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中国与世界经济走势

2011-12-29 00:00:00李志明
中国经贸导刊 2011年3期


  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主办的中国经济年会(2010—2011)于2011年1月15日在北京中国大饭店举行。此次年会以“把脉中国与世界经济走势”为主题,盘点和把握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新发展、新变革、新趋势,解读五中全会精神、“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文件,分析宏观经济走势,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贡献研究智慧。本刊特刊载部分与会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的观点,以飨读者。
  
  主论坛
  
  (一)世界经济总体处于缓慢复苏、深度调整和全面转型之中
  原国务院副总理、中国国际交流中心董事长曾培炎指出,世界经济在经历了金融危机迅速探底和艰难复苏之后,2011年将继续在曲折中缓慢增长。美国持续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日本经济持续低迷,以及新兴经济体面临的热钱冲击、资产泡沫与通胀压力,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中国应把握好在全球经济中的定位,统筹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趋利避害,有所作为,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刘遵义认为,在世界经济新形势下,中国的外贸不应该过度追求顺差,而是追求进出口平衡;外汇政策不应是强调创汇,而是如何更有效地用汇。
  (二)当前我国宏观调控最紧迫的任务是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曾培炎指出,当前我国物价水平高企,资产价格泡沫居高不下,通胀预期正在形成。今年有必要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调整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采取积极措施防范输入型通胀。要不断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处理好保增长和调结构、防通胀之间的关系,做到在物价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健康地发展。
  北京大学教授厉以宁指出,当前我国遇到的通胀属于成本推动型的通胀。其主要由四种原因造成:首先是原材料短缺而价格上涨,其次是农产品供不应求引起整个成本上升,此外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也引起物价上涨,最后是土地价格和房产价格上升。对于此类通胀,紧缩的宏观政策并无多大作用。他认为,宏观紧缩政策并不能解决原材料的短缺,也不能解决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更不能把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消除掉。宏观紧缩政策可能对房价的上涨、土地价格上涨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贺铿认为,通胀压力加大,过度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所隐藏的债务风险加大,部分城市房地产泡沫所导致的金融风险加大,以及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城镇就业压力加大等因素有可能导致我国经济出现滞胀。可从六个方面加以应对:一是将当前宏观管理由需求管理为主,转向供给管理为主;二是实行紧财政、宽货币政策;三是下力气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四是稳定人民币汇率,进一步扩大外需;五是尽快出台房产税;六是转变执政理念,将以GDP增长为经济发展目标转变到以解决民生问题为目标。
  (三)多种途径解决我国外汇储备过多问题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长戴相龙指出,中国外汇储备过多,不利于人民币国际化。可考虑中央财政发行短期债券购买外汇,既能解决市场货币供应量过大问题,也不至于增加财政赤字。刘遵义建议减少外汇流入,对于希望在中国境内做直接投资的境外企业,可以考虑给其贷款,鼓励其用人民币结汇;同时放宽资本流出,如放松目前每个公民每年只允许汇出一万美元的限制。此外,还应鼓励海外旅游和海外留学。
  (四)设专项资金支持重大产业创新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晓强指出,金融危机之后,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成为世界多国促进经济复苏、抢占下一轮经济发展制高点的重要选择,新兴产业发展将对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产生重要影响。为此,国家发改委拟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集中支持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建立政府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资金,以吸引社会多元投资。此外,还在研究流转税、所得税等环节的支持政策,研究完善地方税政策,以支持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分论坛一
  
