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周意
■ 浙江省宁波市第一幼儿园 乌建波
学前儿童恐惧源的访谈研究
■ 杭州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周意
■ 浙江省宁波市第一幼儿园 乌建波
“动物园里的狼,眼睛会发光,它眼睛一闪人就被吃掉了。”
“老师,我最恐惧水,水会把我吸进去的。”
“我很怕我家的窗帘,晚上一闪一闪地好像妖怪会把我吃掉。”
“我妈妈属老虎的,我最怕她了,她比老虎还凶。”
“我电影里看到的恐龙,很大很大,连路都挤不下,嘴巴很大,很恐怖的,一口就被吃掉了。”
……
蒙台梭利曾在《童年的秘密》里说过“恐惧被理解为一种深深地扎根于儿童内心的情感的紊乱……有些儿童是如此的畏缩,似乎他们已经被一种恐惧的预感所包围。然而,还有其他一些儿童,他们勇敢、富有活力、常常有勇气面对危险,但是他们有时也会被神秘的、不合逻辑的和无法战胜的惊恐所支配。”
Tersuld,A&Holmes,F.B也通过研究发现,恐惧是随着儿童的增长而发生变化的。如有些过去不感到恐惧的人物或事件会渐渐变成儿童恐惧的对象;而过去曾经恐惧的事物反而变得不那么恐惧了。
中国学者的研究发现:儿童的恐惧不同于成人,除了通常意义上的恐惧之外,儿童的恐惧对象还包含着许多在成人眼里毫无恐惧含义的东西。
笔者在幼儿园与幼儿交谈时,也发现很多在成人眼里并不起眼的事物,幼儿却十分恐惧它们。中国的一些研究表明,大约40%的儿童至少有一种恐惧,43%的儿童有7种以上的恐惧;引用文献国外也已有研究表明,大约有2%~12%的儿童的恐惧会发展成为恐怖症,文献来源所以对于学前儿童恐惧源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幼儿的对话使笔者对学前儿童的恐惧源产生了兴趣,进行了相关研究,得到一些启示与大家分享。
笔者和84名中、大班学前儿童进行了交流,这些幼儿共说出了215项令他们恐惧的事物。将这些事物整理归类后,大体上分为以下几类:
(一)动植物。其中包括“凶猛、会伤人的动物”,如老虎、狮子;还包括“普遍被讨厌的动物”,如蟑螂、老鼠;以及“植物”,如食人花。
(二)人。幼儿恐惧的人分为两类,一类是“认识的人”,如家长、小朋友;一类是“不认识的人”,如小偷。
(三)自然现象。幼儿对一些自然现象也表现出极大的恐惧,如闪电、地震。
(四)社会生活。如因为溺水而恐惧水、由于好奇而受伤。
(五)妖魔鬼怪。这类事物虽然是虚构的,但幼儿对它们的恐惧程度也很严重,如奥特曼里的怪兽、故事里的妖怪。
以上五大类事物,基本说明了学前儿童所恐惧的事物。应该说学前儿童的恐惧源既具有多样性,又具有普遍性。其中提及人数最多的是“凶猛、会伤人的动物”,达到了74人,占88.1%;而提及恐惧“妖魔鬼怪”的幼儿也有56人,占66.7%。
学前儿童之所以对事物产生恐惧,这其中的原因也是多样的,基本上可以归为三类:
大型动物,如老虎、狮子等,对于学前儿童来说,体积很大,往往具有压迫感和威慑力,再加上这些动物普遍都很凶猛,会伤人,这就使幼儿产生了恐惧;而小型的动物,如蜘蛛、蛇等,虽然它们的体积对幼儿构不成威胁,但它们本身具有的毒害人的特性还是让幼儿感到恐惧,而且幼儿对这些动物的恐惧反应也很强烈。
某些自然事物对于幼儿来说还有很多的不理解,属于未知的事物。生活在社会中的幼儿,对一些生活经验也有着恐惧,如溺水、触电等,这是由于幼儿一方面渴望获得更多的信息,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但另一方面,由于自己的经验少,缺少处理问题的方法,导致他们陷入困境。另一类就是鬼、幽灵、怪兽、僵尸、外星人等,这些抽象的事物虽然是不存在的,但由于艺术的创编变得有形象了,而幼儿还小,难以分辨真实的和虚构的,最受幼儿欢迎的动画片,也因类型良莠不齐,使幼儿接触了很多凶恶的妖怪形象。电视逼真的感官刺激,再加上幼儿的再造想象,以致于即使不看电视了也会想起这些角色而令自己越想越恐惧。
