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城镇事关社会公平正义,事关城乡二元结构,事关国家可持续增长。面对我国发展中不可持续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经济下行风险越来越严峻的形势,小城镇建设是目前唯一可以培育的空间因素。这是从全局出发提出的战略构想,是梳理基本国情后得出的一个逻辑结论,对于国家未来走向影响深远。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治国新思维;三农问题
中图分类号:F292
2000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下发了《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就小城镇建设做出了一系列的战略部署。在此后的中央历次农村工作会议以及有关农村工作的文件中,也反复提出要搞好小城镇建设。但客观地看,一些地方不顾客观条件,缺乏长远规划,布局不合理,盲目攀比扩张,基础设施不配套,严重影响了小城镇整体功能的发挥。2011年6月21日—23日,由国家能源局主办、天津市发改委承办的APEC低碳示范城镇论坛在天津召开。这次论坛传递出一个重要的讯号,到2015年,我国将建设1万个新能源示范镇。笔者认为,内需型经济的最大潜力在小城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终落脚点也在小城镇。我国小城镇的低碳发展之路,对解决环境保护、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等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小城镇建设具备大容量的国内市场
小城镇事关社会公平正义,事关城乡二元结构,事关国家可持续增长。最近10年来,笔者一直关注小城镇经济、社会和体制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对国家开发银行支持小城镇基础设施贷款进行了3年多的跟踪分析,陈元同志要求评审三局、研究局和培训局支持我的工作。笔者还实地考察了100多个小城镇,重点调查了20多个典型案例,获得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因为有了这些基础工作,笔者向中央领导提出了多份小城镇建设的政策建议。国务院研究室第617号《决策参考》、光明日报第58期《知识界动态清样》、新华社第189期《国内动态清样》、中央党校第433期《思想理论内参》和中央政策研究室第204期《群言》,分别报告了笔者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这些建议都在解释和说明一件事,就是小城镇建设在拉动经济增长中具有托底作用,应当上升为国家战略,所有的经济政策和制度设计都有必要指向这个落脚点。
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经济政治格局演变十分深刻复杂,美日欧等主要经济体的市场需求下降,倒逼我国经济增长的力量从国外转向国内,从城市转向农村。如果把握好这个重大的历史机遇,顺势形成以小城镇建设为抓手的经济政策和制度设计,增加对小城镇各项事业的投资力度,这可以为国内其它行业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具有纲举目张的战略统揽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中央提出建党100周年时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现在距这个目标还有不到10年的时间。抓住小城镇建设这个城乡空间网络的关节点,这是抓住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举例来说,如果下决心建设1万个小城镇,至少可以就地吸纳1~1.5亿农村富余劳动力;如果这些小城镇建成区面积以每平方公里投资1~2亿元计算,每年就能带动不少于3,000亿元的关联投资,增加近千万人的市场消费。
任何一个不带偏见的人都会看到,小城镇建设关联度高、影响面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直接体现出农民生活和农村文明的总体水平。改革开放32年来,我国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