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的辉煌已载入史册,在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的同时,人们更加渴望提高幸福感和生活品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已将惠民生作为“十二五“发展的重点。“两会”召开之际,记者就人们关心的今年社会事业发展重点、医疗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等问题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社会发展司司长胡祖才。
记者:社会事业各项工作都是民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请您介绍一下有关2011年社会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胡祖才:今年社会发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发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着力点,充分用好规划、投资、政策等抓手,加快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切实加强重大民生政策的组织实施,不断推进重点领域的改革创新,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产业,有效改善社会事业薄弱环节和领域,稳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实现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基本原则主要是四个结合:一是坚持统筹协调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积极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切实将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倾斜。统筹各类人群发展,切实增强城乡低收入人群、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及流动人群享有公共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二是坚持政府主导与多方参与相结合。确立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主体责任,强化立法、规划、投入等职责。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公共服务供给,加强政府监管和政策扶持,有效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三是坚持扩大服务与提升质量相结合。进一步加大投入,扩大公共资源,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增加公共服务供给规模。合理规划布局,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共建共享,健全体制机制,推进设施建设标准化、规范化,提高服务人员专业化水平,有效提升发展能力和服务质量。四是坚持事业发展与产业促进相结合。把公益性社会事业发展摆在首位,保障人民群众基本需求,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加快发展社会服务产业,突出经济效益,积极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记者:近年来,各项惠民政策的有力实施和惠民工程的强力推进不仅拉动了消费,也使人们对幸福有了新的感受,从而更加关注社会事业发展。请您介绍一下今年社会事业将在哪些方面重点推进?
胡祖才:首先,要做好“十二五”时期各类规划编制工作。要集中力量编制完成“十二五”时期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重点专项规划。同时,会同有关方面编制完成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二期、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二期、农村急救体系、卫生监督体系、全科医生培训基地、广播电视村村通、西新工程五期、地市级三馆、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东风工程、红色旅游二期、旅游基础设施、文化产业基地公共服务平台、中西部地区城市影院、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养老服务体系、社区服务体系、残疾人康复和托养设施、体育公共服务设施、社会福利体系等“十二五”时期专项建设规划。做好教育、卫生、文化、旅游、人口、民政、体育等相关行业发展规划的衔接平衡工作。其次,加强形势分析和重大政策的研究制定。不断丰富社会发展宏观调控手段和机制。进一步推进建立一套包括监测、评价、预警在内的调控体系,增强科学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加强对重大民生政策落实进展情况的跟踪监测和分析,掌握医药卫生、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体制改革的最新进展,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密切关注通胀等经济形势变化及影响,强化分析和预判,防止对惠民政策实施效果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