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声唱法”起源于17世纪的意大利,而后很快传遍世界各地,赢得许多专业人士的青睐,并视为一种正统的歌唱方法之一,这说明其本身拥有一种固有的存在价值和独特优势。但从多角度,多层面去剖析“美声唱法”的优劣性,并与其他发声方法和演唱风格相比较,即会凸显出多重历史局限性,因为它曾先后跨越了时代与国界两大历史时空,其时代历史文化变迁、中西方文化特性和文化底蕴差异,不同国界的人生观、审美观、认识观、发展观以及不同的价值取向等也不相同,这些主客观因素一并成为其多种局限性存在的主要根源。所以,在主观上和客观上存在有不可逾越的多种时代局限性。
关键词:美声唱法;局限性;
作者简介:谢立山,男(1968-),湖南邵阳人,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音乐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及声乐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J6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6-0125-02
引言:当今世界,作为人类社会上层建筑艺术形态之一的音乐文化艺术与经济一样也同期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度,并形成一种空前繁荣的发展势态。近三十多年以来,经济与文化这两大龙头似的人类文化文明,以外交家的伟大姿态,勇猛地冲破了国界的天然屏障,频繁地活跃于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的历史舞台。作为声乐艺术形态之一的意大利“美声唱法声乐艺术”,以意大利为中心呈放射状途径向全世界各地迅猛传递(播),但其系统地传入我国,应肇始于“五、四运动”以后,至今已有近百余年历史。在此期间,其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仅局限于各大音乐学院的专业声乐教学之中,而自改革开放以来,其也相继在各所高等院校音乐专业的教学中迅速传播开来,并得以全面的普及与发展。
一、“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产源于17世纪的意大利,是该世纪以来意大利歌唱家们所普遍使用的一种声乐发声方法与演唱风格的统称。后来很快得到了全世界各国声乐家们的广泛应用,并视为一种正统的歌唱方法之一。“美声唱法”一词其意大利文是“Bel canto”。 而在我国最初引进这种声乐发声与演唱方法之时,却把“Bel canto”翻译成了“美声唱法”,并把这一代名词作为了一种固定名词迅速传播开来。其实“ Bel canto ”这个词的真正含义是“完美的歌唱”之意,或“用美丽的声音进行歌唱”。其本源内涵所指的是“一种声乐发声方法与演唱风格”。在西方声乐界的定义和理解却又包含更深层次的意义,它所指示的是由罗西尼、普契尼等作曲家所处时代的各种声乐作品和歌唱艺术,并包括其歌唱风格、技巧、内容、形式以及歌唱方法。因此,其准确的定义是“美丽的声音之歌唱发声方法与演唱风格”,即指“用美丽的声音进行歌唱的一种发声方法与演唱风格”!并涵盖有“歌唱的技巧”之意,还表现出一种主观性的歌唱愿望在其中。其实,“美声唱法”与“完美的歌唱”之间,含义不尽一致,“完美的歌唱”不仅包括声音,还包涵歌唱的内容及歌唱者的风度、仪表、气质与精神风貌等。因此,到此可以得出最终结论:“美声唱法”不仅是一种歌唱技巧和一种声乐演唱风格,而且还是一定的美学原则和艺术思想的体现;意大利美声学派是具有文艺思想、艺术理想的歌唱学派;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在音乐艺术上的集中表现。于今,所说的“美声唱法”是以传统欧洲声乐技术、尤其是以意大利声乐技术为主体的演唱风格。“美声唱法歌唱艺术”尽管被普遍公认为是一种最正统的歌唱发声方法之一,并得以广泛运用,但因受各国语言习惯的影响,使很多学习者步入了观念性的误区。尤其在我国,多少年来这种翻译上的不准确性,或者说是一种偏差,一直延续至今,而未能得到充分论证式的更正,导致我国“美声唱法”教学上的模糊概念,并予其本质内涵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和一层朦胧的阴影。如果让我们从多角度,多层面来纵观“美声唱法”的优劣性,并以之与其他发声方法和演唱风格的科学性相比较,它也同样存在着有其不足的一面,并凸显出不可否定的历史局限性。
