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若
贡院作为中国科举制度的物质留存,已经悠悠阅尽了1300多年的时光。而留存至今的江南贡院也历经800多年之沧桑。科举制度的缩影
贡院也称为“贡士院”,是科举考试的专用考场。科举制度产生之初,并没有专用考场,省试一般在吏部南院举行。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科举转由礼部掌管,开始建立贡院,规制较为简单。宋暂宗以后,礼部、各州皆建贡院。元代试院内已分设“席房”。明代贡院形制已经规范化,制度化。清代沿用不变,府州县设试舍,京师及各省城则设贡院。贡院四周内外两层围墙顶端布满带刺的荆棘,故贡院亦称“棘闱”。贡院严整划一,壁垒森严,面积广大。江南贡院现在仍保留了部分号舍。
按照明,清时比较固定的科举模式,正式由国家举行的科考,也就是在贡院举行的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其他考试由当地的学官命题、当地选拔。乡试是正式科考的第一关。按规定每三年一科。清朝时是在子、卯、午,酉年举行,遇上皇帝喜庆亦会下诏加开,称为“恩科”。乡试在农历八月举行也被称为“秋闱”。在京城及各省省城的贡院内举行,监生、贡生可以离开本籍,到京师考试。考官是由翰林及进士出身的官员临时担任。各省都设有当地的贡院,不过安徽省例外,与江苏共用设在南京的江南贡院,又因为安徽、江苏两省文风盛、赋税多,人口比例大等原因,成为录取名额相对较多的地区。每次各省乡试取录的名额不一,按各地文风,人口而定。清朝时,以直隶,江浙取录最多,贵州最少。其中江南贡院历史上就出过800多名状元。
乡试每次连考3场,每场3天。开考前,每名考生获分配贡院内的一问独立考屋,称为”号舍。开考时,考生提着考篮进入贡院,篮内放各种用品,经检查后对号入座。然后贡院大门关上,3天考期完结前不得离开,吃,喝、睡都得在号舍内。
乡试发的榜称为“乙榜”,又称‘桂榜。考中的称为“举人”,头名举人称“解元”。中了举人便具备了做官的资格,通过乡试的举人,可于次年3月参加在京师的会试和殿试。会试由礼部在贡院举行,亦称“春闱”,同样是连考3场,每场3天,由翰林或内阁大学士主考。会试发的榜称为“杏榜”,取中者称为“贡士”,贡士头名被称为“会元”。得到贡士资格者可以参加同年4月的殿试。殿试只考一题,考的是对策,为期一天,录取名单称为“甲榜”,又称“金榜”:分为三甲,一甲只有三人,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殿试由皇帝主持和出题,亦由皇帝钦定前十名的次序。
江南贡院逢新生
秦淮故事多。随意在夫子庙周边选取一个地名,就是喝茶聊天的好谈资。如果说秦淮河流淌的是才子佳人的淫词艳曲,那么夫子庙西北侧的江南贡院则承载着士子前仆后继的致仕之梦。
江南贡院出过许多历史名人,唐伯虎、郑板桥,文天祥、吴敬梓,袁枚、林则徐、施耐庵、方苞,邓廷桢、翁同稣、张骞,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陈独秀等,均为江南贡院的考生或考官,江南贡院见证了我国科举考试制度的兴衰与终结。
江南贡院是南宋孝宗乾道四年由知府史正志创建的当时叫建康贡院,起初为县府学考试场所,占地不大,若遇考生增多时,还要借用寺庙的场地举行考试。直到1368年,朱元璋定都南京后,集乡试,会试于江南贡院举行,江南贡院才真正壮大起来,鼎盛时期能容纳两万多名考生同时参加科举考试。
明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年),国都北迁以后,南京仍为陪都,而江南又是人文荟萃之地,考试仍按期举行。明代中叶和清代,贡院均有扩建。至清光绪年间,江南贡院已形成一座拥有考试号舍20644问,另有主考、监临,监试,巡察以及同考,提调执事等官员的官房千余间,再加上膳食,仓库、杂役、禁卫等用房,更有水池花园,桥梁、通道、岗楼的用地,规模之大,占地之广,除北京外,为全国各省乡试考场之冠。
