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觉

2011-12-25 13:17:55张瑞兰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1年10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建设文化

● 张瑞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觉

● 张瑞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面对经济、政治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党的建设与文化的关系、文化在国家综合实力中的战略地位等方面表现出高度的文化自觉。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地位认识的高度自觉,也是承担文化使命感的高度自觉,更是文化建设的高度自信,体现了在转型中国文化现代化上的努力。

中国共产党;文化自觉;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原有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受到极大的冲击,西方各种文化思潮纷纷传入中国。中国的文化形态由计划经济时期的一元文化向多元文化演进,中国文化的发展态势呈现出多重文化混合、各种文化相互竞争的局面。因此,中国迫切要求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一致、与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相统一的,面向世界的、具有中华特色的文化价值观念。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使命与时代发展的需要,高度重视文化问题,在文化的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着不懈的思考和探索,表现出高度的文化自觉。

一、文化自觉是一个历史过程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中国的经济、政治以及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觉表现为:

首先,在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关系上,在充分认识经济增长重要性的同时,主张把经济振兴和文化复兴结合起来、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邓小平在科学地继承毛泽东文化思想的基础上,从新时期的实际出发,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概念。在他看来,精神文明和文化在内容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文化建设的问题上,邓小平把精神文明(文化)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论证了两个文明的关系。1980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1]他反复强调两个文明要一起抓,两手都要硬。邓小平从文化的主体性出发,强调文化发展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出要大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还多次强调社会主义文化要为人民,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2]他还指出:“对人民负责的文艺工作者,要始终不渝地面向广大群众……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群众。”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首次把精神文明提高到“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的战略高度,指出“没有这种精神文明,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该《决议》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了全面的阐述,明确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之一。

其次,在政党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关系方面,强调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而提出了从先进文化方面建设党的历史课题。从文化上建设党,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及国际环境的新形势下,对文化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的提升。江泽民在继承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科学论断,将先进文化建设上升到立党之本、执政之基的高度认识。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把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与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机统一起来,把先进文化提升到党的先进性的高度,并把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上升到党的执政兴国的高度上来。江泽民明确指出:“先进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3]坚持什么样的文化体现一个政党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也关涉到一个政党是否具有生命力和凝聚力。历史证明,一个政党如果不能顺应和代表先进文化的潮流,都难免被淘汰。在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先进文化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个科学概念,它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一起,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新文明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于文化建设的高度自觉。而且这种先进的文化最终是满足人民的需要的,“着眼于促进人的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

与此同时,面对全球化的新时代,中国文化转型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使中国文化成为世界性的存在,使之具备与世界上其他文化对话、回应外来文化冲击的能力,从而体现中国文化的先进性。为此,中国共产党又进一步提出“提高文化软实力”。全球化时代是文化普遍交往和碰撞的时代,也是民族文化受到挑战的时代,因此,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2006年11月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讲话中,胡锦涛指出:“如何找准我国文化发展的方位,创造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这是在党的文献中第一次使用“软实力”概念。此后,胡锦涛又在不同场合多次提起。2007年10月,“文化软实力”正式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这说明“提高文化软实力”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有了鲜明的全球视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国家软实力的本质体现,因此,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以此形成中国特色的“文化共同体”,并用中国文化思想去解释世界感召世界,展示中国的文化魅力,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

最后,对于中国终究将走向何种文明——文化,和谐文化观体现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理想。相对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强调的文化历史性、演进性,和谐文化观则是对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和特性的一种概括。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5]所谓“和谐文化”,就是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文化,它是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追求,追求一种尊重差异、包容和谐的社会。和谐文化的价值核心是以人为本,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谐文化建设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又表明了对待“古今中西”问题的科学态度,它立足于尊重文化差异、包容文化多样的基础上:一方面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积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表现出民族的自信和自豪,另一方面又看到多样文化的共生共荣,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传承超越,本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互动;一方面可以使中国实现从民族国家向“文化中国”的超越,增强中国人民乃至于全球华人对中国的认同,另一方面以“和谐”的理念化解“文明冲突”,达到不同文化之间和谐共生的局面。总之,和谐文化既规定了中国社会文化秩序,也是表明对于世界文明秩序的看法,既是中国在文化多元之上一种普遍共识,也是“文化中国”的民族特色。

