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推行绩效预算的研究

2011-12-29 00:00:00黄桂新黄坚
中国经贸导刊 2011年3期


  摘要:归纳了高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认识狭隘、预算编制不合理等问题,阐述了高校预算管理的作用,建立了财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绩效评价方法,包括建立绩效预算考评指标体系、确定绩效预算考评方法和应用沃尔比重分析法等综合评价高校绩效预算方法。
  关键词:管理 绩效 预算作用
  
  目前,高校预算管理中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高校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改变财务管理理念,重视绩效管理在财务预算管理中的作用及地位,逐步实现绩效预算,以求能够合理配置资源和充分提高资金使用效果。
  
  一、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预算管理的认识狭隘
  一般而言,预算是单位全方位经济计划的数量说明,不仅是资金计划说明,而且包括业务活动计划说明。预算可以是货币形式,也可以是实物形式,它是一个由组织内各部门、各层次的部门和人员共同参与组织、执行的综合性管理系统。但在中国,受计划经济时代狭义预算概念的影响,不少高校普遍认为,预算就是财务预算,就是一堆财务表格和用款指标。认为预算管理就是编制财务预算,预算编制主要是财务部门的事,与业务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的关系不大;更有甚者认为加强预算管理的制度、做法不利于调动各单位、各职能部门及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些认识都是对预算管理的误解和歪曲。
  (二)实践中预算编制不合理
  随着高校预算管理的改革的深入,高校实行了“大收入”、“大支出”的财务综合预算管理方法。从理论上讲,这无疑更能反映学校资金收支全貌。但是在实践中由于高校资金来源多元化,各学院、部门多渠道创收的收入和相应的支出并没有全部纳入预算,形成了资金账外循环。在很多高校的预算中,不能准确计算或估算项目金,收入支出的预算没有按照学校当年事业发展的规划和任务的有关标准和定额编制,而是仅凭上年实际数加预计的增加数来确定,从而造成预算数与实际执行数差额悬殊。即使收支项目合理也会导致学校财务管理的被动局面,使得预算失去了其严肃性和有效性,达不到预算原有的目的。预算编制的随意性还表现在预算编制缺乏科学的标准,无法依据标准量化支出,特别是在一些项目经费分配上,由于缺乏科学可靠的经费支出标准,财务部门只能凭经验靠感觉核定支出,既不准确又严重影响到预算安排的公平和透明度。
  
  二、高校实施绩效预算的意义
  
  (一)充分体现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传统的预算管理方式,是按照“人员——职能——经费”这一模式进行制度安排的。先考虑人员等组织履行职能的资源量,再根据资源情况确定组织履行职能的程度,然后根据职能需要确定相应的预算。绩效预算,则以一种全新的角度,按照企业化经营模式进行预算编制。这就彻底改变了原来只考虑公共资源存量的做法,从而使预算紧紧围绕公共品的成本,体现了预算的约束机制。
  (二)有利于调动组织内各部门的积极性
  在传统预算管理体制下,一般先由财务或职能部门编制预算,财务部门与内部其他部门实际上站在对立的角度,在预算经费指标上进行博弈。绩效预算实际上把预算的执行权还给了部门,在确定了部门的业绩指标和预算指标后,部门可以在这些指标的前提下,自行调整实现业绩指标的技术路线,从而一方面使高校能较好地控制预算规模,另一方面,可以极大地调动预算单位的积极性,使它们能更好地进行资源配置。
  
  三、绩效预算的评价与考核方法
  
  (一)建立绩效预算考评指标体系
  1、构建绩效预算考评指标体系的原则
  以企业预算绩效指标的制定原则为依据和借鉴,高校在设计绩效指标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高校绩效指标体系要求所选的指标不遗漏、不重复,指标之间既具有独立性,又互为补充,能基本反映财务核算和绩效评价的主要特点。
  (2)重要性原则。高校绩效指标体系实际是一个指标群,该指标群中的指标个体的内容要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但指标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