现仍保存完好的明远楼就是江南贡院的中心。每临考试之期,执事官员驻此发号施令,并负责警戒。明代的明远楼为三层,四面皆有窗户,居高临下,昼夜值班瞭望。另外,贡院围墙四隅也各筑一座两重檐的砖木结构建筑——瞭望楼,与明远楼遥相呼应。贡院四周高墙环绕,隔断了外部的喧嚣嘈杂之声。
1903年江南贡院举行了最后一场乡试。随着西学东渐和新式学堂的兴起,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不得不废除自隋唐以来延续千余年的科举制度,江南贡院从此闲置不用。民国初期,江南贡院大半被拆除,仅留以明远楼及东侧部分号舍和衡鉴堂,供人游览,其余则开辟为市场,成为夫子庙闹市区。抗战时曾是汪伪政权的行政院。最高法院所在地,解放后交南京市中医院使用。改革开放后,政府挖出了1000多平方米的遗址,成立了我国唯一反映科举历史的专业博物馆。
今天的江南贡院历史陈列馆设在江南贡院原址上,在明远楼内外东西两侧,陈列着明、清及民国时期的碑刻22通,计有明碑6通,清碑15通,民国碑1通,现已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这些碑刻为研究江南贡院的历史沿革和中国科举制度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未来江南贡院将通过复建号舍、膳房、誊录所等贡院标志性建筑,为游人提供更为丰富的科举文化旅游体验。其扩建工程已被定为南京市十大文化产业项目,时间上延续到“十二五”以后。
北闱往事如烟
除了江南贡院外,另外比较知名的就是北京的顺天贡院了,在清代并称“南闱”、“北闱”。顺天贡院为清代会试和顺天府乡试的试场。顺天贡院大门正中有贡院匾,内建议门,龙门,再进为明远楼,专供巡察人员眺望之用。后为至公堂,至公堂东西两侧为外帘,供管理人员居住。至公堂后为内帘,供考官居住。每排号房用《千字文》干字序编列。每排为一字号,上百间为一列,号房共9000余间。巷口有栅栏门,巷尾有厕所。考生八号后,即将栅栏门关闭上锁,等交卷时方可离开。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由于当时正在修建紫禁城和北京的城墙,财力物力不足,所以贡院只是用简单的木板、苇席等物搭建,都是低矮的“号舍”考棚。后来贡院进行了改造,变成了砖木结构。直到万历年间,由大学士张居正提议,贡院才改成以砖瓦结构为主修筑的房间。这么一来,就比原先安全多了。改建后的贡院坐北朝南,四周建有高大的围墙。贡院大门叫“龙门”,取的是鲤鱼跳龙门之意。主要建筑有五魁祠,明远楼、至公堂,聚奎阁。号舍的四角还建有瞭望楼,监视考生不得随意交谈和离开号舍。科举制度废除之后,民国初年,贡院建筑被另作他用。现如今,古考场的踪迹已荡然无存了,只能从贡院东街、贡院西街,贡院头条、贡院二条。贡院三条等路名和地名来追寻历史的踪迹了。
不过,如果想参观贡院相对完整的形制,也不是没有去处。河北的定州贡院是目前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科考场所。定州贡院是清乾隆三年(1738年),由州牧王大年创建,汇集辖区内文武考生应试,为考取秀才,贡生之所。道光十二年(1822年),州牧王仲槐劝捐于民,展拓场地重修、增建,形成了规模宏大的考场。之后历经修缮保留至今,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定州贡院平面呈方形,占地2.21公顷,建筑面积1547平方米。主体建筑由号舍、魁阁两组建筑组合而成。号舍以山面为正面。魁阁在号舍南面,正中攒尖顶,两侧依次降低,形成奇特外观,成为定州贡院的突出特点。魁阁中的二层阁楼,是供奉“魁星”的地方。大堂紧挨着号舍的北面,是考生交卷,考官封卷的地方。后楼是考官观看武生比试的地方,兼做住宿用。定州贡院其建筑规模宏大,气势庄严雄伟,既体现了清代建筑特点,又具有地方建筑的灵活性,是研究清代地方建筑艺术及清代科举考试制度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