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绝对贫困勿忘相对贫困

2011-12-29 00:00:00《中国经济周刊》评论员
中国经济周刊 2011年10期


  正值“两会”召开期间,国务院扶贫办召开新闻通气会宣布,未来10年,我国将把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作为扶贫开发工作首要任务,力争2020年前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这是中国政府面向世人的庄严承诺,我们对此信心满怀。回看30年前,中国的扶贫开发刚刚起步之时,国际社会一度将其悲观论定为“不可能完成的使命”。而中国就此“不可能完成的使命”交出的答卷却是,短短30年间,贫困发生率由1981年时的65%奇迹般降至2010年时的2.8%。因此,无论从增量还是存量角度观测,中国都完全有能力迈过普遍脱贫这一人类发展里程碑式的关隘。
  相比绝对贫困,当代中国战略使命指向的目标还应聚焦至不断凸显的相对贫困现象,原因在于:
  首先,不同于绝对贫困现象的日益缩减,业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面临的全新挑战之一即在于贫富差距不断拉大,以及由此伴生的相对贫困现象不断凸显。全国人大代表纪宝成指出,占中国家庭总数10%的最富裕家庭财产总额与同样占中国家庭总数10%的最贫困家庭财产总额之比,已经由2004年时的32倍进一步扩大至2009年时的40倍,而且这种差距还会通过代际传递带来更严重的动态不公。
  其次,依照一般规律,人在不同时期表现出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因此,在威胁生存的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的基础上,相对收入取代绝对收入成为人们行为决定性的因素,而这一点落至实处的突出反映就是,相对贫困正日益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产生的诱因。譬如说,近年来,中国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相比1978年时增幅逾4倍,但是,这种绝对水平的快速提高因为跟不上期望标准提高的幅度以及相对水平变化的速度,住房问题仍然成为了民意焦灼的热点议题。
  第三,不同于消除绝对贫困过程中目标、手段的相对简化,相对贫困因其判断标准主观化、生成原因多样化,以及利益分歧对立化,对其着手加以缩减的棘手程度更甚。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说法就是,“单纯依靠经济增长本身,无论它是如何有利于穷人,也已经无法解决”。譬如说,中国脱贫致富的主要渠道之一即在于全面融入全球体系,但是,作为一个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端的国家,中国对外出口的快速扩张却没有产生收入分配有利于劳动者的趋向。
  伴随科学发展观的深入人心,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正转入良性轨道。我们期待,随着这一转向的不断推进,不断加速,中华民族千年梦萦的共同富裕早日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