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姚俊
“他老是那样浑然本色,无爱无嗔……没有一点世故气……”这是朱光潜对丰子恺的评价。作为一代艺术大师,丰子恺先生真率的品质不仅浸润于他的画作和论著之内,更是体现在日常的言行之中。这从他在文史馆支领薪资一事上便可见一斑。
1953年6月,上海市文史馆成立后,丰子恺与吴蕴初、沈尹默、周予同、颜福庆等一批知名人士同时受聘出任馆务委员。考虑到丰子恺是所有馆务委员中唯一没有兼职的一位,馆方决定每月支付给他80万元(旧人民币,1万元旧人民币折合新人民币1元)的薪资。众所周知,丰子恺先生“家无恒产”,养育儿女全靠译著的版税和字画的润格。更何况解放初期,丰子恺一家在上海居无定所,直到1954年9月才搬进陕西南路长乐村。若有文史馆提供的这笔薪资,在当时来讲不说是雪中送炭,也不啻为锦上添花。然而,出乎馆方的意料,丰子恺以尚能翻译俄文、音乐书籍为由,几次三番加以辞谢,即便是医疗津贴等也一概不允收受。无奈之下,馆方也只好暂作罢论。
1954年8月16日,在出席上海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式之后,丰子恺突觉身体不适,回家后便一病不起。文史馆闻讯后立即派员会同家属,将丰先生送往市第一公费医疗医院治疗。经检查,丰子恺罹患肺病,并在医院里住了3个星期。出院时,医生反复叮嘱他还得静养半年,此间仍须停止一切工作与社交活动。不能工作意味着丰子恺的收入没有了着落。当时丰妻的身体也欠佳,时有医药支出。一家人的日常开支全靠在复旦大学任教的长子丰华瞻和在新音乐出版社(即上海音乐出版社前身)工作的长女丰陈宝两人的薪金。况且丰陈宝患有胃病,那段时间每日只上半天班,工资还是折半发给的。为了减轻丰家的生活压力,12月11日,文史馆再次派员上门婉询丰先生是否愿意支薪。经过一番沉思,丰子恺对来人说:“由于一方面本人没有收入,一方面营养费颇有增加,生活上确实渐感困难。既承政府关怀备至,铭感之余,愿意接受相当与馆员薪资的薪资。一俟病愈恢复工作,当即申请停止,以求无愧于心。”
在经济相当拮据的情况下,只要求国家给予临时补助,而且仅仅满足于普通馆员的薪资水平即可,丰子恺先生的坦荡胸襟令人敬佩。但为了体现中华民族敬老崇文的优良传统,文史馆方面仍然按照较高标准,从1954年12月起,每月发给丰子恺100万元(1955年3月人民币币制改革后,即为100元)的薪资。
不过这100块只是属于车马费的性质,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工资。且丰先生言出必行,这份薪资拿了不到一年,他便称身体已痊愈,请求馆方予以停发。尽管,丰子恺后来还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等职,这些岗位亦无固定薪水。直至1960年7月上海中国画院组建,丰子恺获任院长以后,市委宣传部正式发文,按照文艺级二级,确定丰先生的工资为22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