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季度以来,各国通胀压力普遍加大。这主要系农产品供给减少及游资对其炒作所致,能源资源产品价格虽也大幅上涨,但对最终消费价格上涨的贡献有限,耐用消费品生产普遍存在产能过剩,价格上涨乏力。从基本面看,2011年农产品价格将逐步回调,全球通胀压力有望随之减少,注入市场的大量流动性难以对通胀形成较大压力。但是,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难度加大,农产品价格可能再次波动,全球通胀走势依然存在不确定性。
一、2010年3季度后各国通胀压力普遍加大
2010年,世界经济复苏并不一帆风顺,曾一度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与此相应,全球通胀率也大致呈前低后高走势。3季度后受农产品价格暴涨、复苏速度回升、美元贬值等诸多因素影响,各国通胀压力普遍加大。由于经济复苏步伐不统一、经济结构不同、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存在差异,全球通胀具有不平衡特点,发达国家压力较小,而发展中国家则比较严重。
金融危机重创发达国家经济,至今依然面临金融系统功能有待恢复、投资消费疲弱等诸多问题,复苏整体缓慢且稳定性欠佳,失业率长期居高不下。由于国内需求疲软、金融系统对实体经济支持不足,2010年主要发达国家的通胀率(CPI)大部分控制在2%以内,但3季度后通胀压力有所上升。11月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典的通胀率分别为2.0%、1.6%、1.5%、1.7%、1.8%,均超过各自前3季度的平均水平;日本通胀率为0.1%;英国通胀率达到4.7%,在发达国家属于较高水平;美国通胀压力较小,3季度以来均低于1.5%,11月消费价格同比增长1.1%,环比增长0.1%。
发展中国家经济复苏相对较快,加之部分国家农业歉收、热钱大量涌入、国际能源资源产品价格上涨,通货膨胀问题普遍比较严重,特别是食品价格上涨很快。10月巴西、俄罗斯、印度的消费价格指数分别同比上涨了5.2%、7.5%和9.8%,韩国、新加坡、越南、伊朗、阿根廷等国家也都出现了较大的通胀压力,其中,阿根廷2010年的通货膨胀率可能将超过20%,伊朗的通胀维持在10%左右。
二、全球通胀走势与能源资源产品价格
首先,2011年能源资源产品价格上涨幅度有限,但不排除个别月份剧烈波动可能。2010年年中,受全球经济减速、欧洲爆发主权债务危机和美元升值等因素影响,国际能源资源产品价格普遍跌破了年初价格。此后,在需求回升、美元贬值等因素推动下,国际能源资源产品快速上涨,以油价为例,10月和11月分别环比上涨7.3%和3.4%,11月均价较1月上涨了9.6%。就当前形势和发展趋势看,2011年世界经济仍将处于复苏中,“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不大,但全面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尚待时日,对能源资源产品的需求短期内难以急剧增加。目前国际能源资源产品供给总体较充裕,石油、铜、铝等产品尚有过剩产能可利用,其价格难以脱离基本面急速上涨,保持温和上涨态势可能性比较大。由于美元汇率可能大幅波动、市场可能出现投机炒作,以及地缘政治等因素,个别时期国际能源资源产品价格出现一定幅度的震荡难以避免。
其次,能源资源产品价格与最终消费品价格相关性较低,前者上涨并不必然带动后者上涨。金融危机爆发前,能源资源产品价格和最终消费品价格走势差别很大,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03—2007年能源类产品价格年均涨幅达到24.8%,而世界经济却呈现“高增长、低通胀”的态势,年均增长达到4.6%,年均通胀率为3.7%。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是消化能源资源产品价格上涨的最重要因素。当前贸易、投资和金融保护主义倾向的增强确实干扰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但是各国普遍从经济全球化中受益,资本的逐利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决定了各国经济在各个层面上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可逆转。这将推动世界经济最终走向复苏,同时也将继续抑制能源资源产品价格对最终消费品价格的传导。
三、全球通胀走势与农产品价格
