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荣
[摘要]农业现代化、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而在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农民自有投资捉襟见肘,资本短缺成为了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瓶颈。为解决这一难题,理顺农村金融信贷是最重要的途径。为此,浏阳市政府与银行联合探索发挥道德力的信用作用解决农民金融信贷困难的路径,如核发“四住一体”评级授信农户贷款证、形式性的发展农屋抵押贷款、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等。
[关键词]道德力资本效应浏阳市农村金融信贷
[中图分类号]B82-0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539(2011)05-0139-06
道德力即道德能力,具体则是指人们把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转化为人们自觉行动的能力。道德是各利益主体建立共同生活关系不可缺少的要件,现代金融在信贷关系中除了公约与法律外,道德力也是金融资本良性运行的重要保证。本文基于道德力的价值视角,从浏阳市农村商业银行的实证案例,分析道德力在农村金融发展中的可行性,以此破解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信贷困局。
一、道德力的实证运用——浏阳市农村信贷模式
任何一个社会的生活都离不开人们的道德生活,而“道德生活主要表现为两种基本形式:道德思考和道德习惯。道德思考设计理想道德生活,道德习惯反映现实道德生活”。在现实社会中,人类结成社群而生存的同时就衍生出社会道德体系以维护和协调社群关系,人们就是在这种道德反思与道德习惯的相互作用中推进道德规范的完备与道德生活的发展的。在乡村社会,人们祖祖辈辈与乡土为伴,邻里之间世世代代鸡犬相闻,不仅道德规范在乡村弥久流长而逐渐臻于完善,而且道德力长久地通过族际与邻里等的交往发挥着显性与隐性的作用,形成一个地方的传统、风俗、习惯与风尚,培养着一个地方人的品格、人格与情操,塑造出一个地方人的信仰与信念。浏阳市就是这样一个流淌着浓郁乡土气息、习惯于道德生活的地方,代代相传的道德生活催生起肥沃的道德土壤,为新时代孕育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胚芽并哺育其茁壮成长。
浏阳市是农业大市,总面积5007平方公里,辖37个乡镇(街道),139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122万,耕地117.4万亩,林地512万亩。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力推手和农民增收的新引擎,到2010年底农民专业合作社逾900个,全市平均每个乡镇有二十多家农民合作社,带动农户21万户,占全市农业总户数的68%。随着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不断扩大,农业生产成本的需求量也相应不断扩大。然而,农民的家庭积蓄十分有限,即使每年维持简单的农业再牛产,农民都需要早作资金筹划;而要进行农业扩大再生产,形成农业规模经营,创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或农业大户,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从农民自身的储蓄家底来增加农业资本投入更是十分网难。虽然银行有资可贷,但因为农业是弱质产业、资源产业、自然产业,投入高而产出低,社会效益高而经济效益低,银行投资风险大,致使国家的农业信贷支持呈现出与农业发展需求越来越远的态势。为此,浏阳市各方力量在认识到共同问题的情况下,齐心协力想办法、找对策,彰显传统道德生活的经济价值,为传统的道德文化搭建市场经济发展的平台,架设起道德资本与金融资本沟通的桥梁,创新农业发展的融资渠道。
(一)核发“四位一体”评级授信农户贷款证,建立农民道德资本档案
2008年11月开始,由政府主导、银行联动、各乡镇及村组参与评定农户信用等级,通过评级授信,由浏阳市农村商业银行(即浏阳市农村信用合作社)根据客户的资信程度向农户核发《农户贷款证》,在核定的贷款额度和期限内向农户发放不需要任何抵押担保的5千至5万元小额贷款,为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运输、商贸服务业的农户提供方便快捷的小额金融信贷服务,依据“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原则,农民可直接在辖区内营业网点柜台办理无须任何抵押担保的信用贷款。截止2010年9月底,该行共计埘全市28.47万户进行信息采集,占全市农户总数的84.76%,已发放《农户贷款证》16.94万本,发证授信金额达29.02亿元;已凭证放贷7.7万户,累计金额13.17亿元。全新的小额农贷评级授信机制,充分运用和发挥农村道德力的作用,再次佐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政治、文化在社会建设中的三位一体、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理论,使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一度被人们所忽视的道德文化再次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石与助力,为农村繁荣道德文化创新了思路;同时,全新的小额农贷评级授信机制,也为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三农找到了新的“着力点”,使道德传统走出了意识形态的高阁而具有了现实的力量与价值,对银行来说更是不仅有利于培育基础客户,巩固农村市场,助推业务稳健持续发展,又可加快农民增收致富的步伐,全面优化农村信用环境,彰显银行的道德与功利相结合的价值取向。
