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_ 本刊特约记者 陈敏
畅销书背后的诗人
文 _ 本刊特约记者 陈敏
沈浩波有商人的精明,他策划出版的《北京娃娃》《明朝那些事儿》《盗墓笔记》《诛仙》等一系列畅销书奠定了他成功书商的地位;他也有诗人的情怀,凭着一首《蝴蝶》获得《人民文学》“2010年度诗歌奖”。出版和写诗,组成沈浩波生命的坐标,可以鸟瞰世界单纯,人心复杂。
北京寒冬,晚7点。
沈浩波走在偌大的公司里,低着头带路。员工都下班了,干净安静的公司里,散发着一股神秘的书香。
他边抽烟,边看手机,附带着与我对话。曾戒烟长达两个月,日日心神不宁,终于复抽。手机是老款按键型,因为“对电子产品很脑残,买的iPone、iPad都成了玩具”。他不怎么描述往事细节,说要留着写自传体的长篇小说。但谈到诗歌,他精神抖擞,运用词语的凌厉犹如野兽伺机而动。他说自己只做两件事:出版和写诗。
出版让他殚精竭虑,也带来名利和成就感。短短8年,沈浩波的公司出版了《北京娃娃》《明朝那些事儿》等一系列畅销书,办公场所从60平方米扩展到2700平方米,还拿到1.5亿元的风投基金。
此刻,沈浩波穿着质地上乘的开衫毛衣和牛仔裤,文雅温和。他有一张诗一般的脸。如果哪周忙到不能写诗,他会对那一周非常失望。他想用诗“通往生命中最幽暗的部分,把黑暗处照亮”。
“工作这么忙,还能保持诗情?”
“不矛盾。诗情是内心的东西,而工作帮助你对人生、对人性、对社会有更清醒的认识。”
出版和写诗,是沈浩波的两架马车,可以鸟瞰单纯世界、复杂人心。一路轰轰前行,他不知道何谓幸福,也不追求,只想快马加鞭,活出自己。
你相信吗?我曾经在泥泞中被人践踏
你最好别相信,这已不重要
你认识的我,穿着耀眼的干净的白T恤
—《蝴蝶》
那时,在北京师范大学读书的沈浩波还很清瘦,已经写出了《谁在拿90年代开涮》这篇引起诗坛很大反响的诗歌评论。
1999年大学毕业后,他成了报社记者。才两年他就烦了。为了不被管着,他借钱创业,成立了一家文化公司,窝在一栋小小的居民楼里,借钱本就难堪,何况借来的十几万还都亏损了。昼夜辛苦制作出版的书,送到书店却收不回书款,书商们都说卖不出去。直到自己深入此行,他才明白这不过是吓唬新人的把戏。
当初懵懂,亏了也就认了。好歹他又借到5万块钱,还收到了一个朋友的书稿,作者是当时还默默无闻的女孩春树。他看完觉得不错,马上出版,造就了后来名噪一时的《北京娃娃》。
沈浩波抓的卖点是“残酷青春”:辍学、早熟、叛逆、爱—每个词都直击人心。他不断写出新角度的书评,不断打电话联系媒体发表,“逼到那个份上,什么都得干”。“春树现象”终于成为热词。一个月时间,书加印卖到3万册。
2003年,沈浩波卖出了这本书的海外版权,《北京娃娃》被卖到美、日等30多个国家。以春树登上美国《时代周刊》杂志封面为标志,沈浩波步入了成功书商的行列。
《草样年华》是沈浩波策划出版的第一本网络小说。2001年,大学生孙睿以“草样年华”为题目在高校论坛发帖连载,获得高点击率,但是找不到买家。2003年,沈浩波出版此书,一举卖掉50万册。他回忆说这本书之所以能火,一是书名好;二是文字干净,故事真实;三是作者的个人气质有点颓—有了这些,准能畅销。
敏锐的沈浩波从此开始挖掘网络宝库。
当时有一类神、魔、人大战的网络小说十分流行,但市场销量不佳,沈浩波认为这是自己的机会。第一步,他将这类书归为“奇幻武侠小说”,并寻找范本。半个月他看完十几部奇幻作品,头昏脑涨,才从中发现了《诛仙》。
第二步,做大概念。先写书评《后金庸时代的武侠圣经》,随后开展“奇幻武侠小说是新文学门类”的讨论。
第三步,精美包装。大16开,并请漫画家配图,尽显奇幻的浪漫与峻峭。
《诛仙》一套8本共卖掉300多万册,带动了奇幻武侠小说的市场大潮,一度霸占图书订货会上最显眼的位置。2006年,《诛仙》的游戏版权被一家游戏公司买走,沈浩波后来才发现,那点版税只是游戏公司所赚利润的九牛一毛。2007年,沈浩波推出盗墓文学,《盗墓笔记》卖掉100万册后,他准备开发相关网游产品,不再把蛋糕拱手让人。
“我太贪婪了,什么都想要,这是一个缺点。”公司规模日益扩大,本来上下就两个人,现在聘请了职业经理人,设立了策划、编审、发行、销售、财务等部门,共300多人。2004年公司正式更名为“磨铁”,沈浩波取了《圣经》中的一句话:“铁磨铁,磨出刃来。”
“我认为这句话很强悍,充满意志力。之前我只是为了挣钱,现在有了责任感,要‘跟文化死磕’,让更多的人爱读书,也让书改变更多人。”
我有办法让自己内心苍茫,就有办法让自己内心不苍茫
闲得无聊时我当然内心苍茫,忙得像狗时我是个年轻战士
—《蝴蝶》
在诗歌里,沈浩波说自己相当“冷漠”,但是作为出版商,他“热情”过人。
2006年夏天,沈浩波得知当年明月在天涯发帖,其帖子点击量已过百万。
