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己推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2011-12-28 03:26常玉玲
青年文学家 2011年16期
关键词:石钟山苏轼读书

常玉玲

摘 要:教师用自己的读书经验指导学生学习会更贴近学生,更有效。

关键词:学习能力教师示范学生自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6-0058-01

许多语文教师,一直以来为学生被动学习语文而苦恼。学生常常习惯于听老师讲解课文而很少自觉主动地研读探究,被动的不加辨别地接受文本和老师的解析,以至于语文知识不扎实,语文能力欠缺,语文素养很难提高。经过探索实践,笔者在具体辅助学生学习《石钟山记》中的总结了一些做法,也许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一点帮助吧。

首先,教师总结自己阅读文本的方法,以己推人,用更贴近学生的形式引导学生。教师应该先放下教师的身份,放下教学参考,把自己当做一个读者认真反复地阅读教材,对文本内容了然于心,并能把握文本重点知识,找到文本中难以理解之处,把它们设置为相应的教学的重点难点。这样,教师就能大体感知学生阅读的障碍在哪里,明白应该如何设置教学形式才能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解读文本。

在教学《石钟山记》时,笔者阅读多遍,发现文章内容很容易概括:质疑郦道元和李渤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判断,文章结构由议论、记游、议论三部分组成。文章主旨句也很快就能看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其中蕴含道理不难,但不是所有学生都能準确全面领悟到,而这又是必须掌握的,因而设置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借鉴苏轼不轻信前人学说、有疑必究的精神和强调实践、反对主观臆断的态度。再细读,笔者发现苏轼对郦道元和李渤的态度不一样:对郦说用“人常疑之”,对李说用“余尤疑之”;“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于是在此处提出疑问,促使学生阅读文本认真探究。这视为难点,让学生感受苏轼与士大夫不同的精神品质。这样由浅入深地引导,既符合认识规律,又能让学生的思维培养水到渠成。

其次,学前安排学生预习文本:1、读通读顺,解决文字障碍;2、收集有关作家生平事迹、主要作品及背景知识等材料;3、写出读书心得等。让学生在课堂交流,尤其是读书心得不可忽略。这本是教师自己在阅读理解过程中要经历的一些步骤。在引导学生认知文本时,教师此时只作简单补充,指导学生如何抓住重点,不要包揽学生动动手就能完成的学习任务。时间久了,学生自然而然地就养成了积极主动地收集各种信息的习惯。

比如,对于《石钟山记》的作者苏轼,要了解他的几次遭贬的曲折人生经历,他在当时文坛上的地位,他的作品,他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写作这篇文章的背景以及前人后人对他的评价等。还要了解有关石钟山得名的传说。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广泛涉略,扩大眼界,把对文本的学习迁移到课外,增加了文本学习的厚度。而读书心得的展示,能让教师了解到学生的理解层次,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当然,在做这项工作时,不能要求学生面面俱到,只要能抓住一个方面仔细探究即可,让他们在交流当中丰富自己。只有放手,才能让学生灵动起来。

再次,引导学生解放思想,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选入中学课本的文本大多是名家名作,他们的作品,他们的言论往往受人尊敬,不容置疑。而不少教师多是充当了权威的教学参考的传声筒,因此学生学习时习惯于以接受为主,很少有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而这恰恰阻碍了学生思维的进步发展。教师在讲解一篇文章之前就应该放开自己的职业身份,以一个普通的读者的身份和探究的眼光来审读文本,吸收他人文章中的闪光之处,同时加入自己的理解,敢于大胆质疑,把自己的收获用于教学当中,这样才会使教学一定会更接近于学生的思维,更容易和学生在认识上产生共鸣。

比如,苏轼是一代文豪,他的诗文书画造诣很高,历来被人称颂。他的《石钟山记》被选入中学课本多年,几乎没有听到学生对此文提出任何异议。然而细究起来,可以发现苏轼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确定也实属主观臆断。试想,苏轼偶然路过石钟山,在一夜晚“以一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就探明石钟山得名的由来,而长期居住在彭蠡之口的寺僧能不知其中真相让一小僧扣石以求证吗?还有那长年漂泊于江水之上的船夫怎会被惊涛巨响惊得“大恐”?这与文末的“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是否有矛盾呢?凡此种种,可以看出,他的判断也是臆断。他的“叹”与“笑”就显得浮浅了。但苏轼的亲身实践、勇于探究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的不轻信前人学说的勇气不正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吗?

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会意识到任何人对事物的认识都会有不足之处,勇于质疑,善于质疑,才能真正地了解事物的本质,提高思维品质,达到阅读的最高层次,完成学习目标。

总之,在某种程度上教师也是学生,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普通人,总结好我们的学习经验就是给予学生的最好的帮助,我们的教学工作就是用自己的学习感受帮助学生成为学习认知的主人,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他们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感受到这才是作为一个教师比较贴近学生、易于学生接受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猜你喜欢
石钟山苏轼读书
从善如流
访石钟山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我们一起读书吧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读书为了什么
记游寓志脉络清——《石钟山记》《游褒禅山记》《游黄山记》比较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