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伯家的苔丝》的存在主义解读

2011-12-28 03:26郁英英
青年文学家 2011年16期
关键词:德伯家的苔丝苔丝存在主义

摘 要:《德伯家的苔丝》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著名小说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之一。生活在时代转型,思想观念变迁的时期,哈代的创作风格和写作内容深受当时多种思潮的影响,他的小说表现出存在主义的一些主题,比如异化,荒谬,自我选择。因此可以从存在主义角度出发,探讨小说主要人物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和重塑自我的方法。

关键词:苔丝 存在主义 自由选择存在本质

作者简介:郁英英(1987-),女,内蒙古,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外语系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6-0017-02

《苔丝》是英国著名小说家、诗人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之一,历来又被称为“一个女人与两个男人的故事”。在这部最能体现哈代创作精神的作品中,我们目睹了人类的生存危机,也看到作者在积极探索着新时期下人的生活条件和存在价值做出的努力。小说的主人公苔丝气质优雅,对生活热情。由于生活所迫,她投奔远房亲戚亚雷克·德伯维尔,却被狡猾的亚雷克诱奸而怀孕。后来,苔丝遇到了思想自由的克莱尔并与之结婚。新婚之夜,苔丝向克莱尔倾诉了自己的悲惨经历,却遭到克莱尔无情地抛弃。生活的窘境迫使苔丝再次寻求亚雷克的救助。苔丝与亚雷克一起生活的日子还算平静,但此好景却被克莱尔的归来彻底打破,一边是不停忏悔的克莱尔,一边是曾诱奸自己的魔头亚雷克,苔丝觉得一切的不幸都是亚雷克造成的,于是她杀死亚雷克,最终也把自己也送上了断头台。从哈代编织的这场人生与人性的悲剧中,我们能够看到早期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光芒。

一、“存在先于本质”在苔丝身上的解读

存在主义者萨特提出了三个存在主义哲学基本原则,第一个是“存在先于质”。他认为人的"存在"在先,“本质”在后。存在是人“选择成为自己的可能性”,通俗来讲,也就是我们必须先选择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最后才会变成这样的人。如果没有先做选择,就永远不会有后来的那个结果。

苔丝有着怎样的“存在”,这种存在又如何决定她的“本质”?通过透视她的家庭背景,这点不难知晓。苔丝的父亲是一个散漫,虚荣的小商贩,当他从牧师那儿得知自己有着贵族血统后,便沾沾自喜大加吹嘘。母亲虽然朴实, 但却头脑简单,一心企盼苔丝能嫁入豪门,却忽略了女儿的个人感受。苔丝有弟妹七个,但年龄都还尚小,也不能帮上家里什么忙。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作为长女的苔丝自然要承担起生活的重担, 正是这样的环境才铸造了苔丝的坚强,勇敢和为他人着想的性格。当老马“王子”不幸死亡后,苔丝一家的经济命脉也被斩断了。为了一家人的生存, 苔丝来到了所谓的亲戚亚雷克德伯维尔家打工。如果苔丝未作这样的选择,那么也不会有令人惋惜的结果存在。但苔丝的性格决定她不可能抛家人而不顾,这就是她的一种本质所在。这样的本质也决定了她后来的命运。

二、“他人即地狱”在人物关系中的解读

萨特的第二个原则是“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他认为在这个“观性林立”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必然是冲突、抗争与残酷,充满了丑恶和罪行,一切都是荒谬的。而人只是这个荒谬、冷酷处境中的一个痛苦的人,世界给人的只能是无尽的苦闷、失望、悲观消极。正因如此苔丝的一生也未能逃出悲剧色彩的笼罩。苔丝受过的种种磨难与煎熬,一幕幕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它发人深省,催人泪下:这究竟是怎样荒谬的世界?俨然是一个人间炼狱。亚雷克首先成为苔丝的“地狱”。被欲望烧身的他使美妙动人的苔丝失去了少女之身。这个“地狱”还阴魂不散,时刻提醒着苔丝的痛苦。自己的亲身父亲都觉得她让家里丢脸,由于违反宗教习俗,孩子夭折也未能接受洗礼。甚至当她与克莱尔处于热恋中时,过去的耻辱仍让她感到自卑和不安。正是亚雷克的存在威胁到了苔丝的存在,故说他是苔丝的地狱。但反过来思考,苔丝也是亚雷克的地狱。首先浑身散发着女人味儿的苔丝让亚雷克“欲罢不能”,想要得到苔丝的念头苦苦折磨着他,纠缠著他。当亚雷克跃出人性的底线后,理所当然地遭到苔丝的鄙视,不屑,憎恨和唾弃。亚雷克深爱着苔丝,但却得不到回应,他的痛苦又有谁了解?包括后来苔丝被克莱尔抛弃后,亚雷克想尽一切办法靠近苔丝,帮助苔丝,却殊不知他在自己身边安了一颗定时炸弹,时辰一到便炸得他粉身碎骨。同时,苔丝深爱的克莱尔也是她的地狱。外表积极阳光,争取自由,并深爱苔丝的克莱尔,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伪君子。他表面上口口声声说:“我对你是忠心的,苔丝,最亲爱的,我是完全真心的!”但苔丝倾吐心声后,他却变得判若两人。

——“安琪儿,我以为你是爱我的———爱的是我这个人!那么,既然你爱的是我,你怎么会有这种态度,怎么会说出这样的话来呢?你把我吓坏了!我既然爱上了你,我就要永远爱你。无论发生了什么变化,无论怎样被侮辱,因为你就是你这个人,我不要求别的。那么你又怎么可能不爱我了呢,我的丈夫?”