二、“美声唱法”的历史局限性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无论是历史伟人还是任何一种客观事物以及那些一切象征着人类进步的文化文明,并且包括那些社会意识形态,同样,音乐文化艺术也不例外。他们都具有一种不可抹去的历史印迹,因为它们都是所处时代的历史象征,都具有其固有的两面性或多面性,因此,它们也就必将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如果让我们秉承以唯物辩证法“一分为二”看问题的观点和方法。并以“一切事物都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原则以及以全面的观点来从新认识“美声唱法”的历史局限性,那么我们可以做出如下客观分析判断:
(一)“美声唱法”训练与成长周期性相对较长
1、“美声唱法”因其传统的训练方式、方法、训练手段、练声曲的设置与选择,以及用以训练所要演唱的声乐作品等因素使学习者一时难以接受和领会、把握与运用,所以,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做较长时期的不懈努力,才能掌握其基本的技能、技巧,训练时间周期一般需要至少5——8年的专业训练方可奏效,期间的艰辛劳动,和学习者对青春的极端付出,让众多业余爱好者望而却步,就连专业学习者成功率也是寥寥无几,故说,它只适合在专业性人群中实施和发展。期间必然突显出一种不可抗拒的专业性和目的性,而且其固有的专业性、目的性、精神毅力和持久恒心已经成为抹杀其成功的罪魁祸首,也是对人生极限的一种挑战。那么,美声唱法的专业选择,也就注定了要把自己的毕生交给美声唱法这一伟大的事业,为美声唱法这一真正的声乐艺术事业而贡献毕生,并深深地打上了一层职业的烙印,导致其存在有历史的局限性。2、在传统的训练过程中,对初学者一开始就施以“U”母音和“O”母音做启蒙训练,显然缺乏足够的科学性,只会引发多种危害,有害无益,尤其是极易引发嘴唇、牙关、脸部肌肉、脖子、胸部肌肉等部位肌肉紧张,呼吸支点僵硬而缺乏应有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声音和气息运动产生严重的呆滞和僵硬之感,失去其天然的流畅性和律动感,导致声音失去音乐本身固有的生机与感人魅力,阻碍演唱者激情的发挥与情感的表达,而发声器官肌肉的僵持,导致演唱者颇感吃力与不适,影响声音的表现与音域的扩展。3、传统美声唱法过分强调绝对低喉位的训练原则与方式。其传统的训练手段是采用过度的“U”母音训练试图以达到彻底放下喉器绝对低位置的目的,这样极易导致初学者产生缩卷舌头、压迫舌根、挤压喉咙、掩盖与迫害声带,并遏制声带的自由发声运动,如此高强度的训练,必将导致沉闷、晦暗、低哑、笨拙、无法传出的可怕喉音,并严重损害声带的正常健康,各种毛病接踵而至,甚至产生失声等一系列嗓音疾患的恶果。因“美声唱法”给人之外部错觉影响,国界区域的各种差异性,以及对其片面、肤浅,甚至错误的理解与歪曲,其中发声毛病中的“压喉”几乎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似乎成了一道在发声技术上难以逾越的鸿沟和技术难题,其中男声尤为严重、普遍。
(二)“美声唱法”在咬字、吐字、行腔、归韵方面的方式、动作、效果等表现特点上,相对缺乏一定程度上的清晰度和亲切度,其清晰感、亲切度不强,显示出相对程度的笨拙和迟钝,给人以直板、生硬之感,尤其是“美声唱法”所表现出来的嘴唇动作与形态过分紧张用力,形象恶劣,让人难以接受,严重影响声气流动性,因此,其灵活性和灵巧性较差。其言下之意是指:其一,表现在“咬字”方面,意即在咬发汉语字的“声母”(意大利等国语音是指其“子音”) 部分时,过分强调着力点靠后,全部使用后口盖,即后牙关部位咬字发音,这样难免会走向一种极端,产生一种度的失控。其结果,仿如一种纯机械式的局部关节运动,必然导致笨拙,生硬,不灵巧之感,产生一种过分机械而呆板的效果,声母(子音)发音缺乏清晰度,失去亲切感;其二,表现在“吐字、行腔、归韵”方面的状况。其中的“吐字”之含义是指在汉语拼音方案中的“韵母”(意大利语音中的“母音”)的吐发部分,即汉字“字腹”的口型腔体状态在音乐中的延长发声部分。其“行腔”是指“字腹”、“字尾”使之形成一个统一整体时,在音乐延长过程中口型腔体状态发声时的保持部分;其“归韵”是指“韵母”最后的落音收束部分,其中还包括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指标,即指该字在发音(声)过程中,其抑扬顿挫的“声调”在最后收尾时的律动感。