  (一)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表现良好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指出,2010年中国经济有三大亮点:一是经济由回升向好转入平稳较快发展的正常轨道;二是内生性增长机制在拉动经济增长中发挥了主要作用;三是出口呈现恢复性增长。与会专家在充分肯定了2010年中国经济良好表现的同时,也指出了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物价上涨对中低收入者的影响,节能减排面临较大压力,工业增加值率低,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等。
  (二)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展望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汪同三认为,2011年我国完全有可能保持经济持续稳定较快增长。原因有三:一是经济总量已跃至全球第二;二是宏观调控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三是对转变发展方式的认识加深了。但他同时指出,我国在应对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方面缺乏经验,这增加了抑制通胀工作的难度。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则认为,中国经济在经历了30年高速增长后,增长潜力会逐步下降,基本原因是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储蓄率降低,带来投资率下降,另外劳动力成本明显上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认为,基于出口和投资增长都将有所回落这一判断,2011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可能降至8%甚至以下。
  与会专家认为,2011年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是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原所长吕政认为,经济结构调整需要处理好五个关系: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的关系,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资产增量调整和存量调整的关系,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发展房地产的关系。
  王一鸣认为,经济增长速度和结构调整之间是有矛盾的,如果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必然要以适当放缓速度为代价,而且中国也没有条件继续支撑高增长;如果强行保持高增长,必然带来通胀压力的持续化。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民生优先,同时要把改善民生建立在劳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
  郑新立认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加大海外投资力度等来实现。
  (三)解读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
  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基本取向是“积极稳健、审慎灵活”。
  国家信息中心常务副主任王长胜认为,2011年宏观调控最主要的是要处理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治理通货膨胀预期三者的关系。中国社科院财贸研究所所长高培勇认为,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总格局是积极和稳健,基调是反通胀,而非保增长。他预计“十二五”时期会在稳健的基调上维持这种积极财政政策。对于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及由此引发的财政风险,他认为,这些问题早就存在于经济体之中,要通过经济社会体制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财金司副司长曹文炼认为,2011年稳健的货币政策应该控制总量,并使更多的信贷资金流到实体经济,加大信贷结构调整。
  针对目前出现的提高通货膨胀容忍度的观点,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王军认为,这种观点非常有害。如果人为抬高通胀警戒线,势必增强人们对通胀的预期。他认为,2011年物价水平大幅上涨的基础并不存在。张立群也认为,2011年无论是食品价格、工业消费品价格,还是工业生产资料价格,都有微幅上涨的趋势,但涨幅不会很高。
  
  
  分论坛二
  
  (一)中国将面临复杂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
  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认为,美国应承担全球经济失衡主要责任,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导致中国经常项目顺差。中国顺差主要是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顺差。
  国经中心秘书长魏建国指出,2011年中国经济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将更加严峻和复杂,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和劳动用工成本提高、贸易保护主义等问题对中国外贸的负面影响将在2011年第一季度逐渐显现。
  国经中心首席研究员樊纲分析,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世界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主要来自各国的美元存量而不是增量,问题表现在美元贬值,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升,国际热钱不对称流动,世界不平衡复苏等方面。
  中国社科院名誉学部委员谷源祥认为,美国是否继续出台第三次、第四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取决于美国经济在2011年上半年是否能够加速复苏,高失业率是否会持续下行。
  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指出,世界经济政策不平衡风险带来三大问题:全球流动性泛滥,各国金融市场将出现动荡;欧洲受债务危机影响,复苏进程面临考验;受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影响,汇率波动将会很大,且方向暂看不清楚。
  国经中心研究员张永军认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不会造成欧元区解体和世界经济“二次探底”。原因有三点:一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产生原因和影响与国际金融危机有明显区别;二是欧元对欧元区整体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失业率上升幅度较小;三是危机加速欧元区改革。
  (二)营造良好国际环境的对策建议
  国经中心常务理事、原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副部长张祥表示,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新一轮全球化重心将向服务业转移。中国应着重发展服务贸易,利用全球化提高软实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国经中心信息部副部长徐洪才认为,中美贸易不平衡,根本原因是中美两国经济结构问题。美国消费过多、储蓄过低、货币滥发和产业空心化;中国的问题在于城乡二元结构和要素价格偏低。中国应采取“人民币渐进升值+渐进增加工资”的组合政策。
  中国社科院亚太所所长李向阳分析,未来亚洲货币合作仍是危机驱动型的合作,属于功能性合作,而不是系统性合作,合作前景取决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国际货币体系格局短期内不会根本变化,美元将继续为世界提供流动性。
  国经中心《全球化》杂志总编辑牛铁航建议,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社会应致力于通过超主权货币(SDR)等方式,防止美元滥发、超发;智库机构应研究对策,加强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协调工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外经部部长隆国强认为,中美合作大于竞争,互补性要远强于竞争性。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将增加非美货币升值压力。未来一段时间里,人民币汇率政策变化有更大和灵活的空间。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张蕴岭强调,中国与东盟贸易发展迅猛,原因是中国自身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以及东盟自贸区建立。亚洲经济正在构建一个以中国和印度为核心的新的增长机制
  
