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做好开局年的经贸工作

2011-12-29 00:00:00张晓强
中国经贸导刊 2011年3期


  一、2010年经贸工作回顾
  
  一年来,发展改革委经贸系统按照中央关于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关系的要求,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调控措施,在保障粮棉油糖菜化肥等重要商品市场供应,促进对外贸易较快增长,优化外贸结构,推进国际经贸合作和物流业发展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为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做出了重要贡献。重点做了六方面工作:
  (一)切实保障重要商品市场供应
  2010年以来,受国内外各种因素影响,国内通胀预期进一步增强。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5.1%,其中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1.7%,所占比重七成以上。1—11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3.2%,预计全年涨幅略高于原定的3%。保证重要商品尤其是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必需品的供应,既是稳定价格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环节,是发改委经贸系统要突出抓好的工作。
  1、及时提出调控建议
  2010年以来,粮棉油糖菜和化肥等重要商品市场供求形势异常复杂,保供稳价压力明显增大,为此我们进一步加强了市场监测和调研,及时向国务院提出了大宗商品市场调控建议,包括粳米保供稳价、增加玉米棉花食糖进口、做好秋粮收购、控制化肥出口保证化肥生产运输等政策建议,还研究提出了发挥骨干企业作用健全完善政府对大宗农产品市场调控体系和机制总体方案。
  2、健全调控工作机制
  2010年2月初,成立了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粮油市场保供稳价工作小组,定期会商情况,研究调控措施。为落实国发〔2010〕40号文件精神,建立了发展改革委牵头的市场价格调控部际联席会议机制,由委经贸司承担经贸专项组有关工作。为落实国发〔2010〕26号提出的蔬菜保供稳价措施,发展改革委牵头建立了蔬菜保供稳价部门协调机制。
  3、落实各项调控措施
  针对2010年粮油涨价预期较强,棉花、食糖缺口扩大的情况,及时加大储备投放力度,合理组织进口,增加市场供应。全年已分别投放国家储备粮8416.8万吨、食用油50.2万吨、棉100万吨、糖182万吨;1—11月,进口玉米156万吨、棉花238万吨、食糖164万吨,同比分别增加151万吨、107万吨、60万吨。为进一步提高储备投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完善粮棉油投放方式和交易规则,安排部分储备粳稻、小麦实行定向销售。初步统计,主销区共投放地方储备粮油542万吨,并积极组织后续粮源。目前,28个省区市已制定了发挥骨干企业积极作用,健全和完善大宗农产品市场调控体系和机制的工作方案并开展相关工作。
  4、规范农产品流通秩序
  2010年以来,粮食价格高位运行,9、10月份以后棉花、食糖价格也出现较快上涨,部分地区出现抢购、抬级抬价、无证照收购等现象。我们及时会同有关部门落实粮食经营者最高库存量标准的规定,下发维护棉花市场秩序的通知,派工作组赴棉花、食糖主产区督促落实有关措施,协调有关部门加大力度打击期现货市场投机炒作,加强对异常交易行为的监管,维护正常流通秩序。
  (二)促进外贸进出口健康增长
  2010年以来,发展改革委经贸系统围绕拓市场、调结构、促平衡,继续完善和实施支持外贸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推进机电产品进出口结构调整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会同有关部门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取消钢材、有色加工材等406个税号产品的出口退税,将多晶硅等44个税号产品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进一步优化外贸结构;配合有关部门妥善应对贸易摩擦,维护我国产业利益。同时,密切关注外需形势,加强对重点行业和地区的外贸形势调研,做好分析和走势预测,及时提出了促进外贸发展的政策建议。
  2010年前11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保持快速增长,贸易平衡状况有所改善。进出口总额达到2.68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6.3%,已超过了2008年2.56万亿美元的规模。其中,出口1.42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3%;进口1.2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40.3%;贸易顺差1704亿美元,同比减少3.9%。预计全年进出口总额有望突破2.9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0%以上;贸易顺差1900亿美元左右,略低于2009年水平,出口15450亿美元,依存度26.5%(2007年高达37%)。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一般贸易同比增长40.9%,增速高于加工贸易11.4个百分点,占进出口总额的49.8%,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同比分别增长34.3%和34%。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平稳。纺织品服装出口1866.2亿美元,同比增长24.2%;鞋类、玩具、家具、塑料制品等轻工产品同比分别增长27.8%、30.3%、32.7%和31.5%。市场多元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我与欧盟、美国、日本三大贸易伙伴贸易额占进出口总额的39%,比重比2009年同期下降1.5个百分点;我与东盟、印度、巴西、俄罗斯的贸易额占进出口总额的15.9%,比重比2009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
  然而,我国外贸仍存在着以量取胜、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例如,2010年进口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资源类产品进口价格涨幅较大。前11个月我国进口铁矿砂5.6亿吨,同比减少约1%,但每吨的进口平均价格同比增长约60%;废铜、天然橡胶、未锻造铜及铜材和废铝进口价格同比分别上涨了96.1%、88.5%、46.9%和46.6%。从出口数据看,出口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还不高。1—11月,集成电路出口数量同比增长49.8%,但出口价格同比下跌14%。优化外贸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任务仍很艰巨。
  (三)进一步深化国际经贸合作
  为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从祖国统一大业的政治和战略需要出发,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推动两岸商签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决定。我们抓住有利时机,配合有关部门与台方开展了密集的谈判,最终于2010年6月底顺利签署了ECFA,推进了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制度化进程。在内地与港澳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的框架下签署了补充协议七,在服务贸易领域进一步扩大对港澳开放。中国—东盟自贸区基本建成。2010年1—11月,我国外贸额同比增长36.3%,其中进口增长40.3%;同期,我国与东盟外贸额增长了40.6%,其中进口增幅高达47.5%,使东盟国家切实感受到了自贸区的积极作用。
  (四)完善流通基础设施
  2010年,共支持建设粮食储备仓容300亿斤(其中中央152亿斤、地方148亿斤)、食用油罐175万吨(其中中央100万吨、地方75万吨),中央直属储备棉仓容50万吨、储备糖仓容40万吨、储备肉冷库仓容11万吨;粮食物流项目118个,农产品批发市场两大系统项目100个,物流业调整和振兴项目535个。这些项目的实施,显著改善了中央和地方储备设施条件,改善了“北粮南运”基础设施的状况,提高了农产品流通设施水平,有力地支撑了物流业的调整振兴。
  (五)推进物流业加快发展
  为加快推进《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已报请国务院印发。在规划编制方面,各地发展改革委经贸系统结合本地实际,编制发布了本地区物流业发展规划,并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出台扶持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各地物流业的发展;编制出台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明确了今后5年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方向、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组织地方经贸系统开展了全国物流园区规划调研,做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编制的基础性工作;启动了《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2—2020年)》编制的前期工作,推动各地编制本地区“十二五”和中长期物流业发展规划。
  