(二)形式性的发展农屋抵押贷款,预付农民道德信用资苯
在中国传统社会,一个人的诚信道德素质与道德水平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国家之基,所以孔子曾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第二》);《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也说:“德,国家之基也。”荀子更是深刻具体地指出:“仁人之用国,则国安于磐石。”(《荀子·富国》)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道德因素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曾经指出:“我们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我们是以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的,所以我们是以最广和最远为目标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而不是只看到局部和目前的狭隘的功利主义者。”在这里,毛泽东强调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各利益组织与个人并不是不能讲功利,但我们要讲的是以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与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的功利,也就是要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视为最高利益的功利。也正是基于我党的这一基本认识与党的宗旨要求,1995年以来,浏阳市农村商业银行为破解“银行难贷款、农户贷款难”的两难问题,给予农户进入金融市场的“国民待遇”,为讲诚信、守信用的农户以及从事农副产品加工、鞭炮烟花产业的农村中小企业提供农屋抵押贷款服务,为解决农民群众的目前困难与将来困难寻找道德的切入口,用道义的力量振奋农民的道德信心,有效破解农户抵押担保难题,满足农户生产经营、创业致富的资金需求,营造农村诚信氛围。十多年来,通过实践农屋抵押贷款,预付的是农民道德信用资本,营造的是良好的农贷信用环境,使农户在潜意识里有了“贷款不还,处置房屋”的心理压力与道义愧疚,无形中强化了农户的信用观念,实现了银农互惠双赢。到2010年9月,
集体土地厂房、农屋抵押贷款金额为14亿元,占全行贷款总额的22%。农屋抵押担保,实际上是农户道德诚信抵押担保,考量的是农民的道德信用度与社会舆论及道德评价的影响力。
形式性的农屋抵押担保,虽然与现行法律相背,但由于在操作中始终坚持道义的底线,因而在十多年中未造成农户与银行的困扰,并给农民住房颁发全国统一的产权证,对农民拥有住房的现状给予了法律上的确认。此外,虽然抵押物处置于法无据,宅基地住房处置变现难,但农户房产抵押之后,无形中对农户有效利用贷款获取收益、还本付息起到了督促作用,为有效规避农屋抵押贷款的政策风险和道德困境提供了根本保障。
(三)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提供农民道德风险保障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人们越来越发现社会的变动性与市场的不可预测性时常会使道义具有风险性,道德力的发挥不时陷入令人啼笑皆非的困境。比莫·普罗德安在探讨风险承担者之间冲突的原因时就指出:“风险承担者之间的冲突数不胜数。在商业界和社会中,潜在风险承担者的数量在持续增长,给组织管理模式和采取短期主义行为的经理带来了问题。……当借款机构的存在受到兼并或潜在破产的威胁时,银行采取的任何行动都会自然地给有的股东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当贷款银行需要照顾其顾客时,必须以不威胁到其自身的存在为限度。贷款者必须有长远打算,不能在顾客最需要它的时候退缩。”因此,即使事物的发展及当事人各方均始终抱有道德的善良愿望,但常常会因各种不可抗拒的意外因素而使道德的信念无法履行,不得不面对道德的风险,特别是农业作为弱势产业,来自市场和自然的任何一个意外都有可能使农业的投资血本难归,把银行信贷的农户逼入道德的死胡同。
正是鉴于此,浏阳市政府2010年9月开始建立道德风险保障机制。浏阳市政府为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支持力度,有效防范银行信贷资金风险,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制定《浏阳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管理暂行办法》,采取政府投入、部门注资、社会募集等方式筹集基金。2010年浏阳市政府安排200万元,并决定视今后财政收入情况增拨资金,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风险补偿基金逐年增长;市农办、农业局、林业局、畜牧水产局等涉农部门每年从各自用于扶持、补助农业发展的资金中提取一定比例注入到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存于银行由银行管理,并成立专门领导小组负责监管、执行落实相关决议。目的在于帮扶诚实守信、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和示范带动效应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其提供风险贷款担保及风险贷款补偿,解除银行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困难与信贷风险,为银行与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银行信贷提供道德风险保障。二、道德力在资本运行中的价值
