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当前经济运行看刺激政策的退出与转型

2011-12-29 00:00:00杜飞轮
中国经贸导刊 2011年6期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了经济的全面回升。但作为一种临时性反危机的政策,大规模刺激政策必然面临着退出。目前经济运行表明,刺激政策退出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但仍然存在诸多风险因素。因此,经济政策的退出和转型应当将短期宏观调控目标与中长期经济发展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以促进经济长期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一、经济刺激政策退出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
  为了防止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较大的冲击和影响,中央政府将宏观调控的重点放在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实施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反危机政策。从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看,GDP增长、工业生产、三大需求和就业等指标已出现明显转好,经济已经从危机冲击后的应急运行状态逐步恢复向正常运行状态过渡,经济刺激政策退出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
  (一)工业生产强劲回升,经济回归正常增长区间
  金融危机发生后,工业生产快速下滑,工业增加值大幅下降,2009年1月工业增加值增速降至5.1%,为近10多年的最低水平。从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随着工业“去库存化”过程的结束,工业品库存的逐步回补,特别是在住房、汽车市场火爆拉动钢铁、建材、化工以及家电等行业大幅增长条件下,带动了工业生产快速恢复。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7%,已经回到了与危机前基本相当的增长水平。目前,制造业新订单数量增长仍然较充足,工业生产有望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由于工业增加值与GDP之间存在长期的相对稳定关系,在工业生产迅速回升的驱动下,经济增长持续回暖。GDP已实现了明显的“V”型反转,从2009年一季度6.1%的低位逐步回升,2010年全年增长率达到10.3%,该增速已回到了GDP长期稳定的潜在增长区间(10%左右)。经济触底反弹并持续企稳回升,并进入正常增长轨道,这是决定刺激退出的关键因素。
  (二)三大需求持续回暖,内生增长动力逐步增强
  从消费看,“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和“家电汽车以旧换新”等刺激消费政策起到了推动消费需求稳定增长的作用。2010年,消费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8.4%,创历史新高。目前汽车等市场消费热点依然活跃,有望在2009年超预期井喷式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从投资看,在一揽子经济刺激政策的带动下,2009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全年增速达30.5%,2010年,随着4万亿投资的力度逐步减弱,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总体呈现稳中有降的态势;但由于2009年新开工项目数量较多,在建投资规模较大,全年投资增长仍达到了24.5%,总体并未出现大幅下滑的局面。
  从进出口看,进出口在经历一年多的负增长后,2010年出口增长达到31.3%。目前企业订单较多,工业出口交货值持续上升,出口增长势头依然较好。进口方面,自2009年11月出现正增长以来,2010年进口增速达到了38.7%的历史高位。进口增速明显快于出口增速,也表明我国国内需求增长非常旺盛。
  (三)民间投资稳定增长,市场驱动力量不断加强
  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经济刺激计划以政府投资主导,主要是政府预算加银行贷款而形成的项目投资。面对经济增长大幅放缓,政府主导的大型国有企业担当了扩大国内需求和拉动经济增长的重任,成为推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主体。2009年投资增长主要是由国有部门和中央项目所带动,国有部门投资单季增速都保持在34%以上,而2010年国有部门的投资增长明显减弱,国有部门投资增长基本保持在20%左右,而非国有部门投资增速则保持在28%以上的高位运行,大大高于国有部门投资。分行业看,政府主导的行业如电力、交通、水利环保和教科文卫等行业投资增速明显下降,而以市场驱动为主的制造业投资增长则明显提高。另外,企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工业企业的利润大幅增加,2010年1—11月,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利润3.88亿元,亏损企业数从年初的8.4万家下降到年末的5.8万家,这些都表明经济复苏的市场性驱动因素在不断增强。
  (四)失业率稳步下降,就业形势明显改善
  我国经济刺激政策的中心任务就是保增长、促就业。短期来看,经济复苏使就业形势进一步改善,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明显上升。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由2009年一季度的268万人上升到四季度的1100万人,2010年,全年预计实现1200万人新增就业规模。目前,由于新增就业岗位较多,而劳动力市场供求比不断上升,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再次出现了局部的民工荒。另外,2010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已下降至4.1%,接近8年的低点。失业率的稳步下降,就业机会增多,表明我国总体就业形势已经明显好转。
  (五)世界主要经济体持续复苏,外部发展环境有所好转
  2010年,世界三大经济体美国、日本和欧元区的经济增长均延续了2009年下半年以来的反弹趋势,三大经济体GDP增长率均为正数,分别为2.9%、2.6%和1.7%,表明经济衰退已初步告一段落。目前占美国GDP70%以上的消费增长已经有明显起色,消费需求驱动的新订单还在增加,将带动美国制造业持续增长,资本市场和房地产销售也开始持续回升。日本的复苏则主要是受到出口反弹的推动,尤其是来自亚洲新兴市场的需求,为深陷泥潭的日本经济带来了较好的溢出效应。欧元区虽然出现了主权债务问题,但其债务形成主要是源于对经济刺激的支出,并非出于资产价格泡沫,也不具备大规模放大的杠杆效应。目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控制总体要好于预期,欧元区经济短期内出现“二次探底”的风险较小。另外,主要经济体的失业率已经开始逐步下降,进而会加快这些地区的经济复苏进程,这些都为我国经济刺激政策的退出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刺激政策退出应当关注经济运行中的风险因素
  从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看,我国经济复苏已得到确认,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也正在减少,这说明经济刺激政策起到良好的效果。但经济刺激政策毕竟属于“非常规”的宏观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