大。
  本文将立足云南和昆明所具有的不可克隆的独特优势,分析在桥头堡和大通道战略实施中,人民币如何从周边走向泛亚国际化,最终实现全球国际化。
  
  一、人民币周边、区域和泛亚国际化的现状
  
  (一)国家政策推进跨境人民币结算
  2008年12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广东和长三角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2009年4月8日,国务院决定在上海市和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东莞四城市首先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7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7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点城市及政策法规的实施,是政府推动人民币作为国际贸易的结算工具的开端,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迈出重要而具有实质意义的一步。然而,从这五市先行试点的情况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推进并不理想。自启动试点至2010年9月底,五个试点城市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总金额不足200亿元。人民币结算规模与中国贸易结算总规模相比仍显偏小。为在更大范围内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2010年6月22日,国家再次发布《关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地区扩大到包括云南在内的20个省区市。
  在2009和2010年,我国通过启动和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地区,试点范围进一步拓宽,但包括央行、商务部、国税总局、外管局在内的相关监管部门对边贸人民币结算出口退税试点始终持谨慎态度。直到2010年4月,国家税务管理部门才将现行云南边境小额贸易出口货物以人民币结算准予退(免)税政策扩大到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广西、新疆、西藏、云南等八个省区。同时,指定实行小额边贸人民币结算出口退税的国家,仅限于“试点八省区”的毗邻接壤国。但是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项下是否基于核销才予以退税的问题,一直存在无谓的部际争议。显而易见的是,那种在外汇短缺情况下而实行的出口核销制度,一旦实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很自然就失去了逻辑和法理基础,所以说,完全取消或者一开始就不实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项下的所谓核销制度是顺势合理之举。
  (二)跨境人民币结算的影响因素
  1.市场需求因素——人民币境外接受和认可程度
  需求影响供给,在自由市场经济为主导的贸易体制下,首先应当考虑需求。截至目前,我国已与越南、蒙古、老挝、俄罗斯等国家的中央银行签署了有关边境贸易本币结算的协定。但受周边国家的具体国情和政策、维护本币主权目的以及我国的贸易结构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人民币在对方国家被接受的程度呈现出较大6R3ghWEcxmRL+ZeKw507+A==的差异性。从实际结算货币的选择来看,人民币在越南、缅甸、老挝等国家被作为支付货币和结算货币得到一定的接受度,而在中俄边境贸易结算中,首选结算货币为美元,第二选择是卢布,利用人民币结算的较少。即使中朝边贸,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及印度与尼泊尔等国家的边贸中,人民币结算率也较低。因此,推进人民币周边、区域国际化,应当首先考虑接受程度高的地区和国家。所以,云南势必成为人民币泛亚国际化向南的首选和最重要的先行试验推广基地。
  2.市场供给因素——人民币可兑换程度
  货币国际化是指一国货币作为高度自由兑换的货币被世界各国居民持有,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发挥价值尺度、流通、支付手段的职能,并被各国政府用作国际储备货币。我国在1996年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资本项目的开放正在逐步推进,因此,人民币还不是完全自由兑换货币。不可兑换的性质限制了人民币作为计价单位和结算工具职能的发挥,特别是在跨境投资和信贷领域。人民币在境外不能自由流通,无法进入境外国家货币流通和结算汇兑范围,更无法通过资本项下输出和输入,发挥作为投资货币的职能。这些限制直接制约了人民币跨境流动性的提高。此外,我国现行的汇率体制也还不是一种真正的建立在市场基础上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汇率体制的市场化程度不高,也不符合货币境外流通的要求。
  3.制度性保障因素—— 国家综合地缘实力
  伴随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民主、法治不断完善,社会和谐、政局稳定,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国力增强,地缘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所形成的软实力日益提升,国际声望进一步提高,人民币的世界影响必然增强。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与经济大国,加之由来已久的人口与地域大国,特别是30年改革开放的纵深推进和经济的迅猛发展,为人民币趋向强势提供了重要保障。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已基本形成,并处于不断完善之中,为人民币完全可兑换提供了重要条件。任何国家货币的国际化都必须有其本国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作为基础和支撑。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为人民币实现国际化提供了雄厚的基础和有力的支撑。另外,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有关支付结算和定价报价体系的国际化问题,也应及早设计筹划,例如国际上一统天下的SWIFT、Bloomberg和CLS等系统,我国是承认参与,还是独创自建,这些问题已提到仪式日程。
  
