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虎记

2011-12-29 00:00:00张震
中欧商业评论 2011年3期


  “自我中心型”技术狂人,可以被炼成完美的团队成员吗?
  
  [案例背景]
  张震曾在世界领先的虚拟样机和制造过程方案供应商——法国ESI(中国)担任开发部总监,2010年至今参与创办北京安纳东方软件有限公司并担任技术总监。在他管理的技术团队中,有很多“自我中心型”80后,其中一些还是难管的技术狂人。对这样一些既自我又脆弱的下属,张震有着独特的管理心得。
  一个工作日的下午,我像往常一样,随意走到同事座位边上,和他们闲聊。我走到郭一虎旁边,聊过几句家常话后,假装不经意地问他:“怎么样,最近工作如何?项目进展顺利吗?有没有需要帮助的?”
  “一切顺利!没问题!肯定很棒!”郭一虎回答得特利索。
  在郭一虎做汽车发动机项目期间,在随意聊天的过程中,这样貌似随意的问题我问了两次。每次,他都信心十足地回答我“顺利!没问题!”。但其实我知道他会遇到问题的,只是现在我暂时还不能做声。
  
  伏虎记
  
  我们这个行业是计算机编程和机械学结合的领域,比如设计一个系统分析汽车的运行状态,搭建一个软件平台进行飞机设计。这就需要我们的技术人员既有软件背景,又要懂物理学;或者能做桥梁,协调两方面的人才。此外还要面对客户。这样的工作非常需要团队协作。
  我把我的兵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完美型,技术很牛,团队协作也很好,但这种人真是凤毛麟角;二是自我中心型,我们招来的人以这种类型居多,尤其是80后新员工。这种类型的员工常常让我很矛盾,他们很自我,总觉得自己的技术最前沿最牛,经常无视团队协作。但这种人有主意,会思考,做事有激情,能够独立承担事情。所以,我的难题是怎么样把自我中心型员工培养成完美型。第三种是循规蹈矩型,也有不少。
  郭一虎就是典型的自我中心型“反动派”。
  他给我的第一印象,像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浮雕一样深刻。郭一虎个人能力很强,非常聪明,但是傲气逼人,自信程度接近自负。毕业设计的时候,他做了一个远程交互系统,一种数据传输应用。用普通工具来传文件会传得很慢,而用他设计的软件就传得非常快。现在我们公司内部都用他的软件做内部通讯工具。
  面试的时候,考官对某项技术提出问题和看法,他就直截了当地说你不对,我觉得应该怎样怎样,然后提一大通自己的想法。面试时我挑战他,提出了一项需要用JAVA语言的任务,而他熟悉的是C++。他一秒都不带犹豫地说:“我能做出来。给我一周时间,我就可以学会,只要是编程类的事。”
  他的自信过剩和生硬沟通让人有点头痛,但我打心里欣赏他的才华,觉得他是个可造之才。入职后,我先给了他一项可以独立完成的小任务,确实干得非常漂亮。
  但是,郭一虎的词典里没有“团队”这两个字。他很快拉爆了手雷,把同事们给“炸”了。
  他的第二项任务是编写汽车发动机方面的程序。前端设计师根据客户需要给出设计文档,设计文档会很清楚地描述这个发动机会涉及到的若干个因素,每个因素里面可能有多少个参数。郭一虎的任务就是根据设计文档编写程序,实现软件的有效运行。
  编程技术对设计文档提出不同意见是很正常的,但郭一虎就是郭一虎,他连看都不看,直接把设计文档扔到一边,很aggressive地对设计师说:“你的假设不行,按我的想法做。”
  他立马去学习汽车发动机方面的知识,一定要搞清楚机械原理,然后加班熬夜,一边翻着汽车发动机原理的书一边开发程序。他想要从根本上弄清楚来龙去脉。但事实上,汽车怎么运转他并不很清楚,现学现卖没法和科班出身的工程师的理解相比。
  没几天,后端测试人员也恼得跳脚,因为这样一来测试就没法进行了,设计文档和程序根本对不上。团队牵头人想跟他讲道理,结果是鸡蛋砸在石头上,败下阵来。最后团队关系闹得很紧张,一个个怒不可遏地跑来找我当裁判。
  我只好亲自出马找他面谈,和他一点点讨论他的设计。我心平气和地告诉他,根据我的经验,他的设计开发结果会是什么样子,会出现哪些问题。
  “不可能。”郭一虎回答说。
  “那好,你按你的想法去做。”我这样结束了和他的谈话。
  让他按他的想法做,这是我仔细掂量过的。在这个项目上,我觉得结果可控,时间上修正还来得及,也不会太伤客户感受,不过要付出成本。但是,我和郭一虎的团队牵头人都觉得人才难得,值得培养。放手让他去碰壁,让他自己去悟,可能是唯一办法。
  他真的按他自己的想法干上了,对同事们的不满根本没什么感觉。结果不出我的预料,半个月以后,项目交到客户手中,客户说不行,而问题跟我告诉郭一虎的基本一样。
  这时我告诉他应该怎样做,他照我的方式去做了,发现果然可行。从此他就信服了,觉得我比他牛。他知道,起码在一段时间内我能给予他很多的东西,他能学到很多。这个时候我才跟他讲,你应当在这个团队里面扮演什么角色,每个人的分工有什么不同,在和客户交往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细节。这样慢慢地、一件事一句话地去扭转和培养他的团队意识。结果他成长得非常快,一年多就当上了项目经理,能够很好地协调团队;他会去请教别人,给人建议,和大家做更多的交流,也不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
