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广袖何处觅

2011-12-28 05:56田野
市场周刊 2011年10期
关键词:长荣南京服装

田野

戏衣,顾名思义是指传统戏曲服装是我国戏剧表演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宋杂剧。金院本的演出就已有为舞台演出而专备的戏衣。无论文武。男女,老幼、贫富,贵贱,善恶、神鬼等角色,都可以在戏衣中找到相应的服装。它对戏剧人物形象塑造,剧情发展、气氛渲染等,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这些服装无不和戏曲表演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同时,戏衣又是一种精美的舞台工艺品,包含多种传统工艺成分。除了北京。苏州,上海等久负盛名的戏衣产地外,南京戏衣在行业内也占有一席之地。

刺绣是农耕社会的产物,是中国传统戏曲服饰主要装饰手段之一,中国古代独有的刺绣工艺给戏衣的设计制作提供了无限发展空间。明代昆曲的形成,促进了剧装。戏具制作行业的正式形成。明清两代除官方设官绣局为宫廷服务外,还有诸多的民间绣庄。农民平时在地里干活,剩余的时间刺绣,绣一件优质蟒袍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农民中有一种说法,“一件蟒两头猪”,即绣一件蟒袍的收入等于卖两头猪,相当于一个农村家庭三分之二的年收入。

戏衣始于宋代,明代中期随着昆曲的兴起逐步完善,今天传统戏衣的样式基本以明代戏剧服装为基础。明清两代,昆曲在南京兴盛,官场民间,街市城郊,尤其秦淮画舫河房,可谓日日昆腔悠扬,这为南京戏衣制作行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昆剧行话:“宁穿破,不穿错”,剧中人物服装的样式,质地、图案、色彩都是有规定的。这些大多是依据实际生活的。有的是明代服饰的制度规定,有的是生活习俗的约定,也有的是由舞台表演的需要而创立的。

戏衣无论绣花与否,概以底色为本色。例用上、下五色。上五色又称正五色,指黄、红,绿、白、黑五种颜色。下五色又称副色,间色,实际不只五种,有紫、宝蓝,粉红、古铜、秋香、月白,湖色。银灰等。昆剧戏衣用色依据古代服饰制度,表现社会等级,如明黄色最贵,帝王专用,常人不得使用。其他用色亦有多种规定。其次是反映民间习俗,如红为吉祥之色,喜庆时穿红衣服。同时还要与角色面部化妆适应。如关羽红脸,则穿绿蟒、绿靠。据《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记载,关羽是穿红袍的。该书所反映的为万历以前宫廷演出情况,由此可知关羽穿绿袍是后来昆剧演员的创造。昆剧戏衣有同台不同色的规定,即同台演员,特别同穿一种服装的演员,如有两个穿“靠”者,不能穿着同一颜色的靠。

戏衣的面料以绸缎为主,亦用茧绸,棉布、麻布,大体按照明制,凡不同身份的人用不同面料的规定。例如布制服装用于平民及衙役隶卒。《洛阳桥下海》中主角夏得海,也只能穿布衣。此外褶子、帔多用绸、绉取其轻、软,箭衣、蟒、靠,多用缎,取其挺括。这种区别,既是为了适应表演,也有一定的生活依据。

戏衣的绣花纹饰,有蟒、凤、乌、兽,鱼虫,花卉,云,八宝、暗八仙等。戏衣大多是根据明代服饰制作的。依当时的制度和习惯,戏衣可分为四类一类为公服,即按国家制度规定,帝王及各级文武官员、书吏、及衙役隶卒等执行公务时所穿的服装。另一类为便服,即帝王官宦平时闲居时的常服或平民百姓的服装。第三类为胡服多用于表现异国人或少数民族。第四类为武装,如将士的戎装,兵士的战衣,以及好斗尚武者便于打斗的紧身衣裤等。

戏衣的存放和保管,今分为大衣箱,二衣箱。大衣箱存放文扮戏衣,二衣箱存放武扮戏衣。

清朝末年南京就有了戏衣作坊。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南京的剧装戏具业已达到定规模,作坊其中在三山街、升州路一带,多数是前开店铺后设作坊,制作经营都有分工,形成了各自的特色。

当时做戏衣以升州路上的“安太东”和“张安太”两家最有名,两家店铺的主人是兄弟俩,分别雇了七八个艺人,其中以栖霞人张良栋的手艺最为精熟。另外还有专门做须排和绒球的作坊,前者其中在城南铜作坊一带,以“刘汇纪”和“张善纪两家为主,后者其中在马巷一带,有朱德和、王宝如等五六家。而前来定做戏衣的,除南京本地的戏剧演员外,大多数是苏北,山东,河南一带的戏班子。抗日战争爆发后直到解放前夕,由于百业萧条。剧装戏具店铺、作坊有的倒闭,有的改行,著名的“张安太”戏衣店转行做了普通服装,只有“安太东”等两三家还有少量的戏衣业务,但也只能是勉强维持生计。

20世纪50年代初期,南京地区的戏衣作坊、店铺组织起来,成立了公私合营的“菊花戏衣社”,当时只有员工21人。1960年前后,南京的剧装戏具业达到了鼎盛期。菊花戏衣社职工人数达到了150多人,另外在锦绣坊白王府开设了龙凤绣花厂,专门为戏衣绣花。