  (六)加强经贸领域重大问题研究
  1、积极参与“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按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发展改革委起草了“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初稿,将于2011年3月初提交全国人大审议。
  2、牵头起草《粮食法(草案)》
  按照十一届全国人大和国务院的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粮食局牵头负责《粮食法》起草工作,目前形成了《粮食法(草案)》初稿,提交委主任办公会讨论后,上报国务院。
  3、开展棉花产业战略研究
  根据国务院领导批示精神,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组成课题组,深入新疆、山东等棉花主产区调研,分析我国棉花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问题,研究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基本思路和政策建议,目前已形成初步报告。
  
  二、“十二五”时期经贸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主要目标
  
  (一)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做好经贸工作有很多有利条件: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对经贸工作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确定了“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为今后5年的经贸工作指明了方向。二是今后5年,我国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市场需求潜力巨大,科技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改善,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做好经贸工作具有十分有利的大环境。三是“十一五”时期我们积累了应对复杂经济环境的经验,调控能力不断提高。第四,经贸系统有一支团结协作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经贸工作仍面临着不少矛盾和难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破解。主要是四个方面挑战:
  1、重要商品调控工作难度进一步加大
  第一,部分农产品产需缺口扩大。近年来,我国农产品供需总体呈偏紧态势。受土地和水资源等条件约束,再继续大幅增产的难度加大。同时,农产品消费需求刚性增长。玉米等供需相对宽裕的品种出现偏紧,食用油、棉花、食糖等农产品缺口不断加大。“十二五”期间这些商品的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第二,农产品成本上升推动价格上涨压力增大。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劳动力供需和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劳动力、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涨,推动农产品价格呈加快上升趋势。农产品价格上涨有利于农民增产增收,落实好党的强农惠农政策。但价格上涨过快、幅度过大,不利于国内物价总水平的稳定,也会对相关产业和消费者造成不利影响。如何兼顾各方面利益是今后几年调控工作的突出难点。
  第三,受国际市场影响程度加深。目前我国大豆、钾肥、棉花年进口量分别约占国内消费量的80%、60%、30%,2010年1—11月我国进口原油已近2.2亿吨,同比增长近20%,估计今年原油的进口依存度将达到55%。国际市场的价格波动对国内市场的影响加大,通过进口补充国内资源的难度增大。
  第四,影响农产品供求和价格的因素更加复杂。农产品容易受气候性和季节性的影响,增加了保供稳价的难度。近两年资金流动性强,资本对农产品的炒作呈上升之势,加剧了市场波动;农产品市场主体分化,大多数为规模较小、产业化经营水平低的中小企业,具有一定盲目性,容易跟风;少数规模较大的企业对市场起主导作用,在产品供应紧张的情况下,其趋利行为与政府调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