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资源节约与代用专业委员会在京主持召开大比例甲醇清洁车用燃料交流汇报会。会议邀请了国家有关部委、相关协会、行业高级专家、地方主管甲醇清洁燃料部门及相关企业代表进行座谈汇报。原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原化工部副部长谭竹洲、国务院参事徐锭明、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等做了重要发言。
会议听取了上海化工研究院、生产企业代表和浙江省醇汽办、资源节约与代用专业委员会关于大比例甲醇清洁车用燃料的研发、推广与区域试点工作情况汇报,并进行了热烈讨论和发言,各抒己见,提出了宝贵的建设性意见。
与会专家和领导一致认为,在大比例甲醇汽、柴油的研发、生产、试点推广中,上海、浙江及有关省市研发单位、生产企业和地方政府做了大量工作,专委会较好地发挥了沟通、“桥梁”作用,为推进产业发展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我国进行甲醇替代燃料研究起步比美、日、欧盟等较晚,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和试点。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石油对外依存度增加,近几年来发展很快,并得到业内老领导的推进推动和国家领导人的批示。山西、陕西、浙江等省政府已统一组织试点推广,全国从事研发、生产、调配的企事业单位逾400多家,并制订发布了M100、M85甲醇车用燃料国家标准。
与会领导和专家一致认为,用甲醇替代传统车用燃料,是立足国内资源、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环境的需要,符合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和政策。目前甲醇汽油技术基本成熟,甲醇柴油技术有了重大突破。甲醇低碳、含氧,液体形态便于储存和运输。实践和权威机构检测报告表明,甲醇汽车的尾气常规排放物指标相对同型汽油约降低60—90%;非常规排放、甲醛、丁二烯等有害物质明显也低于93号汽油。
与会专家认为,虽然我国甲醇替代燃料研发、试点取得了明显进展,但从认识上尚未统一,尚未出台明确的产业发展政策,给以应有重视和支持;国家支持政策基本上尚属空白,从事甲醇研发、生产、调配的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实力小,网点分散,难以进入基本由两大石油集团控制的成品油销售市场;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市场也较混乱,国家标准化工作滞后,等等都制约着甲醇替代工作的发展。
我国成品油零售市场处于两大石油集团垄断格局,以民营企业风险投资、推广为主的甲醇燃料销售网点偏少,资源配置受限制,影响了该行业企业的快速成长。
与会专家建议:
(1)行业标准是保证质量、规范市场的基础,应尽快健全甲醇燃料标准。目前虽然公布实施了M85、M100两项国家标准,但各地试点上均为M50、M30及以下甲醇燃料,M15标准草案已向国标委申报,应当尽快组织这类标准审批及相关标准制订。
(2)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采取综合措施,合理布局,加强对甲醇燃料产业的生产和流通实行严格监管。对示范试点企业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对从事甲醇燃料的企业实行资质管理,严格标准,建立产品认证和标识制度,规范甲醇燃料产品生产、调配、储存、运输和销售体系。
(3)建立和实施鼓励甲醇燃料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一是适时调整对甲醇替代车用燃料产业发展政策,根据已试点省市的经验,发挥政府主导、市场引导、鼓励参与的作用,制定区域性支持甲醇燃料的产业政策,并将石油、石化网点纳入统一布局;二是制定实施财政、税收等产业扶持政策,仿照乙醇车用燃油给予减免消费税、增值税、所得税以及必要的财政资金支持;三是将甲醇替代清洁车用燃料示范工程列入“十二五”替代能源专项规划,甲醇燃料产品列入国家产品目录,尽快出台《加快甲醇燃料和醇醚清洁汽车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推进甲醇替代车用燃料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4)从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高度出发,进一步组织甲醇替代燃料的扩大试点工作。一是在进一步试点和完善标准基础上,研究将甲醇列入国家石油储备规划。二是深入研究甲醇替代航空煤油的可行性。
与会领导和专家表示,要以“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制订和实施为契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研究,严以律己,推广成功经验,解决存在问题,在国家统一部署下,支持行业协会的协调工作,大力推进甲醇替代燃料,为国家能源安全和建设两型社会做贡献。
(作者系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资源节约与代用专业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