  这个过程中最重要是建立信任机制。当他开始从心里信服你,信任团队,觉得需要合作的时候,就能融入到团队中。现在,郭一虎依然是个很傲气很自信的小伙子,但丝毫不影响他与团队的合作。而对于团队来说,一个有个性的小孩有改变的时候,大家能感受到,能理解,也就很容易包容他的过去。
  假设这个过程中,不是郭一虎主动地认识和转变,而是通过说服教育,把他压制成我们想要的样子,他和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可能就比较难修复,另一方面,他的个性也难以完整保留下来。如果生生地把他棱角磨平,他就会没有冲劲,不再思考,变成绵羊。
  在我的团队里,郭一虎这样的“反动派”不是个案。80后多是个性派,带来很多的管理挑战。我尝试过各种管理方式。开始时用哥们义气型的方式来工作,发现很难约束他们。之后用稍微严厉一点的制度,但他们很逆反,效果并不好。最后,我总结了技术团队管理者的“三板斧”。
  自由模式的超能量 首先是不能压制他们,而要激发,让他们自由发挥。我们公司在独立之前是外资背景,实行严格的坐班制度,并要求做工作报表,精确到小时。这些知识型员工们对此非常抵触,想出了很多办法来对付,最后让填表制度形同虚设。比如说,他在报表上填“我在思考”,编程的人,花三个小时来思考确实也是正常的,你能怎么样呢?他们堂而皇之地迟到,要扣工资就扣吧。但是当你项目要加班的时候,对不起,我要下班。你给我算时间,我就跟你讲条件,讲方方面面。最后我们发现,总是在急需员工加班的时候,你没有办法向他们提要求。
  所以现在我们虽然规定9点半上班,但10点半或是11点来,我都不会问。真正需要加班的时候,他们可能一直会在公司呆到晚上11点,甚至一宿不回家。他们很习惯这种方式,因为他们喜欢自由的工作模式,这样反而效率高,结果好。
  此外,我搞了个“新鲜1小时”规定。每天大家用一个小时去钻研新技术,去试,只有去试试才知道行不行。例如,他们说iPhone里很多软件应用非常牛,咱也能做。我说好,我就弄了一个iPhone,弄了一个HTC谷歌操作系统的手机,扔给他们。我忽然感觉到他们是那么全力投入,熬夜都是快乐的,一个礼拜就开发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小程序一用手机来控制PPT翻页,不用遥控器。
  这种翻页的通讯机制后来用在我们的一个新项目里,提高了项目的价值。如果当年没有开发这个程序,客户提要求的时候我可能就没法答应,因为不能确定我们能否开发这种功能。
  这些自我中心型的“反动派”,你只有保证他的个性,他才能有全新的东西出来。还有个同事,为了加快进度,他把工作进行了切割,分散给QQ群上的很多朋友。通过这种协作,在几天之内赶出了你不可想象的东西。这个程序的整体感觉是无缝的,让我非常惊叹。
  我把这种管理方式叫做“自由模式”,自由模式管理的能量是巨大的,你要做的就是让他认同自己是这个团队的一分子,融入团队,然后放手让他去干。他们会用更好的方式、更新的手段,做得比我预想的更好。
  体验式管理“自我中心型”的80后员工,最大问题是不会站在别人的立场想问题,非常自我。我琢磨出了体验式管理办法来治“自我”的毛病。
  我们的工作是编程,编程就有测试。往往编程的人和测试的人都个性很强,架打不完。明确责任的制度规范虽然解决了一些问题,但也加深了彼此之间的矛盾,因为大家都会本能地站在自己这边,推卸责任。
  我们的测试工程师也或多或少都懂编程,因此我就找一些小的项目,让测试的人去做开发,让开发的人去做测试。当他们做完以后,忽然体会到,确实是各有各的难。编程的人发现,做测试的想找到别人的问题也是挺不容易的事儿,不仅麻烦,还要担着责任;测试的人也能体会开发是那么难,这样后面沟通就很顺畅。
  我也时不时地让我们的专业人员过一把项目经理瘾。有一阵,好几个项目都要收尾了,其中一个项目里有个经常抱怨的人,他觉得大家都应该当项目经理,指挥几个人很风光。我就让他尝试去接这个项目,需要什么支持我提供。这家伙也是个有个性的人,立马就接了。
  开始的时候他真是非常苦,因为都是些很难协调的事,客户、公司、团队等方方面面。一个礼拜之后,他给我打电话,说遇到难处。从电话里我都能感受到他在受煎熬。这个项目结束以后,他理解了原来做项目经理并不是表面上那么光鲜。
  这就是有个性的新生代,靠灌输、说服、教育都没用。只有让他去体验,去理解,才会去改变。而当他们主动改变的时候,小宇宙会爆发巨大能量。
  细节为要这些80后技术狂,一开始我觉得他们粗枝大叶,什么都不在乎,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不在乎金钱。后来我发现这是个错误认识。恰恰相反,他们很精细。
  他们对自己的东西计算得很精细,对细节要求比较高,很在意。所以我平常尽量会去跟他们讨论,游戏打到哪一级了,房租交了没有,要不要借点钱给你,心贴近了,交流才会容易一点。他们表面很自我,但内心非常需要尊重和肯定,所以鼓励很重要。他们做出成绩,你看到了就一定要告诉他“这件事情我很满意”,这对他们来说很重要。此外,他们不会将就。一旦领导在细小的地方让他印象破灭,想扭转就很难,他可能掉头就走或者就抵触了。不像70后,可能会将就一下,后面几件事他觉得不错,也可以把印象扭转过来。
  所以总结起来,我觉得对这些“反动派”,一方面要糊涂,只要能看得清最后的结果,不要去纠结于细节,不要太干预过程,让他自由发挥,去承受挫折,去体验;另一方面又在细节上关心、尊重和鼓励他们。
  我总结出这些管理办法,要感谢我的“反动派”员工们,他们也是我的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