道德是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利益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道德力是人们把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的能力,包括道德认知能力、道德评价能力、道德实践能力等。道德力的本质是社会责任的内化,是人们对社会规制和秩序的认同,是按照社会规范和准则协调自我行为的一种自觉自律。道德力的高低、强弱,直接与人们对社会道德规范和准则的执行力成正比,也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与道德素质。道德力是一个人、一个社会的软实力的灵魂,是凝聚力、感召力、人格力的体现,是人类良性交往的基本保障,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石。从此出发,浏阳市道德的资本效应的应用,正是着眼于道德力的社会价值。
(一)道德力提升人们的资本责任感
在农民与银行的信贷关系中,不管是对农民还是对银行而言,对资本的责任感是信贷的基石。对农民而言,生产资本也必须承担三个方面的责任:一是农民来自银行的借贷资本必须承担对银行的本息偿还责任;二是农民的生产资本投资必须承担尽力保障履行资本的基本职能的责任,使资本保值增值、获得利润,创造比资本更大价值的生产效益;三是农民向银行信贷,投资农业经济产业,巩固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也是农民履行其社会责任的体现。对银行来说,金融资本必须承担三个方面的责任:一是银行是高负债率的企业,其自有资本金很小,资本主要来源于储户的存款,因此,银行必须对储户的存款保本付息负责,以确保存款人作为债权人的权益得到保证;二是银行是一个社会性企业,为银行辛苦工作的职员不仅需要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也需要获得来自服务单位的工作与生活安全感,并带给自己家庭生活安全感,因此,银行必须肩负起职员的工作与社会保障安全的责任;三是银行作为投资性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也是政府推进社会改革和社会建设的重要资源,银行有责任为国家政策贯彻落实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然而,金融业和农业均是社会效益高而投资风险很大的行业。农业是弱势产业、自然产业,投入大而利润小,受自然环境与政策环境影响很大。农业的良性投资不仅取决于农民的高水平精细管理,更取决于农产品生长季节的风调雨顺与销售市场的政策走向。金融业的良性投资取决于投资项目最终的经济效益与借贷人的道德素质,而且基于农业发展的现实情况,更是增加了银行的农村信贷风险。鉴于此种现实情况,浏阳市政府考虑到农业是国计民生的基础、农民增收致富是当前中国政治的头等大事,充分借用道德力的资本效用,与浏阳市银行联合推出“道德力”抵押担保与信贷。银行建立农民道德信贷档案、甚至农民房屋抵押信贷的新型银行资信借贷模式,政府亦建立以道义为基础的农业投资风险担保基金,解决农民发展新农业优良项目与银行信贷中存在的风险问题,为农村经济繁荣与发展筑建安全平台。
(二)道德力增进人们的资本信用观
信用是商业交易的生命线,尤其是以存贷为基本活动方式的银行的生命线。缺乏信用,银行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对于银行而言,信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银行要对储户守诚信,自觉遵守国家法规与金融政策,维护储户的存款利益;二是银行需对借贷人讲诚信,依法践行放贷承诺与合约,维护借贷人的基本权益与金融市场秩序。对于借贷人而言,信用同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银行真实无妄地提供信贷信息与抵押担保材料,积极为银行信贷提供征信服务,接受银行的跟踪调查与监督;二是诚实履行与银行的信贷合约,主动维护自我及信贷银行的权益,理顺信贷双方的信用关系,保证信贷双方的利益。
浏阳市政府在认识到农民经济实力有限的情况下,采取激活农民道德“软实力”的方法,为农民积极寻求发展农业生产的金融信贷渠道。浏阳市政府以诚信道德为基础,为银行和农民架设起信用的桥梁,成立专门领导和协调小组,为全市近三十万农户开展评级授信工作,银行为评级授信农户发放信用贷款证,方便农户直接在银行服务前台办理信贷。同时,浏阳市政府还考虑到农民相对贫困的现实,农民家庭缺乏信用担保的资产,大规模投资农业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于是与银行联合
制定形式性的农屋抵押担保信用贷款及信用贷款风险补偿办法,为农民发展规模农业生产及银行大额信贷提供双保险的信用保障,极大地提升了道德的实用价值,改善了社会空谈道德与圣人道德的现实道德发展环境,对当今社会的远离道德实践而热衷于纯粹道德思考的现象提出了挑战。
(三)道德力保障社会的资本价值度