那么,“美声唱法”表现在“吐字、行腔、归韵”时,却总是过分强调使用千篇一律的“O”母音固定口型,而永远不做丝毫的改变,其下巴用力下壓,形成刺耳的下颚音,嘴唇高高上翘而撅起(从科学发声的角度分析,“撅嘴”是声乐发声与演唱中的一大禁忌),外表形象极其恶劣,嘴唇的过分用力而僵硬撅起,将产生极端的紧张与不适之感,其结果将会产生僵硬缩卷舌头,挤压舌骨,继而挤压整个喉咙,产生喉音的连锁反应,甚至使胸部也感到异常发闷。声音和气息僵持笨重不流畅,给人有一种强烈的沉重感和负荷感。不仅感受到演唱者本身有着吃力的艰难,就连听众也是忧心忡忡,全身都觉不适,甚至坐立不安,因此,也就没有快乐之感而言,这是十分糟糕的情形。上述各种情形,似乎已成“美声唱法”训练下的普遍现象,也是学习者之所以形成多种发声毛病的主要根源之所在,尤其是嘴唇僵硬已成一种发声与演唱毛病存在的特殊象征,这是“美声唱法”局限性的一种集中体现和充分说明。
(三)“美声唱法”所表现出的站姿、演唱与表演形态在一定程度上显得呆板、僵硬、拘谨,仿若是拿着一件雕塑造型艺术观赏品在舞台上进行展览那样,因而显得故意做作,装腔作势,自然势必失去其应有的自然性、松弛性和灵活性。“美声唱法”似乎已经形成一种传统的职业习惯,在发声与演唱过程中,为了强制保持其身体重心和气息的绝对稳固性,而过分要求站立姿势的固定性,使整个身子的各个部位和气息,甚至就连整个手臂也是携力下垂的,似乎一动也不动,即使在展示一个上提的情感表演动作时,也是令人沉重、紧张而费力的,这难免增加观众多余的心理负担和精神负荷,成为了一种不是快乐的精神享受,在这种情形下,演唱者一旦登上表演的舞台,其站姿、演唱与表演也只会显得异常呆板僵硬,呆若木鸡、严重影响外表形象的美观性、大方性和灵活性,影响情感的表达和奔放激情的抒发,遏制表演的自由展示,钳制和约束演唱者个性的张扬,扼杀其艺术表现力和潜能的充分發挥,这是一种违背自然规律的作为。
(四)“美声唱法”表现在学习者启蒙年龄的起始阶段上要求相对较晚。“美声唱法”为了确保其身心和发声器官的生理卫生健康,只能在18岁以上成年之后,或其嗓音绝对定型稳固之后,才能实施所谓专业正统的“美声唱法”训练,否则将会阻碍其发声器官的正常发育与健康成长,更将危害其发声器官与身体的生理卫生健康,甚至将会损害其嗓音的健康功能,或者破坏其身体各个发声器官机能的功能健全,但科学自然的发声方法是不需要存在有这种顾虑的,所以“美声学派”的歌唱家们一般都属于大器晚成型者。其原因表现在:其一、在其训练的强度上:它属于一种重机能、超负荷纯技能、技巧的技术训练运动。非成年人、体能强势者、专业人士所能胜任与受。更何况对于如此娇嫩的嗓音声带又岂能承受如此强度的劳动负荷?因此,这种重机能、超负荷纯技能、技巧的技术训练必须遵循其嗓音声带的自然运动规律方可适应;
其二、体现在嗓音性质的使用方式方法上:传统“美声唱法”使用的是一种“混声发声”方式、方法作为嗓音培育的一种声音训练技巧(笔者也一致认同,“混声发声”是培育良好嗓音、训练声音技巧的一种科学训练方法,但在此作为一个问题列出,并非意指它没有具备科学性而成为“美声唱法”局限性的标志,而是意指其训练时间的漫长性所铸就的局限性而言,并非自相矛盾。特做如此说明),笔者将“混声发声训练法”概括为:“将人声乐器的真声和假声,遵循其音域中的高低变化,按照极其协调的比例关系,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产生一种极其协和、色彩丰富的混合音响,使人声嗓音极富表现力”。这对音量的大小变化、音色的丰富与美化、音质的纯真过滤与净化、音域的扩充与拓展、三大音区的衔接与融合、气息的调控与支配、声音的收放与控制,嗓音声带重机能负荷的减轻与放松等,将起着一种至关重要的改善和调控作用,尤其对解决上高音难这一伟大历史性课题将成为一种极好的技术和窍门。为此,以真正达到对声音的整体调配收放自如,对气息的控制柔韧有余的最终目的。但是,声乐训练的历史事实早已告诉我们:美声唱法“混声发声训练法”必将经历一个极其漫长的专业训练时间过程,才能真正掌握与运用这一伟大的机能技巧和科学方法。这无疑是对一个学习者毅力与恒心的实际考验,也是对人生音乐极限的一种有力挑战。所以,它不得不与大众群体相脱离;其三、体现在其训练的危险性:是指其在训练高音和低音的过程中,很难把握其适度性,高音害怕喊叫,低音忌讳压迫,训练时间稍长,程度稍大、歌剧咏叹调演唱难度过大等都会有损坏嗓音的危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