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全国“两会”召开之前,有知名媒体对多个民主党派中央进行了采访,并听取一些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总结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应对高物价、高房价和高成本,政府如何宏观调控;用工荒倒逼经济转型;提升国民幸福感,解决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短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等五大热点,认为这五大热点将成为今年“两会”代表委员关注度较高的话题。2月27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联合专访,就广大网友提出的物价、就业、反腐、社保、医改、收入、教育、流浪儿童、节能减排等问题做在线交流。两条新闻从不同角度反映民生问题依然是各阶层所共同关心的问题。
所谓民生问题,通俗地说就是有关国民的生活、生计问题,也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方面的问题,它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
从社会层面看,民生问题既是社会经济问题也是政治大局问题。那些看起来属于经济、社会层面的问题,往往直接与政府的公共服务相关联,因为政府的行为和能力容易受到民众的关注与认可。许多表现为经济和社会层面的民生问题,都与特定时期社会的公平正义有密切的关系,也与一个国家和政府在特定时期的制度安排有关,反映着政府的政策导向。民生问题解决的好不好,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小康,就是要做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一切都与党和政府关心民生问题、解决民生问题息息相关。
从发展角度看,民生问题和经济发展是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民生问题不断得到改善,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但是,新的历史起点会产生新的民生要求,解决了原有的民生问题,又会有新的民生问题出现,经济社会越是发展,民生问题的内涵和外延就越会拓展,其致因就越复杂,而解决起来就越需要智慧。特别是市场化的进程正在放大各种民生问题,市场化能够带来效率,但它不会自动实现社会公平,市场机制失灵所导致的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可能走向极端,从而使生活中的风险加剧,最显著的风险就是就业风险,这是计划经济时代所没有的。当前,稳定的就业、公平的收入、良好的教育、安全的社保以及医疗卫生、居家住房、环境保护、民主法制、个人发展等等,日益成为人民群众新的普遍追求,进而成为党和政府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因此,必须把加快发展与妥善解决好群众的合理诉求有机结合起来,与时俱进地关注民生、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营造和谐稳定的氛围,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动力。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审时度势,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作为重大战略举措,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工作重点,顺应了时代要求,体现了民心民意。民生问题说在嘴上,写在纸上,最关键是要落实在行动上。首先,执政理念要向民生政府转变,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要把民生工作当作“第一职责”来履行,花更多的精力来关注民生,把民生工作纳入总体发展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常抓不懈,鼓足信心,做到不争论、不懈怠,脚踏实地办实事,千方百计惠民生,才能赢得广大群众的普遍认同和支持。其次,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今后一个时期,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加大对社会建设的投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广大民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第三,在当前,要重点解决教育、就业、医疗、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重大民生问题,只有把突出的矛盾解决了,人民的生活条件得到切实的改善,人民感到更加的幸福,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稳定、团结和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