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低收入农民工阶层城市融入的三重阻力

2011-12-29 00:00:00宋惠敏李国强
中国经贸导刊 2011年1期


  农民向城市的转移是农业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然之路。农业现代化的逐步实现必然造就着不断增多的农村隐性失业人员,这既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大量的雇佣劳动力,同时也为城市的发展带来了诸多隐患。大量农民工的存在与城市既有公共资源无法满足的矛盾催生着政府政策的艰难转轨,农民工城市生存状况及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成为当前和今后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对于中低收入农民工阶层来说,他们的城市融入梦想仍面临着三大阻力:
  一、农民工城市境遇低下,留城机遇渺茫
  (一)劳动时间长,加班费用低
  国家规定8小时工作制,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0小时,而在调查的336名农民工中,每天工作6—8小时的占19.1%,8—10小时的占45.4%,10小时以上的占33%。除了工时长外,他们还经常遭遇加班。加班次数5—9次的占27.8%,10次以上的占13.8%。按照国家法定加班制度,加班是需要支付加班费的,一般平时加班支付150%、假日加班支付200%、节日加班支付300%进行补偿。但农民工实际上不能拿到加班费的占17.8%,给不给由老板说了算的占18.4%、按平时工资标准支付的占41.8%。过长的劳动时间和过大的劳动强度必将给劳动者的身心造成极大的损害。
  (二)生活艰苦,生存条件差
  1、工资水平低,节余少
  在2010年7月前,石家庄的最低工资标准是800元/月。在这样的情况下,据我们调查,工资800元以下的农民工还占10.8%(其中工资500元占2.9%),800—1000元的占11.5%,1000—1500元的占37.3%,1500—2000元的占22.5%,2000元以上的占13.6%。(尽管目前政府制定了增加最低工资水平的参考文件,但农民工的工资并没有立竿见影的提高)。单纯从数字看,农民工的工资和一般城市平民的工资相差不多,甚至有的还比城市工人工资还要高。可实际上农民工远不如城市市民境况好。城市市民除了工资外还享受着各种社会福利,一般都享有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各种保障形式,而这无形中已经解除了市民的大部分后顾之忧。而农民工工资则是其全部依靠,其所享有的社会保障微乎其微,他们中少数的人拥有某种特定的保障,而更多的人什么保障也没有。
  2、工作环境和居住条件差
  被调查的农民工约有48%的人居住在用工单位提供的集体宿舍或工棚里,这些宿舍和工棚比较简陋,条件设施极差,人口密度大,空气污浊,一张床板一席被就是他们居住的全部;还有35.1%的农民工居住在自己租赁的房子里,这些单独或合租来的房子一般租金便宜,面积狭小而设施条件又极其简陋。另有7.9%的农民工居住在自己买的房子里,这部分人主要是个体经营者或私营企业主,收入相对较高,不属于本文界定的中低收入农民工的范围。
  二、农民工权益保障不到位
  (一)农民工签约率低、维权意识差
  据调查统计,农民工不签订就业合同的约占49.7%,偶尔签订的占21.1%,经常签订的只占27.2%。签约率低导致农民工的各项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工资报酬随意遭到克扣、工作条件得不到维护、安全状况没法保障的现象得以发生。更可悲的是当问及为什么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时,竟然有27.78%的人没有回答,9.65%的人回答说自己不愿意签,13.16%的人说本人要求签但用人单位拒绝,7.6%的人因为老乡担保不用签,4.39%的人怕被解雇不敢签,还有18.76%的人回答说不知道。愚昧的回答暴露出农民工法律意识的淡漠,可想见农民工维权的状况。
  (二)歧视性政策仍然存在
  城市农民工普遍感觉到一定的社会歧视。调查发现,农民工感知社会歧视强烈的占16.5%,感到有一点社会歧视的占48%,而完全没有感知社会歧视的约占34.1%。农民工的这种社会歧视感来自于城市里农民与市民所享有不同政策的感知。农民工普遍感觉到他们和城市居民享有的政策不一样,拥有这种感觉的农民工占到了农民工总数的84.4%。他们认为这种不一样主要体现在保障制度(占农民工总数的50%)、户籍制度(占农民工总数的40.8%)I3CAkcgAm35HTBG0v7mStxd2x40EZi9zlmUcmz91bkI=、就业制度(占农民工总数的36.4%)和教育制度(占农民工总数的23.4%)。
  三、农民工的文化构成代际递升,但整体文化程度不高、专项技能缺乏
  农民工的文化程度和农民工的年龄存在着一定的反比关系。在大小不同的年龄阶段,农民工的文化构成呈现出代际递升的关系。年龄每降低十岁,高一个层次的学历就在该群体中逐渐增多。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每隔十年我国的农村教育水平提高一个文化层次,国家的义务教育制度初显成效。具有大本文化层次的农民工将随着年轻代的出现不断增多。
  然而,农民工整体文化水平仍然很低,以初中为主,高中以下文化程度居多。据此次调查,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13.9%,初中文化程度占50.3%,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占24.0%,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0.7%。农民工的文化程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工资收入。
  农民工专项技能的缺乏使农民工的就业领域非常狭窄,其从事职业一般以最底层、最苦最累的工种为主。而这与产业结构升级对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增多的现实越来越不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对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与农民工技能素质偏低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也是目前产生“民工荒”的主要根源。
  上述三方面用真实的数据展现着中低收入层次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境况。其中,农民工的文化素质低在一定意义上主导着前两种现象的产生。中低收入农民工是城市农民工的主体,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其融入城市的程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谐。如果目前32%的农民工仍然对现状不满意,如果5%极不满意的农民工数字不会减少,不仅农民工融入城市困难,还有可能成为影响城市安定的新的不稳定因素。因此,探求新形势下的农民工城市化的治理模式迫在眉睫。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0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河北省农民工分层化状况及阶层融合的对策分析》成果,课题编号201003094)
  (宋惠敏,1974年生,河北省定州人,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政治制度与公共政策。李国强,石家庄市科技信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