资本,从经济学的初始意义讲,通常是指投资于商业生产与流通的货币与物质条件。资本是经济主体经营活动的一项基本要素,是经济主体经济活动的一个必要条件。资本的目的在于价值增值,即通过资本的投入而使经济主体获得剩余价值或利润,或者说,增强经济主体未来创造财富的能力。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时就指出:“资本是资产阶级社会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资本的合乎目的的活动只能是发财致富,也就是自身增大或增值。”这里马克思不仅指出了资本是一种获得剩余价值的经济权力,也指出了资本在本质上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资本的投入来增值,以加快社会财富的积累。当然,资本的投入,对于银行来说,是要使银行贷款按时本金和利息(利润)回收;而对于农民的农业生产而言,就是要使农业生产投资保值增值,顺利获得经济效益。
资本的投入与运行做到“多快好省”,是增强资本价值度的基本途径。作为经济主体,投资追求的是安全与效率,在银行与农民的信贷投资中,共同的目标都是“多快好省”,从而提高资本的安全度与效率。“多”,银行与农民都希望投资多。银行本身就以信贷投资为生存之本,金融资本只有放贷才能维持银行的生存,因此放贷越多获得的利润越多,也才能保证储户的利益;农民发展农业生产,基本是因为规模生产、现代生产或市场经济而需要向银行借贷资金,同样是借贷资金越充足越有利于规模经济的发展。“快”,银行与农民在信贷处理上越快越好。信贷办理越快也就越有资本效率,更何况农业是季节性产业,争取时间就是争取了农业经济发展的机遇。“好”,就是银行与农民都希望在借贷中信用好、效益好。银行希望农民还贷信誉好,金融资本周转率高,从而使既定的金融资本获得更好的效益;农民也希望能够通过借贷资本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增强自己增产致富的能力。“省”,银行与农民都希望手续与程序环节减省,信贷手续越简单就越节约时间,也越节约人力、物力资源等成本,就越能增进工作效率与效益。
做到了信贷的“多快好省”,就能更好地为银行和农民发挥资本的价值作用,而这均离不开经济主体的道德力。银行要实现“多快好省”地为农民办理信贷,就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与忠诚为农民服务的热情,以及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忧国忧民的民本思想。而农民要“多快好省”地向银行申请到信贷,最关键的是要有诚信与社会责任感,重视自我的人格修养与塑造,重视对自我的社会道德舆论和评价。道德力是保障资本价值度的基石与催化剂。三、道德力在农村金融发展中的可行性分析
(一)传统道德文化孕育道德习惯
浏阳历史文化深厚,三国吴分临湘县(今长沙县)地置浏阳县,为东吴将领周瑜“俸邑”之一。这里的人民顽强勇敢、质朴忠诚、忧国忧民、乐于奉献、勇于牺牲、凛然正气、勤劳正义。近代以来,这里不仅培养了为戊戌变法而流血牺牲的谭嗣同,也培养了民国先驱及数十位挽民族之危亡、救生灵于水火的铁血将军和数万名革命烈士,还走出了一大批党和国家的杰出领导人。浏阳人民热爱文化,推崇学习,缔造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古色古香的浏阳文庙、奎文阁、千年古寺石霜寺,无不显示着前辈人的智慧和文化底蕴以及对儒学和佛学思想的研习与传播。谭嗣同还著有《仁学》,创建南学会,主办《湘报》,宣传爱国救亡思想,促进湖南推行新政,转变社会风气。浏阳农民一直以来深受传统道德文化的熏陶与教化,多继承了前辈的品格与精神,并始终以革命英雄为自豪、为榜样,诚信为本、自强不息,使浏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上了快车道,是全国百强县之一,从思想道德文化观念和经济实力上为践诺借贷信用及发挥道德力的资本效应夯实了道德文化基础与经济基础。
(二)“熟人社会”道德评价导向道德生活
“熟人”的意思是指人与人之间因经常接触而知道得清楚或有较深的印象。“熟人社会”,即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私人关系联系起来,构成相互接触和相互了解的社会圈子。“熟人社会”虽是20世纪费孝通在《乡土中国》提出的概念,但却是中国社会的现实。中国传统农村社会治理模式是“人治”,靠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诚信与威信,并通过相互影响而把社会保持在一定秩序中,家族权威与舆论监督是其重要的手段。浏阳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村民在长期稳定的乡土生活中形成了相对密切的一张张关系网,构成了相对稳固的信用模式与舆论评价及监督体系,尤其是客家民俗更是推助“熟人社会”的特性稳定发展。浏阳客家人基本是在明清年代由江西、广东等地迁入的,宗族观念强,聚居习惯上也以宗系姓氏为线索相对集中,居所以族系围屋为主,每个屋场聚居二十至上百农户不等,人口达百人以上,人们对所居屋场都有一种核心的归属感和强烈的荣誉感。长期以来,人们依靠诚信道德与对屋场及宗族责任而形成自组织模式和舆论监督体系,维护正义、贬抑邪恶,保护村民的公平权益,这为在“熟人社会”诚信借贷建立了良好的乡风与道德环境,也为发挥道德力在金融信贷中的作用奠定了道德评价与舆论监督机制和基础。
(三)政府行政部门积极营造道德环境
2005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部署与制定指导原则。浏阳市各级政府行政部门全面行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和农民合作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群策群力,筹资金、找项目,为农民群众牵线搭桥,积极配合各经济主体创新思路、解决问题,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同时还广泛开展社会主义道德宣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改变农村旧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浏阳市为农民发展农业经济的信用贷款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常务副市长任组长,各乡镇、村组干部参加,积极配合银行对农民进行评级授信工作,筹集专项资金为农民信贷提供风险担保,为银行农业信贷扫除障碍,开辟农村发展农业经济的绿色信贷渠道;开展“和谐文化进屋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等活动,创新屋场自治模式,提升村民自我管理水平和道德力。这不仅仅反映了政府行政组织部门以国计民生为大任,更是体现了政府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为农民树立了责任与诚信的榜样,为在农村发扬道德风尚、形成良好民风民俗、彰显道德力在金融信贷中的作用,创建了优良的投资环境与村民自治氛围,使农村的道