首先,当前农产品价格上涨主要源于供给减少和游资炒作,随着基本面因素的变化2011年价格有望走低。2010年上半年,国际农产品价格比较稳定。三季度以来,受主要产粮国气候干旱、农作物产量低于预期、库存减少及游资炒作等因素影响,农产品价格几乎同步大幅上涨;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10月、11月全球农产品价格环比涨幅分别达7.0%和8.3%,11月均价较年初上涨了29.1%。2011年农产品价格有望逐步回落,但不排除再度走高的可能。2011年这些基本面因素难以全部具备,特别是能源资源产品价格仍不具备大幅上涨的动因,自然灾害和天气因素引发的农产品产量下降和价格上涨难以持续数年时间。在缺乏基本面支撑的情况下,游资不会长期驻留农产品期货市场,其撤出也易诱发农产品价格暴跌。农产品需求具有刚性,当前的通胀预期,以及圣诞节和元旦因素已经导致部分2011年1季度的需求前移,如果供给逐步恢复正常,则农产品价格有望下降。当然,也应看到,农产品供给具有固有的脆弱性,易受到天气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未来价格走势仍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其次,从投入产出关系看,能源资源产品和农产品虽同为初级产品,但与通胀率的关系截然不同,决定了未来通胀风险主要来自农产品价格波动。对能源资源产品而言,其总产出的绝大部分作为其他行业的中间投入被消耗掉,以我国2002年投入产出表为例,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中间投入占总产出比重为95.8%,金属矿采选业为97.9%,也就是说石油、铁矿石价格上涨压力绝大部分传导至下游行业,而非直接到达最终消费品市场,就有可能被化解掉。最终消费品市场具有充分竞争特点,单个厂商难以提价;就2003—2007年的经验看,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均被技术进步、效率提高等因素消化掉,对最终消费品价格的传导极不明显。对农产品而言,除了作为其他行业的中间投入外,其本身就是重要的最终消费品。2002年我国农业中间投入占总产出比重为57.2%,大大低于采矿业,可见,农产品价格上涨会直接引起最终消费品价格的提高。2003—2007年间我国仅2007年通胀率超过4%,而这一年恰恰是农产品价格上涨最快的一年;2010年以来发展中国家的通胀走势也与此相符。
四、全球通胀走势与耐用消费品价格
首先,一般来讲,耐用消费品价格长期大幅上涨是通货膨胀出现的重要表现。一方面,食品、能源的供给易受非经济因素影响,价格波动较大,由此确定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取向易导致政策不稳定,不利于生产生后的正常运转。发达国家通常统计不含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通胀率,以此作为确定货币政策取向的重要参考。另一方面,在出现通胀预期的情况下,居民易增加耐用消费品购买量,以此避免货币贬值,从而形成耐用消费品价格和通胀率间的螺旋上升关系,并导致通胀率的最终走高。
其次,从全球范围看,耐用消费品生产存在产能过剩现象,未来价格上涨乏力,所谓核心通胀率依然会处于较低水平。金融危机使得全球产能过剩的问题充分暴露,目前美国的制造业产能利用率维持在72%左右,日本制造业的开工率仅相当于正常年份的85%左右,发展中国家的汽车、家电、电脑等耐用消费品产能十分充裕。由于长期形成的过剩产能难于在1—2年内迅速消化,即使全球需求再度高涨,闲置产能也可以迅速启用,很难对核心通胀形成较大压力。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耐用消费品生产实现了高度细分,各国依据自身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在产业链条中居于不同位置。从长远看,未来国际产业转移仍有空间,印度、越南等劳动力价格更为低廉的国家有相当强的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潜力,可以填补先期融入全球化国家产业升级后留下的空白,从而保持耐用消费品供给的连续性。也就是说,中长期耐用消费品供需矛盾激化的可能性比较小,即使其产品价格表现出上涨态势,也是更多地源自产品品质的提高,而非供需矛盾的激化。
五、全球通胀走势与宏观经济政策
