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推进中部地区新型工业化的对策研究

2011-12-29 00:00:00
中国经贸导刊 2011年1期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省,面积占全国的10.7%,2009年末人口约占全国的28%,GDP占全国的19.4%。自2006年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以来,中部六省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工业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持续快速增长,产业基础日益雄厚。但与此同时,一些制约中部地区工业化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不断显现。中部地区如何在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从自身实际出发,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推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成为“十二五”时期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中部地区工业化发展现状
  (一)总体实力不断增强
  2009年,中部六省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829亿元,比上年增长13.8%,高出全国平均增幅2.4个百分点;占全国的比重为19.8%,比上年增加0.5%;其中,安徽、江西、湖北、湖南4省增速超过20%,增幅居全国前列。企业效益不断好转,2009年中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实现利润5143.2亿元,同比增长17%;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下降7.3%。
  (二)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近年来,中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2009年,中部地区第一、二产业比重分别为13.9%、50.4%,比上年分别下降0.7%和0.5%;第三产业比重为35.7%,比上年上升1.2%,产业结构呈现明显的“二、三、一”格局,工业内部结构正由重化工业化阶段向高加工度化阶段转化,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形成。
  (三)产业竞争力明显提高
  “十一五”以来,中部各省积极推进产业多元化整合,大力开展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强化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推动产业集群式发展,各省均培育形成了一批千亿元以上产值的支柱产业,山西的煤炭、冶金,安徽的汽车、家电、化工,江西的特色冶金和金属制品,河南的食品、有色金属,湖北的汽车、钢铁、光电子信息,以及湖南的装备制造等行业在全国的竞争力不断提高,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四)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十一五”期间,中部地区发挥自身科教资源优势,注重发挥技术创新作用,取得了良好效果,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2009年,湖北省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331亿元,同比增长20.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8.1%;湖南省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427亿元,同比增长29.9%,占全省GDP的11%;安徽省在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行业形成了一批优势企业、优势产品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
  (五)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中部六省大力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切实推进技术改造,加大关停小火电机组以及淘汰炼钢、炼铁、水泥落后产能力度,能耗水平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据对湖南以外的5省统计,全年万元GDP能耗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平均比上年分别下降5.2%和4.3%,降幅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0.4和0.8个百分点,其中湖北省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减排目标。
  二、中部地区工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差距明显
  尽管近年来中部地区第二产业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总量仍然很小,与东部地区的绝对差距还在不断扩大。2009年中部六省第二产业增加值仅占全国的19.8%,约相当于东部地区的三分之一强。受区位条件、政策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部地区在产业基础、产业层次、经济效益和企业规模等方面与东部沿海地区还存在较大差距,在全国具有总量优势的行业较少,拥有的核心技术与知名品牌不多,产业及产品都缺乏竞争优势。
  (二)结构性矛盾突出
  中部地区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四大板块中最高,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各省的主导产业均偏向资源产业和重化工工业,传统产业和高耗能行业比重大,高技术产业和新兴工业整体规模较小,依靠高投入、高消耗来获取发展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任重而道远。此外,由于中部六省区域资源禀赋特征较为接近,产业结构雷同,难以通过产业集约发展产生规模效应,容易造成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问题。
  (三)资源环境压力较大
  中部地区农业生产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推进中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十二五”时期的突出难点。中部地区是以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等产业为支撑的典型的重化工集聚区,长期以来经济增长主要依赖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增长方式,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接近70%,能耗水平居高不下,在发展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时就面临着相当严重的资源和环境约束,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任务十分艰巨。
  (四)开放合作程度不高
  中部地区对外开放相对滞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进出口总额为776.7亿美元,仅占全国的3.5%,在四大板块中排名倒数第一。长期以来,中部六省在发展中各自为战,缺少经济联系与合作,内在凝聚力不强,在周边发达地区的吸引下,内部还出现了经济协作上的分化,在当前承接东部沿海地区和国际产业转移进程中,中部地区还缺少有效的联动与协作,存在无序竞争现象。
  三、推进中部地区新型工业化的主要思路
  (一)着力培育优势产业,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中部地区要结合自身资源要素禀赋优势,采取全面规划、重点突破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能源原材料精深加工业,提升装备制造业整体实力和水平,促进集聚发展,推动产业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和市场占有率水平。要以信息化、高端化、品牌化为主攻方向,推进传统支柱产业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促进制造业由一般加工向高端制造提升、由产品竞争向品牌竞争提升,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产品科技含量。要围绕重点产业的调整振兴,充分运用投资、财税、土地等政策,引导各类生产要素投入鼓励发展的产业领域,加快形成电子信息、汽车、钢铁、家电等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产业集群,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延长产业链,提高配套服务能力,促进产业集群式发展。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中部地区要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科教资源,大力推动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教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大力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要重点发展光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技术产业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规模化应用水平,不断壮大产业规模。要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实现农业产业化、传统产业新型化、高新产业规模化、服务业现代化、资源消耗减量化,加快形成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内涵式发展水平。
  (三)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中部地区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新能源等低碳产业,推动传统高碳产业的低碳化改造,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产业体系,切实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减轻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要进一步完善节能减排管理体制机制,强化能源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开展先进节能技术开发、示范和推广,完善淘汰落后产能考评机制与激励机制,加快淘汰钢铁、水泥、造纸等行业落后产能,加大依法实施节能管理力度。
  (四)加强区域合作互动,有序承接产业转移
  中部地区要走“内聚外合”的发展模式,一方面要深化省际间合作,建立和完善跨区域协调机制,打破行政界限和市场分割,有效整合区域资源,加强产业分工协作,推动产业一体化布局,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避免产业同构和重复建设;另一方面要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着力打造开放合作平台,主动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联系与交流合作,引导外来资金投向鼓励发展的能源原材料产业、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产业,支持企业主动“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要抓住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的重大机遇,有序承接东部沿海地区和国际产业转移,引导转移产业向现有产业园区集中,推动产业在承接中发展、在发展中提升。
  (五)培育城市群增长极,促进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
  “三农”问题突出的现状,决定了中部地区的新型工业化必须探索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要进一步加强规划引导,优化功能分工,合理进行布局,在中部地区着力培育和壮大若干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经济实力雄厚的城市群。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以发展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为重点,突出特色、错位发展,推动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环鄱阳湖城市群、太原城市圈加快发展,强化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机制,促进产业集聚和结构升级,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发挥规模效应,增强辐射带动能力。要推动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建设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向城市集聚、人口向城市集中,促进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实现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推进。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