  
  二、人民币向南为国际化前中期的最佳选择
  
  (一)跨境人民币结算现状
  我国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的同时,在资本项目管制中,基本放开了对华直接投资(而股权投资受到严格限制),已基本放松对外直接投资限制;2003年通过试点“引进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QFII)方式逐步放开境外证券投资资金的流入;2006年,通过试点批准境内合格机构投资者(QDII)到境外进行间接投资,商业银行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证券投资机构和保险公司开展对外间接投资;而对外负债和信贷融资仍受到较为严格的管制。总体而言,我国目前资本项目正加快放松管制,已经实现了部分可兑换。人民币国际化是以资本项目可兑换为基础的,资本项目可兑换本身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核心内容,是人民币国际化所必然要求的技术性条件。我国在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方面,将建立健全跨境资金流动监测预警体系,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有选择、分步骤地放宽对跨境资本交易活动的限制,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在人民币仅经常项目可兑换的条件下,云南仍以其边贸人民币结算的巨大成效推进着人民币周边国际化的进程。自1979年云南省边贸人民币结算开始起步,到2004年国家给予云南边贸出口人民币结算出口退税的扶持政策后,边贸人民币结算以年均27.3%的势头增长,人民币结算占比由20%上升到90%以上。2010年上半年全省边贸出口人民币结算28.26亿元,占比97%。人民币已成为边贸双方自发选择的最主要结算货币。在云南省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政策推行以来,2010年6—7月份,银行共办人民币结算业务2298笔,金额18.09亿元,尤其是7月份银行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10.98亿元。单月突破10亿元,环比增长35%。数据显示,目前云南边贸结算中人民币的存量已超过150亿元,而人民币在缅甸、越南、老挝的存留量已将近300亿元。据央行发布的《2009年云南省金融运行报告》初步测算,云南由边贸到大贸试点获批后每年的人民币结算规模约为300亿元,人民币已然成为广受周边国家居民欢迎的“民间储备货币”。所以说,仅从市场需求和民间基础来言,人民币首先向南(中南半岛和南亚次大陆)推进是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最佳路径选择。
  (二)人民币向南是国际化前中期的最佳战略选择
  从地域空间来讲,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东面与韩国、日本,东南面与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隔海相望;东北的吉林、辽宁与朝鲜接壤;北部黑龙江、内蒙古及新疆与俄罗斯和蒙古接壤;西部新疆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接壤;西南部西藏与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和不丹接壤;南部主要通过云南与缅甸、老挝和越南接壤,陆地疆界全长约2.8万多公里。
  随着中国政治制度和经济实力的飞速发展,人民币影响力也逐步提高,尤其在边境国家。但是,作为占据主要陆地边境线的北部和西部以及东部边境,由于复杂的历史、社会原因以及境外国家实施的政策和官方态度等因素,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向北、向东、向西都将面临种种困难,唯独向南,即向东南亚(中南半岛)和南亚次大陆延伸才有广泛的民间需要和市场空间。以云南为桥头堡和龙头,左翼为广西向越南、菲律宾延伸,右翼以西藏为主,向尼泊尔、印度、不丹、斯里兰卡、孟加拉、巴基斯坦、马尔代夫等南亚次大陆延伸,这样,就形成了以云南为“领头雁”的人民币周边、区域、泛亚国际化的“雁阵式”,而且也是人民币国际化最重要的先行试验基地。
  从时间进程来言,结合主要国家货币国际化的实际经验,人民币由周边、区域和泛亚国际化最终走向全球国际化,可以估计大概应需要30年到40年的时间,即2050年前后,届时人民币在全球贸易结算中占比20﹪上下,投资结算在15﹪上下,信贷融资结算在20﹪上下,衍生品和官方储备在15﹪上下。这样在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同时,自然也就成为泛亚区域的主导货币,从而为亚元的形成与诞生奠定金融货币基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的崛起才真正得以实现。在这40年进程中,头10年要优先考虑和部署推进人民币向南的突破战略,这样一则有民间基础和市场需求,阻力小,进展快;二则实现以民促官、以经促政、以周边促区域、以区域促泛亚、以泛亚促全球的功效;三则实现少说多做、韬光养晦、和光同尘的务实战略,使周边国家政府和民间真正享受到人民币国际化的实惠,消除顾虑,打消猜疑,有助于推动泛亚区域合作。
  
