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教育历来重视对影响教育的文化背景的研究。早在一百多年以前,著名比较教育学家萨德勒就指出:“在研究外国教育制度时,我们不应忘记校外的事情比校内的事情更重要,并且制约和说明校内的事情。”他告诫比较教育学者,注意的焦点不应集中在建筑物上或教师与学生身上,而是要努力去发现教育制度背后“无形的、难以理解的精神力量。”精神力量是文化的核心。也就是说,要理解一国的教育制度,必须了解该国的文化传统。要做到这一点,比较教育常常运用人类学的方法,做田野工作,开展实地考察。
云南省招生考试院院长朱华山博士,确是一位有心人。他利用教育部组织的法国高校招生与继续教育培训团的学习机会,对法国教育做了一番较为深入的实地考察。虽然时间不长,还说不上是学术意义上的田野调研,但毕竟身临其境,对法国的文化和教育有了比较深刻的体会。
法国教育制度确是世界上最有特色的教育。比较教育界在改革开放初期就较系统地介绍了世界上六个发达国家的教育制度,其中包括法国的教育制度。但当时的介绍过多地局限于就教育论教育,虽然也涉及到法国现代教育制度产生的源头,但未能与法国的文化传统联系起来。朱华山的著作《传统与变革的抉择:细读法国教育》一书正好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他把法国现代教育制度放在法国文化传统与变革中来考察,能使人们更好地理解法国教育制度的特点。他把这些特点主要归纳为六条:第一,教育体现了国家统一意志,源于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第二,教育是实现全社会公平、和谐的重要工具;第三,立法是维护法国教育体系稳定、平衡发展的基本保障;第四,实行政教分离;第五,各层次教育均为公共产品;第六,把教育评估作为学校发展的基础。
其实,法国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公平而又差异。过去我们讨论世界各国教育制度的时候,总喜欢把它们分为单轨制和双轨制两种。美国教育制度是单轨制,欧洲各国教育制度是双轨制,其中当然也包括法国。当时,普遍认为双轨制是按阶级划分的,资产阶级和贵族子女上完全中学(或称文法中学),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子女只能上小学而后上技术中学,没有机会上大学,这是历史的事实。在工业革命以后所推行的普及教育水平较低,资产阶级和贵族子女并不会因此而进入普通学校学习,历史实存的双轨制格局,形成了欧洲各国学校制度多样化的特征。法国教育也没有逃脱这个传统。但是,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变革。随着上个世纪新科技革命的发展,中产阶级的兴起,再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民主运动的高涨,教育得到迅速普及。教育从精英时代走向大众时代,被视为社会民主和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1968年,法国的学生运动对法国教育民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