二、文化自觉体现为文化使命感与文化自信

费孝通认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即明白它的来历,它的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发展趋向,以加强对文化转型、文化选择的自主能力及自主地位。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觉表现为对于文化的本质及文化使命感认识的不断深入,而作为执政党,又表现为在文化建设上的自觉。具体而言,中国共产党文化自觉表现为以下特点:

首先是对文化地位认识的高度自觉。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党的建设与文化的关系、文化在国家综合国力中的战略地位,深刻认识到文化对于执政党及国家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作用。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不仅积极致力于经济发展、国家富强,而且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致力于社会的文明进步、国家软实力的提升。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一个文明进步的社会必然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社会,一个现代化的强国必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国家。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就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中国共产党文化软实力思想的提出,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把国家的大政方针建立在文化的战略高度上,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文化本质及文化作用认识的深入,意义极为深远。

其次是文化使命感的高度自觉。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诞生于中国由传统到现代的大转型时期,自成立之日起,就具有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肩负着在中国建设与创造先进文化的使命。一方面实现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一终级关怀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带领中国由富强走向文明——实现中国文化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自觉地承担起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责任。并且从我国的基本国情来看,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里,我国仍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重要特征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也决定了文化建设任务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也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把建设现代先进文化与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作为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兴起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利,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再次是文化建设的高度自信。文化自信表现为中国共产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抱有坚定信念,在此基础上,对于西方文化采取包容的态度,从而在文化建设上采取一种从容的心态。中国共产党充分肯定几千年传承的传统文化的积极价值,但并不把复兴传统文化作为文化建设的全能药方,而是对于文化传统进行自觉的反思,积极推动中国文化传统的现代性转化,使之成为现代化建设的积极因素。而对于西方文化,反对全盘西化,主张在文化批判基础上博采各国文化之长,继承和吸收人类文明一切先进成就,表现出中国共产党在全球化时代文化自觉。可以说,中国的文化建设,其核心就是在如何处理“古今”“中外”的文化问题,最终目的是建设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文化,并在为世界文化的进步作出贡献。中国共产党在继承传统与创新之间、在处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上,寻到一个结合点,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的新理念,表现在全球化时代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建设上的高度自主性,既告诉世界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又表明中国在建设世界文化秩序的一种积极态度,这是一个政党文化自信的体现。

三、结语

可以说,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关系到一个政党的前途和命运,更关系到一个民族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肩负着双重的文化使命,它高扬自己的文化理想,把握文化发展主动权,充分发挥文化引领社会、教育人民、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在中国共产党引领下,中国文化的发展实现了从以“革命”为核心的文化到和谐文化的转型。中国共产党能否给中华民族构建一种理想精神图景,使中国人能够实现更好的发展从而活得更加有尊严,这是关涉到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发展、国家兴衰以及民族精神面貌的大问题。改革开放的历程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人的深刻文化自觉,这种自觉就是对文化使命的清醒认识及自觉担当、对文化的本质深刻认识、对中国文化转型问题的正确判断、对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理想图景的设计、对全球化时代文化软实力认识的高瞻远瞩。中国共产党不懈的先进文化建设与探索的历程,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未来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不可否认的是,文化转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期的努力;而且人民对于文化的需求也是不断变化的。这些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觉是动态发展的进程。只要中国共产党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并在新的环境下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开发心态,继续担负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历史使命,必将催生中华民族更为美好更有吸引力的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1][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7.208.

[3]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58.

[4]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42-43.

[5]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9.

D26

A

1009-928X(2011)10-0027-03

作者系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政治学流动站博士后

■ 责任编辑:周奕韵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建设文化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散文诗(2022年13期)2022-07-29 09:06:10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34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电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人大建设(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