德环境进一步改善,使农民的道德活动蔚然成风。
(四)农民道德与法律意识增强巩固道德信念
法律是底线道德,守法是对人们道德行为的最低要求。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律制度也不断健全和发展,在社会各领域逐渐制定专门法以保障社会有序发展,在金融领域就制定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担保法、证券法、保险法、票据法等,社会逐渐走上了依法治国的轨道。同时,各级政府和组织部门,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使法律知识尽人皆知,农民不仅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了丰富的法律知识,而且在不断开放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树立起法治意识与法制观念,自觉守法、依法维权的意识与能力不断增强。同时,国家在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上协调发展,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等,这一切都为银行信贷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法治环境与道德环境,也为道德力在农村发挥资本效应提供了法律保障与道德价值导向,道德的“软实力”与法制的“硬实力”共同筑起农村信贷的安全通道。
结语
总之,农业现代化、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而在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因农民长期以来处于相对贫困状态,农民自有投资捉襟见肘,资本短缺成为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瓶颈。为解决这一难题,理顺农村金融信贷是当前最重要的途径。鉴于农村传统道德文化深厚,道德环境良好,道德评价与舆论监督引导农村社会民风成为习俗,并深得农民群众认同,再加之党和政府大力宣传社会主义道德文化与核心价值观,从责任与道义上积极为农民办实事,服务“三农”,协助银行等投资单位解决农民信贷与投资问题,深得农民群众和各经济单位的信赖与拥护,配合法律制度的保驾护航,在农村大力发挥道德力在金融资本中的信贷担保具有现实可行性。浏阳市的实践经验也证明其具有一般性的意义,全国各地虽各有不同的民风民俗,但中华民族自古深受道德文化浸染,“仁义”为本的儒家思想深入民心且一直是中华民族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与价值取向。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的国家政权,党和国家的基本方针政策“全国一盘棋”,虽然各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但农村发展的共性具有绝对性,个性只具有相对性。因此,浏阳市的农村信贷模式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验值得各农村地区结合本地特色进行借鉴与推行,使道德力成为农村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并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其道德资本效应,为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创新投资模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辟道路。
参考文献
[1]高占祥,王青青.道德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lO:3.
[2]鲁芳对我国当前道德生活的反思l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lO,(3).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合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 966:866.
[4][英]安德里斯·R.普林多,比莫·普罗德安.金融领域中的伦理冲突[M].韦正翔,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53-54.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25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 979: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