  分论坛三
  
  (一)“十一五”成就辉煌令人鼓舞
  围绕“辉煌‘十一五’”,专家们分别从金融、区域经济战略布局、跨国公司的作用、财税政策的作用等四个方面发表观点。
  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刘克崮认为,“十一五”期间金融方面重要成果是有效改善了小、微企业,个体、农户融资难状况,金融机构积极向外扩展信贷。他建议,未来应面向中小企业建立中小金融机构;支持中国金融企业在境外发展机构分支网点。
  商务部原部长助理黄海认为,“十一五”期间,跨国公司在国内经济发展中起了三方面作用: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推动中国经济转型的催化剂;成为中国和平崛起的同盟军。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指出,“十一五”期间我国形成了以完整的沿海经济带、主体功能区、一系列综合改革试验区、各种特殊经济功能区、一批城市群等五条主线为代表的,区域经济新战略布局,为未来发展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优势。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部梁云凤认为,“十一五”时期,我国财政收入保持了良好增长势头,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方面做出了贡献,其主要经验可以概括为“相机抉择、长短结合、协调配合”十二个字。
  (二)“十二五”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专家们一致认为,“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既有机遇,也存在挑战。他们分别从转型发展期、节能减排、企业国际化、财政和税收政策、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形势等五个方面阐述了各自的观点。
  国家发展改革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宋群指出,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对“十二五”发展方向做了准确界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提高经济发展的素质和质量,更好地保持我们国家发展的良好势头。她从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升级、区域经济多级多层、继续开放型经济、社会事业发展迎来高峰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下各种体制机制新突破等六个方面,解析了“十二五”是一个全面的新转型发展期。
  清华大学原副校长何建坤认为,“十二五”期间,我国节能减排将面临新的挑战,必须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放在重要位置。要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发展增加值高、能耗低的战略型新兴产业。单位GDP能源强度下降幅度、GDP年增长率和能源消费总量,三者之间要统筹考虑。
  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总结了吉利集团从小到大、走向世界的成长经验。在“十二五”期间,吉利将从培养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方面着手,增强企业竞争力。他认为,企业发展要有长远规划,一步一步地朝前发展。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着重介绍了“十二五”期间国家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他认为,应该把财政调控问题和中长期改革问题结合在一起,推进财税体制深化改革,完善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制度,显著提高预算完整性和透明度。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认为,未来五年中国宏观经济发展中供应要素将下降至9%,需求要素则可能达到9%。为了使潜在增长能力完全实现,宏观调控政策力度还应加强,经济增长速度可能会因此降一点,物价涨幅可能比较高。
  