——“我再说一遍,我爱的那个女人不是你。”

——“那么是谁呢?”

——“是具有你的形象的另一个女人。”

他的无情冷酷把苔丝推入一个阴郁,压抑,绝望的地狱。在《存在与虚无》中, 萨特认为每个人都有他的思想和意志, 都有他的主观性, 因此, “我努力把我从他人的支配中解放出来, 反过来力图控制他人, 而他人也同时力图控制我”,故“他人就是地狱”。而这一个女人和两个男人之间就是互为地狱的关系。

三、“自由选择”在主要人物身上的体现

自由选择是存在主义的精义。即人在选择自己的行动时是绝对自由的。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自由,面对各种环境,采取何种行动,如何采取行动,都可以做出“自由选择”。小说中,哈代推动故事发展时,都是安排苔丝在进行自我“选择”。这些选择彰显了她的生命价值和人生本质。

当然苔丝身边的亚雷克也在进行自我选择。尽管在苔丝眼中他是恶魔,但他也深爱着苔丝。为了自己爱的人,亚雷克想尽办法靠近苔丝。通过努力,亚雷克以自我选择实现了他的自由, 但这以苔丝自由的受限为前提。正可谓个人自由虽是绝对的, 但又受到他人自由的限制。当苔丝的自由选择受到亚雷克自由选择的限制时,她把一切苦难都归为亚雷克对她的诱奸, 于是她最终选择杀死亚雷克,恢复自己的自由。但人在享受自由选择时,也得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最后她走上了绞刑架, 以自己的死亡来承担自己的责任。克莱尔也在不断进行自由选择。他选择放弃做一名牧师的生活,一个人跑到农场里学习农牧业知识,立志成为一名农场主。他这样的选择给他与苔丝的邂逅埋下伏笔。英俊的克莱尔颇得女性的芳心,不论是农场里的女工还是在家里等待他的墨西,任由他挑选,但他一眼就选定了苔丝,想娶苔丝做他的妻子,做未来农场的女主人。但苔丝的过去令克莱尔失望,他又选择逃避现实,离开苔丝赴巴西。他的选择害苦了苔丝,使她不得不在艰难时刻向伤害过她的亚雷克低头臣服。但数年后克莱尔又回国寻找“妻子”,正是他的这一选择,为苔丝走向断头台推波助澜。

苔丝之所以杀死亚雷克是因为在她心底一直放不下克莱尔,纵使那个男人曾经抛弃她,她仍没有丝毫怨恨,而是把一切错误归结于自己,归结于她恨之入骨的亚雷克。如此看来,亚雷克充当了一只替罪的羔羊,克莱尔就是间接刽子手。亚雷克“含冤而死”,克莱尔又一手葬送了自己心爱的女人,苔丝的灵魂不知是到了天堂还是地狱。这一切的一切,又岂一个悲字了得?德国存在主义大师雅斯贝尔斯在其哲学理论中描述过一种“边缘状态”: 一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中可以尽自己的一切努力改变自己的处境, 但永远改变不了痛苦、奋斗和死亡这样一些不可避免的困境。这与《苔丝》所表现的思想不谋而合。

苔丝的存在决定了她的本质,因为本质是自由的,故苔丝的每一次选择是为了实现她的本质自由。一个人如果从来不做抉择,就根本没有本质可言,因为他所有的一切都是由别人安排的,他只是一味地接受,一旦接受成了习惯,本质就只是虚浮的,因为这等于这个人从来没有真正存在过。苔丝以死向荒谬的世界挑战,以死换的生命的最终自由,她敢于做出自我选择,并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最终得到了精神的解脱。

参考文献:

【1】朱颂《苔丝形象的存在主义解读》[A]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8.7.

【2】让·保罗·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周煦良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3】让·保罗·萨特《存在与虚无》[M](陈宣良等译)北京三联书店, 1987

【4】哈代《德伯家的苔丝》[M](张谷若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

【5】孙法理《苔丝》[M] 南京译林出版社 1994.

【6】刘鹏艳 《解读苔丝的存在主义潜文本》[A]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5.9.

【7】傅佩荣《哲学与人生》[M] 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德伯家的苔丝苔丝存在主义
蜂鸟——致苔丝
《德伯家的苔丝》中情与景的巧妙融合
《归来》中的存在主义叙事
从《德伯家的苔丝》看哈代的宿命论思想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成因分析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成因
存在主义思想下《蝇王》与《鼠疫》的比较
荒诞世界的生存之道——《他们》的存在主义解读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在冰山里》的存在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