首先,就全球而言,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难度加大,增加了2011年全球通胀走势的不确定性。为应对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各国普遍出台了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政策。就当前形势和发展态势看,虽然在经济稳定复苏前,发达国家还不大可能全面撤出经济刺激计划,但个别国家已提前收紧了财政货币政策,一些通胀率较高的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收紧货币政策。但由于各国经济复苏步伐快慢不一,如在刺激政策退出方面协调不力,特别是若在利率政策上缺乏协调,就有可能引发国际资本无序流动和主要国际货币汇率大幅波动。美国实施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后,美元汇率大幅贬值,能源资源产品价格随之走高。同时,为了寻求避嫌,大量游资涌入发展中国家,对于那些选择加息来预防和抑制通胀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更高的利率将进一步鼓励游资的进入,导致加息效果打折,使得控制价格上涨的形势变得更加复杂。
其次,短期内,大量流动性难以持续推高最终消费品价格,却为出现资产价格泡沫埋下隐患,中长期内对通胀的压力不容忽视。为救援金融机构和提振经济增长,金融危机期间各国普遍向市场注入了大量流动性。一般来说,大量流动性的出口及与最终消费品价格的关系大致如下:一是购买耐用消费品,这个领域产能过剩,价格大幅上涨可能性较小。二是由于需求刚性,新购食品、粮食可能性不大,即使在通胀预期作用下增加购买量,也是未来需求前移,而非需求的真实增加,价格上涨具有不可持续性。三是投机炒作农产品,在缺乏基本面支撑的情况下,投机炒作对价格的影响力难以持久。四是通过期货等渠道进入能源资源产品市场,即使推高其价格,根据前文分析,对最终消费品传导也比较有限。五是进入生产领域,这将增加产品供给,缓解供需矛盾。六是投资股市、房市等资本市场,推高资产价格,或者以其他方式驻留金融系统内部,不流向实体经济。可见,2011年大量流动性对最终消费品市场的作用依然比较有限;但中长期看,最终消费品市场和资本市场间通过财富效应等渠道相连接,如果世界经济不能形成有效的新增长点,大量的流动性将最终表现为通货膨胀。
六、结论与建议
综上,2010年年底全球通胀压力的加大主要系农产品歉收及相关投机炒作所致,能源资源产品价格虽有所上扬,但对最终消费价格上涨的贡献有限,耐用消费品普遍产能过剩,价格上涨乏力,美元贬值、流动性过剩对全球通胀压力加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展望2011年,从基本面看,伴随着农产品价格的回调,全球通胀率也有望随之走低,注入市场的大量流动性难以对通胀形成较大压力,但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难度加大,农产品价格可能再次波动,均加大了通胀走势的不确定性。从长远看,大量流动性可能引发通胀和资产价格泡沫的问题依然值得警惕。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趋紧密,要从全球视野考虑国内通胀问题,努力保持国内经济的平稳运行。
(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2011年我国经济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将更趋复杂,“保增长”和“控通胀”的任务都很繁重,在实体经济尚未完全企稳前,建议财政和货币政策不要迅速转向紧缩,当然可视情况对政策力度和政策重点进行微调。可考虑适度减少货币投放量,控制国内流动性,缓解长期通胀压力。目前的通胀具有结构性特点,且我国经济运行依然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建议控制加息步伐和节奏,尽量减少负面影响。
(二)提高人民币汇率弹性,降低产品进口成本
就历史经验看,美元贬值将推高能源资源产品价格,如果人民币汇率不进行相应调整,则我国能源资源产品进口成本会被动增加,使“高价进、低价出”的不合理外贸结构将进一步强化。2011年美元汇率有可能出现大幅波动,长期看面临贬值压力,因此应尽快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提高人民币汇率弹性,切实防止人民币跟随美元大幅贬值。
(三)完善与农产品价格相关的各项制度安排
我国在国内、国外农产品间形成了防波堤式的制度安排,但事实表明,由于世界各国紧密联系程度远超以往,我国农产品价格往往不能独善其身。农产品价格波动会对低收入者生活造成不利影响,为此需完善有关机制,确定农产品价格波动界限,超过这一界限后,则增加对困难群体的补贴,帮助其渡过难关。建议加大价格检查力度,严防个别厂商囤积居奇,扰乱市场秩序。■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外经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