  三、世界上主要货币国际化道路的实践与经验
  
  (一)美元、日元、德国马克的国际化道路
  1.美元的国际化道路
  美元国际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两次世界大战,为美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绝佳的时机,凭借其强大的政治实力和经济实力,依靠以美国为主体的国际组织(IMF)施加影响,通过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成为了当时唯一的国际计价单位和与黄金地位相同的国际储备货币。二战后,美国与英国倡导建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加快实现贸易自由化,向外大量输出商品,抢占国际市场。此外,美国对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实行“马歇尔计划”,在帮助其重振和发展经济的同时,通过贷款和提供援助,进行经济渗透和控制,同时美国与西欧也实现互利双赢的战略合作目标。作为当时国际贸易中唯一可自由兑换的货币,美元的国际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元取代了黄金作为硬通货的地位,美元依赖其强大的国际政治、经济实力继续保持国际货币的角色,而且进一步巩固和确立了美元作为国际硬通货和储备货币的地位。
  2.日元国际化道路
  日元国际化走过的是一条金融深化与发展的道路。20世纪70年代初期,随着日本经济的飞跃,国际市场对日元的需求与日俱增。1980年日元实现资本项目下可兑换,资本流动实现了自由化。通过实现外汇、贸易、经常账户、资本流动及利率与金融市场的全面自由化,日元成为国际经济活动中普遍使用的货币之一。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日元升值,日元在国际结算、国际储备、国际投资与信贷以及国际市场干预方面的作用全面提高。尤其是随着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大幅增长,日元在国际投资中的作用日益上升。同时,境外日元离岸市场的迅猛发展,也间接加速了国内金融制度的改革、发展和完善。日元国际化进程的最大特点是其经历了长期的、大幅度的升值,但这也给日本经济造成了一定创伤。
  3.德国马克的国际化道路
  德国马克国际化走的是一种“较为被动”的模式。战后,随着德国经济的强大,逐步完善了国内金融体制并实现了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自由兑换,为马克的流入和流出创造了基础性条件。德国开放金融市场后,为满足各个国家交易主体对马克进行交易的需要,德意志联邦银行开始向外国人发行马克债券,允许非居民进入德国马克债券市场;随后,为了保持马克与其他货币的竞争地位,还取消了限制金融市场的大部分规定。由于国际贸易市场交易的需求以及各国储备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等因素,德国马克逐步实现了国际化,并最终在1999年成为欧元诞生的最重要基础性国别货币。
  (二)不同货币的国际化道路比较
  从美元、日元及德国马克的国际化道路中都不难看出其中的共同之处:
  1.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基础。强大的经济实力是货币国际化的物质基础。一国货币离开本国流向境外后,必然失去本国政府对使用货币和货币购买力的强制力保护,而让其继续执行货币职能的依据只有货币本身所代表的物质财富,即发行国的经济实力和物质积累。
  
  2.有发达、完善、开放的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作为支撑。一国货币的国际化,需要实现外汇自由化、贸易自由化、经常账户自由化、资本流动及利率自由化以及金融市场的自由化,自由化必须有国内发达、完善、开放的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提供强大的支持。美元及日元的国际化进程,离不开纽约金融市场、东京金融市场的支持。
  3.保持国内经济的高度开放、货币价值相对稳定、政治进步文明的国家态势。开放的经济、币值稳定、政治文明是一国货币实现国际化的基础性条件。
  (三)对人民币周边、区域、泛亚国际化的启示
  美元国际化模式是基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后,美元通过对全球的大量资本输出来扩大其对国际社会的影响,国际化程度不断深化。而布雷顿森林体系在1971年解体后反而宣告了美元等同于黄金,美元国际化进程全面启动,美元作为国际结算与储备货币地位得以确立,这一做法似乎难以借鉴。德国马克和日元通过提高自身综合国力、完善金融制度、健全金融市场来实现本国货币国际化的道路,对人民币的国际化具有一些借鉴意义。但德日两国虽是经济大国,却不是地缘政治、经济、文化和地域大国,而美国既是经济大国,又是地缘政治、军事、科技和地域大国,综合起来,三国都有一些经验可以汲取。
  但是,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区域合作蓬勃发展的形势下,中国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等待经济发展到足够强大的时候再实施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及早启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日元和德国马克国际化的模式并不完全适合中国,人民币国际化不仅需要持续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