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期两天的东北三省体育教学研讨会在黑龙江省美丽的边陲城市牡丹江胜利召开,与会的东三省20位作课教师为研讨会奉献了精彩纷呈的体育课,使参加会议的教师们有幸观摩到了不同地区各具特色的体育课,牡丹江市作为承办单位和东道主为大会呈现了三节体育课。其中小学的《武术》课表现突出,引起了轰动效应,是本次研讨会的一个亮点。作课教师吴雷上完课后与观摩的教师热烈交流,签名合影留念的场面让在场的每一位教师感动,这节课无疑是成功的,那么它成功在哪里,为什么引起轰动?课改一路走到今天,经过这些年的实践我们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又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思到什么,今后应该怎么做?作为一名从事多年基础教研工作的教研员借此机会谈谈认识和感悟。
一、对目标统领内容的再认识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调以目标的达成来统领教学内容的选择。使得体育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有了较大的选择空间,因此一些新兴的运动项目如攀岩、独轮车等走进了体育课堂,这些新兴项目的引进丰富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但同时我们看到教学中一些生活中的劳动动作如扁担、南瓜、箩筐等也被搬进了课堂。前不久在一个很有影响的电视台看到一则新闻,报道的是山东某个地方的体育课,映入眼帘的是在现代化的塑胶跑道和草坪上一群孩子挑着扁担箩筐在奔跑,名曰“红色体育课”,赞扬这样的体育课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范例,看后感觉很滑稽,觉得体育课这么上变了味。这就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我们的体育课究竟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大纲并没有明确规定应该上什么和不上什么,上多少等等,使得我们在安排教学计划时必须要面对这样一个现实: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比重又是多少,这些都得由我们教师自己决定,教师的空间有了,但同时麻烦也随之而来,出现了扫把、扁担在体育课上飞舞的现象。很多内容“烩”在一起,分不清主次和轻重,盲目追求“快乐”和“放羊式”教学,从而忽略了孩子们的走、跑、跳跃、投掷等基础体育能力的发展。我们知道,体育课的根本性质是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体育运动技术和知识为主要内容,通过锻炼学生身体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一门课程。不具备上述特征就不能称其为体育课,因此田径、体操、武术等这些发展学生基本活动能力的基础性项目还应该作为教学内容的主体去安排,通过这些年的课程改革实践,人们又重新认识到了过去称之为传统体育项目的重要性,认识到这些基础性的东西是不能丢的,否则体育课就失去了其价值和意义。这次研讨会20节现场课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们不难看出田径、体操、武术、球类等项目占据了课的主体部分,也说明了教师们对传统的基础性运动项目的重视。课程改革这些年的实践使我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从茫然不知所措,从不假思索地选择到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传统项目,对“目标统领内容”进行再认识,回归到了体育课的本质上来。
二、对运动技能教学的再认识
一段时间以来对运动技能的教学一直是体育课程改革的热议话题之一,人们对体育课到底应不应该教诸如滑步推铅球等高难度的运动技术,教多少,怎么教等展开热烈的讨论,权威专家们也纷纷发表文章发表观点,在一次省级体育教学研讨会上 就看到这样一节课:教师领着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游戏活动,课堂气氛很热烈,学生很高兴,显然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很融洽,师生关系处理得很好,教师和学生平等的理念符合新课改思想,但是,回过头来一想整堂课学生们除了高兴和满头大汗以外,却没有学到什么东西。课堂教学是教书育人的,所谓教就是要让学生学到知识,在体育课上就是要让学生学到相关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没有了这些就不能称之为体育课,试想想如果领着孩子玩就能上体育课的话,要我们这些体育教师做什么!
2007年4月29日“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在北京启动。在北京主会场,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场面:学生在操场上跳绳、踢毽、打篮球,让人眼前一亮的是跨越式跳高、跳箱、双杠等这些在体育课上久违了的内容展示在人们眼前,显然是组织者有意为之,导向作用不言自明,强调运动技能的教学又回到了课堂。这次东三省的课出现了耐久跑、弯道跑、足球、跳箱、双杠等课,技能型的课明显占据主流,也表明了教师们对掌握运动技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那么,运动技能教学在小学、初中、高中三个不同阶段显然要求和作用是不同的,我们应该怎么认识,季浏教授在《论新体育课程教学中运动技能的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有明确的阐述:“体育课的技能教学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小学生生性好动、兴趣广泛,运动技能应多样化,并简便易行,充满乐趣。初中学生身体发育基本成熟,具有一定的体能基础,兴趣仍较为广泛,可以学习一些运动项目(如短跑、长跑、篮球、排球、武术、健美操等)中的技能,但应以学习每一运动项目中的主要、关键运动技能为主,不用过分追求运动技术的细节,选择这些运动技能进行学习,一是让学生尽可能较为全面地了解体育文化,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什么样的运动更适合自己,更为自己喜爱,为培养运动爱好和专长奠定良好的基础。高中学生是接受基础教育、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绝大多数学生身体发育成熟,并具备较强的体能基础,兴趣爱好相对集中,同时从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和专长以及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出发,应尽可能创造条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一至几项运动项目进行学习并较好掌握,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良好的基础”。上述这些使我们对运动技能教学有了与以往不同的新认识,这些年的实践表明运动技能的教学我们不但要重视,而且在不同学段还要加大、加强,使我们过去丢掉的好东西回归到课堂上。
三、时代呼唤具有独特风格和魅力的教师
在课改初期曾经读到一位访问学者在德国的经历:女教师在一节很普通的体操课上,穿着专业的体操服在上课,观者中有的人很不理解,觉得中学的体育课有必要穿得如此专业吗?赞同者有之,反对者亦不在少数,上体育课教师是否应该更专业些曾经引起争论。在课程改革越来越强调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今天,这种“专业”已经得到了肯定而且在大力地提倡。我们在筹备小学武术现场课时,包括出课教师在内的所有人都有这样的共识,教师和同学们一定要穿武术服装现场展示,这样更能体现出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鲜明特征,也能够让观摩者一眼就能看出这是一堂武术课而不是别的类型的课。同时,在课堂上我们强调教师展示的一招一式决不是作秀而是通过教师的“功夫”让学生产生钦佩之情,愿意跟着老师学习,在学习知识同时学习做人(武术教学强调未曾学艺先学礼)。一位看课的专家曾经这样评价:“这位老师的气场很浓。”我们想,专家所说的“气场”也许就是教师自身多年积淀的专业素养所体现出来的教学风格和魅力。
这次东三省体育研讨会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出课教师们在努力展示自己的专业技能。小学武术课为什么能够吸引那么多的老师观摩,就是因为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非常突出,在这样的老师指导下,学生在体育课上能够做出手翻甚至空翻的动作让大家认可,不是虚假造势,所以大家信服。
提倡教师专业发展,追求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是时代的需求和呼唤,过去那种“样样通、样样松”型的教师已经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新课程需要的是“一专多能”型的教师,呼唤那些有特点,有一技之长的专业型教师。我们提倡校本课程开发,如果没有教师的“人本”就无从谈起“校本”,教师“人本”没有自身的专长和特点,在学校就不能形成校本的环境和氛围,校本课程开发只能是一句空话。可见,课程改革呼唤专业型教师的出现,呼唤那些具有独特个人魅力和风格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