  分论坛四
  
  (一)正确认识和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地方政府、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充分认识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并对其内涵发表了不同看法。
  深圳市副市长唐杰认为,转变发展方式最终要体现在增加经济效益、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发展社会事业上。
  芜湖市副市长史晓东认为,在保证一定发展速度情况下,要更加重视经济发展质量。
  天津滨海新区副区长郑伟铭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实现速度、结构和效益之间的良性循环。
  石家庄市常务副市长栗进路认为,要始终把科学进步和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支持企业研发新产品,搞技术改造,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任洪斌认为,对于企业而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走创新之路,创新产品,创新结构。
  中国飞跃集团董事长邱继宝认为,通过转变发展方式,企业要实现转型,在技术创新、节能环保、减排高效方面,使企业获得新的发展。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评价与经验
  这些年地方政府按照中央的要求,在转变发展方式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唐杰介绍,深圳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装配”到“制造”到“创造”,经济效益有了明显上升,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社会建设有了很大提升。栗进路介绍,石家庄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首先是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转变增长方式的主攻方向;二是把科学进步和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三是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四是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企业界也分别介绍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所取得的经验。任洪斌说,目前正在做的主要有三件事情。第一,加大创新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第二,产业升级,产品更新换代;第三,培育新兴产业。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通过改革体制机制,释放了研发活力,从而提高了创新能力。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博士张焕波介绍,国经中心作为一个民间智库,从研究探索的角度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评价体系,发布了省市区层面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评价指数,2009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排名靠前的省份和城市,以及2000年至2009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较快的省份和城市。
  (三)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建议
  史晓东认为,地方政府要有一套评价体系,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要有量的评价,也要有质的评价。栗进路认为,调整产业结构和保持经济发展速度两者并不矛盾,尤其是要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来提高经济增长速度。
  中国工程机械协会执行副会长蔡惟慈认为,机械工业企业要把高端装备作为主攻方向,由现在比较多的依靠投资驱动转向依靠创新驱动。
  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陶星虎认为,企业走出去,特别是海外并购中,要谋求自主经营权和控制权,按照当地法律法规经营。
  北京银行副行长许宁跃认为,要在产品服务的异质化和特色化上下功夫。张焕波认为,国经中心关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评价指数的引导作用,希望通过和各级政府的互动,让大家越来越关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让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将保护环境、创新科技和造福人民真正结合起来。
  
  总结
  
  在年会总结讲话中,原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春正指出: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高度重视,全国上下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加快”二字下功夫,尤其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扩大国内需求,更加注重自主创新,更加注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取得了巨大成绩。
  当前正处于“十一五”末和“十二五”初的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本次经济年会中的各位嘉宾从不同的方面紧紧把脉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题主线,提出的真知灼见,对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十二五”科学发展新局面将产生积极影响。经过讨论,概括起来,在以下四个方面进一步深化了我们的业绩。
  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积极借助国际舞台。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潮流,与会嘉宾普遍认为,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充分利用国际舞台,把握在国际经济分工的新定位,以促进国内经济转型。当前,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已成为全球经济复苏和稳定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增长,已成为世界经济的一大亮点。未来几年内,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将占到全球经济增长的一半左右,进一步发挥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积极作用,共同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建立国际经济合作新格局,对于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一些国家为了自身利益,出现了贸易保护倾向,从总体上看,全球经济复苏的基础还不牢固。但各位嘉宾对未来的全球化进程充满希望,认为各国应增强合作,遵守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规则,充分发挥二十国集团国际货币基金主旨、世界银行等国际主旨的协调作用,通过多边贸易机制解决贸易争端,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促进世界经济再平衡。
  第二,体制机制创新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从主论坛、分论坛各位嘉宾的发言和讨论中可以看出,大部分问题都可以归结到体制机制问题上来,例如房价过高与土地供给制度,中央和地方的财税制度有关系,居民消费不足与公共服务体制不健全有关系,收入分配差距大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彻底和不完善有关系等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提高科学决策过程的科学性,强化制度的保障作用。
  第三,建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科学评价体系很有必要。建立一套客观的科学评价体系,以反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成效非常有意义。国经中心从2009年底就开始尝试编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评价指数,以其对各地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效果做出客观评价,为中央的宏观决策提供参考,为地方政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抓手。本次会议国经中心发布的国家、省区和重点城市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指数,已经比较成熟,非常可贵,希望大家继续支持帮助国经中心继续完善这套定量评价体系,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挥积极作用。
  第四,切实提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本次会议中,部分省市领导和企业代表谈了当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些经验和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许多地方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一些省区市也走在了前列,有的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比较突出,有的在环境保护方面做得非常到位,有的在科技进步和创新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及时认真总结不同地区、不同城市、不同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践效果,认真总结研究转变过程中的经验得失,对于今后各地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想法,探索经济转变发展方式非常有帮助。通过认真总结归纳,会有很好的相互借鉴作用。同时,与会嘉宾也认识到不同地区由于资源禀赋、基础设施条件、人才状况和发展阶段的不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程和路径会有差异,需要提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