对于家人的恐惧现在看来也是比较严重的问题,基本上恐惧都是来源于“亲身经历”。引起家人对自己的打骂基本上都是因为没有好好做作业,没有听家长的话,因为“怕受到惩罚”,所以对家人产生了恐惧情绪。学前儿童充满活力、活泼好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接触社会触摸世界靠的是感官、行动和思想。但成人往往希望他们通过已有的、对知识总结性的书本的学习来获得对世界的认识。作为幼儿的家人却被幼儿恐惧着,家长的确应该考虑下幼儿的真实想法和意愿。与其现在牺牲幼儿长时间的快乐来换取学业上的成绩,还是等到幼儿自然成熟到了学习的年龄能够用较少的时间获得同样的成绩更好。
这三类原因中,对于学前儿童来说,产生恐惧的最大原因是事物对其他的伤害甚至威胁其生命,占70.2%。当然学前儿童对事物的恐惧原因也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相互交叉的,有些事物可能类型相同,但令学前儿童产生恐惧的原因却是不一样的;而另一些事物虽然类型不同但令学前儿童产生恐惧的原因可能是一样的。因此我们不能绝对地说产生恐惧的原因就是这种或那种,而是要综合地了解、观察和判断,这样才能正确判断从而帮助幼儿摆脱恐惧。
恐惧,是人类及生物心理活动的一种状态,被称为是情绪中的一种。通常是个体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景时产生的情绪体验。成人有恐惧,儿童也有恐惧。学前儿童对某些事物具有一定程度范围内的恐惧是一种正常的精神成长现象。它被认为对儿童是很自然的,它被理解为一种深深地扎根于儿童内心的情感的紊乱,换句话说,恐惧就像羞怯一样,被当作儿童性格的一部分。所以作为家长、教师首先应该正确认识到这点,不能嘲笑他们是“胆小鬼”,更不能打骂他们以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应该及时给予关心,从恐惧的事物、产生的原因、恐惧的来源等方面进行分析,帮助他们克服过度恐惧。
在教育幼儿的时候,不能因为幼儿恐惧某些事物反而用这些事物去恐吓威胁他们,如幼儿害怕打雷闪电,不能恐吓他“再不听话,雷公公发怒把你带走”;不能用荒唐的谎言来敷衍幼儿,应该用生动的语言告诉他们简单的科学知识;尽量不要在其面前表露出恐惧某些事物,这会对幼儿产生不良的影响,如母亲晚上不敢一个人单独出门则会使孩子也觉得晚上出门是可怕的;家长爱护幼儿但不能加重他们的恐惧,如告诉他们“坏蛋会把你们带走卖掉,没饭吃没衣服穿见不到爸爸妈妈”,这反而会使幼儿时刻恐惧着他是否会碰到坏人,从而形成精神负担;不能过度地给学前儿童安排超前的学习任务,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从而恐惧学习、恐惧家长。
面对幼儿的恐惧,可以利用:(1)系统脱敏法。循序渐进分步骤地帮助他们克服,教师或家长把儿童的恐惧分为几个等级,当恐惧源出现在儿童面前时,帮助儿童放松,反复练习几次,当儿童看到恐惧源不再紧张害怕时,再进行下一等级恐惧的消除;(2)榜样作用。家长应该以身作则起到示范作用,用简单的科学道理解释不合理的恐惧,或是同伴的成功示范,如同伴很愉快地和儿童恐惧的小狗一起游戏,都能帮助儿童减轻恐惧情绪、克服恐惧;(3)培养他们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应该积极鼓励儿童,从情感上支持儿童克服恐惧,让儿童在参与游戏或矫正时渐渐地自己找到克服的方法,一小步一小步地进步;(4)减少幼儿接触不正常恐惧源的机会。面对大量书籍中的恐怖故事、动画片中的妖魔鬼怪等,家长应该尽量避免让孩子接触让他们恐惧的事物,讲故事时也要挑选一些美好的故事,不能为了敷衍而讲鬼怪。也可以多带儿童出去游戏、感受大自然,从而多接触些有益身心的事物,扩大知识面,从而减轻恐惧心情。尽管有些恐惧源会随着幼儿的年龄的增大经验的丰富而变得不恐惧,但如果对他们的引导不够,甚至加深他们的恐惧,那这些恐惧就会一直伴随着幼儿的成长,对他一生都有消极的影响,所以家长应该尽早地找出幼儿恐惧的事物以及形成的原因,对症下药让他们摆脱恐惧,使幼儿们能更快乐地成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