当时在南京的省,市各戏剧团的演员都是菊花戏衣社的常客,四大名旦之一的苟慧生的关门弟子宋长荣和著名京剧票友,甘熙家族的女婿汪俭云等,都曾在菊花戏衣社定做过戏服。戏衣社的艺人们与演员关系融洽,交往频繁,凡有新戏上演,都要赠送戏票给戏衣社艺人,且大多是前排的上好座位。1962年以后,由于戏剧观众逐渐减少,受其影响,南京的戏衣业务也越来越清淡,勉强支撑到1965年,菊花戏衣社终于被撤销,戏衣艺人们大多被分流安排到南京工艺雕刻厂,制花厂、织毯厂、花边厂等工艺美术公司的下属企业。

目前还能有记载南京戏衣制作的老艺人是1917年出生的龚长荣老先生。早年间龚长荣还能接受采访的时候就说过:“东西都没有了,你们还来找我干什么!”当时菊花戏衣社是被当作“封建糟粕”撤销的,龚长荣被迫将戏衣社的成品戏衣全烧掉了,“当时许多老百姓直喊可惜,但没有办法啊那都是好东西呀!”后来,他又被打成开“地下工厂”的“敌特”,最后一批帽样子也被抄没了。

改革开放初期,龚长荣难舍戏衣情结,寻访到了十多位当年的老伙计,并向上级打了报告,希望恢复戏衣的生产。但是有关方面认为,市场需求太少,不同意恢复。后来,十几位老伙计相继过世,而龚长荣也因经济拮据,以1000元的价格将做戏衣的一整套工具和材料都卖给了一个叫王本富的人。这个人也早已过世,龚长荣的那套记录着南京戏衣历史的珍贵工具从此也不知所终。

南京戏衣在艺术上,偏重于北方戏衣艳丽华美繁复的风格。它的色彩调配遵循上下一致,左右对称的原则,这完全符合图案构成上均衡美的法式。

男式戏衣的“蟒”“靠”“箭衣”“打衣”等,大多数是单色调配,大红大绿,鲜艳明亮。一般的处理方法是,大红配金色,绿地配黄色,白衣配全黑,黑底配全白,对比强烈,花纹醒目,显示出了男性角色豪迈刚强的性格。而女式“旦角”和“小生”戏衣,用色就要清淡,以间色调配为主,大多是粉红配密绿,淡湖配密黄。银灰配粉蓝,如《西厢记》里的张生和崔莺莺,《红楼梦》里的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都穿这一类的服装,这和他们的身份,年龄、性格相吻合。“花脸”戏衣,大多以深底配金色,并绣满金,色彩耀目,用来表现人物的勇猛、鲁莽性格,如焦赞,孟良、李逵等人物形象。“花旦”戏衣,一般用五彩色调调配,绚丽多彩,也有少数是单色的。“丑角”戏服的色彩,就有意识地使它杂乱。“老生”和“老旦”的衣装用色要清淡静穆。所有这些戏衣的用色,艺人们都要根据角色不同的特征进行设计。

在戏衣的纹式上,南京戏衣的花纹造型生动而富有装饰性。如“男蟒”上绣的主要是云龙图案,再配上日月、海水等花纹。“女蟒”上大多数是“丹凤朝阳”“凤穿牡丹”等纹样。“靠”上主要绣鳞甲形的几何图案,“靠肚”绣凸出的虎头纹。“花旦”戏装主纹是花卉翎毛。“小生”穿的“花褶子”一般用折枝花卉。在纹样的组织构成上,“小生”戏衣的花纹灵巧细致,以圆线和曲线构成的比较多,而“花脸”戏装的图案,就比较粗犷有力。

戏衣制作的工序,主要有配料。划面(绘画花纹),刺绣,剪裁、缝纫,熨烫、配制(上领,上蟒摆、缝里子)等。戏衣的面料大多为丝绸,同时还要根据不同角色的特点,选配不同质地绸料。“蟒”“靠”“官衣”等,大多用质地厚而牢的绸料,而“褶子”“披褂”“快衣等,就配以绫,罗,绸,布等质地柔而薄的料子。刺绣,多为苏绣。南京戏衣上的刺绣分为粗绣和细绣两种,男式的“蟒”“靠”“箭衣”,尤其是打戏的服饰,多用粗绣,绣粗、线粗、花纹也粗,不易磨损,牢固耐用。“旦角”和“小生”的戏衣,多用细绣,绣细,线细,图案也细。数十年前,南京光华门外的牌楼和高桥门、淮清桥一带的妇女,心灵手巧爱绣花,戏衣服饰上的绣花大多出自她们的巧手。

随着南京老辈戏衣制作艺人的相继离世,南京戏衣的往事都掩埋在时间的背后了。自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后,戏曲又重新走回人们的视线。2005年“苏州剧装戏具制作工艺”也被列入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

虽然南京戏衣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只要戏曲仍在,戏衣之魂就仍在!

猜你喜欢
长荣南京服装
童长荣:铮铮铁骨铸丰碑
南京大闯关
道具服装
南京博物馆18件“镇院之宝”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南京:诚实书店开张
南京、南京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
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