那会儿跟当年明月谈合作的出版商不少,但只有沈浩波直接打个飞的去广州找他,“瞎聊了一下午,聊高兴了就成了”。签下合同后,沈浩波在新浪博客首页策划专题,力推《明朝那些事儿》,定义作者为“草根写史第一人”。到了年底,当年明月已经上了CCTV的《面对面》,而这套书也成为磨铁的畅销经典。
2010年,沈浩波遇上了七堇年。这位24岁的四川姑娘弹得钢琴,写得美文,18岁出版作品,著作单本销量50万册,决意离开原公司后受到各大出版社争抢,其中磨铁胜算最大。但此女与其谈到七八分时,忽然消失。沈浩波不怒不弃,选择了“微博示爱”。
沈浩波策划出版了这些有影响力的畅销书
2010年9月6日,“写给七堇年的第一条微博”出炉,写过之前的谈判进展,又表决心:“只有磨铁才知道,你是怎样的作家……”写到第六条微博,此事已成网络热门事件。网友调侃,沈浩波的情书热烈,姑娘却冷若冰霜,怎么收场?9月8日,沈浩波借第七条微博评论七堇年的新小说《尘曲》:“如此有张力的爱,我绝不肯错过。”在一片“从了吧”的劝声里,姑娘现身道歉,以200万元的版税和磨铁签约。
之所以选择微博,是因为这种方式“更公开,更震撼”,一直写下去都有看客。
“当时都要签了,她不谈了,你怎么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这也不是生死契约。何况,即使合同签了也可以转身。我热爱所有的才华,也希望为作者以及自己的员工创造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谈起不久前和袁腾飞交恶,他颇有悔意,但是“覆水难收”。
他表达感性,表情却始终冷静。身为天秤座男人,沈浩波善于平衡:平衡利益,平衡心情,平衡纷纭的人、事,平衡公司的现在和未来。“都是以消耗自己的能量为代价的,很累。在外人看来我就是工作狂,一个月都没有一个休息日。”
“你觉得你能打造一家国际一流的出版公司吗?”
“迟早的事。我会和我的伙伴一起做这个伟大的事情。希望是人做出来的,希望的田野也是人踩出来的。”
只是常常没有时间陪伴5岁的儿子,这是他的遗憾。
更隐忍,更沉默,用一把刮刀,捅进内心
让那些如气球般膨胀的部分,干瘪下去
—《蝴蝶》
迄今为止,磨铁图书已经吸纳了两笔风投基金。
第一笔是2007年年底基石创投的5000万。之后又有资金要求注入,但附有短期的业绩增长、发展预期等投资条款,沈浩波和合伙人在万般纠结中一一婉拒,担心“精雕细琢的弱小出版业,经不起资本意志的折腾”。
2010年,鼎晖投资又带来近一亿的资金,同时建议磨铁不要着急上市。这与沈浩波不谋而合。虽然磨铁已经成为民营图书业的翘楚,但出版业面临时代巨变,沈浩波更看重“做好行业布局,多为未来考虑”。
资金充足,公司急速扩张,建立了两家全资子公司—少儿出版和数字出版。计划宏大,沈浩波觉得“搂不住”,又忙又乱,希望2011年能更多授权,更少管事—因为他要写诗。
“这是一个高贵欢乐的事情,哪怕你在写痛苦;这是世界上最有难度的表白;这是需要永远追求的真理;这是个人对世界的态度……对我而言,诗歌就是我的礼拜堂,是我的宗教。我的任何想法,都不能在诗歌里隐瞒。”
他的诗集《一把好乳》《心藏大恶》让不少同行又恨又怕,他也担心自己会被诗坛围剿,“把我这辆疯狂的坦克/孤零零地扔到沙漠上”,但《蝴蝶》获得了《人民文学》2010年度诗歌奖。
《蝴蝶》记录的是“自己的人生走到现在的一个反思、一个呈现,也是一种不甘心”。
他写童年:“母亲指着隔壁的门,对我说,不能吃他们家的饭,我们人穷但不能志短。这是我第一次为贫穷感到屈辱,从此,我成了一个穷孩子。”
他写成长:“曾经有过最黑暗的时光,没有任何人肯给我一丝光明,当我踉跄着将自个儿拔出,就发誓再也不做一个好孩子。”
他写现实:“一个对他人冷漠的人,必然将所有温暖都加诸自身,所以啊,如同火焰,我心中有大光明。”
沈浩波说自己不爬山,不健身,不爱唱歌喝酒,无趣得很。退出人声鼎沸的生意场,他就要找个地儿写诗。从后海、锣鼓巷再到五道口,他不断寻找适合的环境。他对世界有强烈的好奇心,但一切都只在诗里释放,他并不打算去冒险实践。他也不追求宁静,认为“人不能失去锋芒,失去他的毛病和性格,失去所谓不好的东西,这一切的一切,才成其为自我”。
正是这样的锋芒,让沈浩波将百度文库的盗版问题诉诸法律。不一定能赢,但官司肯定要打。出版商的身份还是让这位诗人隐忍了许多,看到友人在网上毫无顾忌地开骂,说自己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他心底满是羡慕嫉妒恨,自比“是穿了无数鞋的忍者神龟”,勇气不够,脱不了鞋。
“10年前,你刚入行,‘觉得自己正在通往牛人的路上一路狂奔’,现在有诗明志吗?”
“‘我担心时间这个糙汉,会一巴掌一巴掌地,把我扇回原形’—就是变成蝴蝶之前的虫子。原形始终在你内心,从未离开,你只是被包装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