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

2011-12-29 00:00:00吴伟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1年1期


  2010年11月3日,一只不足三个月的熊猫女宝宝,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被剑桥大学出版社认养,命名为“剑桥”,我作为这个项目的“红娘”,见证了这一时刻。当我们抱着这只打心眼里让人喜欢、让人疼的“剑桥”宝宝时,心情格外的异样,有激动,有感慨,还有一丝丝莫名的惆怅。
  熊猫,作为中国的国宝,不仅是成都的名片,也是中国的名片作为中国的友好大使,熊猫曾到访过很多国家,有的还在那里生养后代,使得中外友谊通过熊猫得以代代相传。很多外国人是因知道熊猫而知道中国,有些人是看见了熊猫而产生了到熊猫家乡看看的冲动。
  2010年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生物多样性年,若要生物多样,特别是像大熊猫、金丝猴这样的稀有生物健康繁殖、成长,就一定要有好的生态环境,而好的生态环境要靠我们创造,至少是不要破坏尚存的生态。
  一个国的出版机构,不仅捐资修建希望小学,还捐资认养我们的国宝,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国际主义行为,是对生态多样性年的一种实际行动的呼应,这是我的感慨。感慨之余3yv4IPF49IeKHLO4Kg5MhGEfS/fzTsCGWJXp8Odu5XM=,我对应邀来参加认养仪式的、剑桥大学出版社的合作伙伴、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社长于春迟先生提议,请他们认养一只大熊猫男宝宝,作为“剑桥”的男友,免得她孤单。于社长欣然答允。也许,50万元对于一家营业额在十数亿的机构算不上是一笔很大的开支,但是并不是谁都愿意做这样的善事。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主任告诉我说,还是有不少机构和个人认养大熊猫,比如富士康认养了三对,成龙个人认养了—对。我开玩笑说,也不能有太多人认养,否则基地的熊猫有限,不够认的。当然,保护大熊猫,不仅仅靠捐钱。
  为呼应国际多样性年,成都启动了征集大熊猫守护使的活动,在众多的应征者当中选中了6位。其中的一位王姓台湾姑娘还参加了我们的活动。在基地我们还看到不少外国志愿者,在帮助照护熊猫,他们应该算作不在编的守护使吧。
  熊猫比我们娇气,生长需要特定的环境。而我们人类的健康生活也离不开良好的环境。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我们住上了大房子,出行以汽车代步(北京市的汽车已经超过470万辆,而饱和度为500万辆)。联络用手机,中国的手机用户已超过8亿,有人甚至有2部或3部手机,更新频率不足一年。家用电器渗透到家庭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家用电器的更新频率也在加快。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中国每年产生230万吨电子垃圾近居美国之后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喜欢不喜欢,现代化的生活已经或正在围绕着我们,纠纠结结地伴随着我们的每一天。
  
  随之而来的是什么呢?
  
  是蓝天的一天天减少,空%一天天的污浊,夏天变得更热,冬天更‘玲'每天必须忍受堵车的耗时,忍受沙尘暴的袭击,忍受各类食品的污染,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我们现在尚且如此,我们的后代又将如何?
  为了我们自己,更为了我们的后代。从国家层面,中国已经加大了环保的力度,中国的清洁能源技术世界领先,各项环保措施的实施近乎于苛刻。要紧的是我们每一个人,我们必须同国家的大战略保持一致,从最小的行动做起,每天从早上开始,洗脸时少用点水,上班能不开车就别开车,在办公室随手关灯,电脑不用时令其休眠,长时间不用就关机。在家洗菜洗米的水可用来冲厕所,看电视时不要开大灯。凡此种种,都是些小事,也是极其容易忽略的事。殊不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要我们每一个人每一天都坚持低碳生活,环境保护的小苗一定能涨成参天大树,我们留给子孙的将是宜人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