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 晖
行业报的思想性体现在对社会热点的专业化解读,及时介入行业内的理论研究热点、难点以及分歧点。
《中国劳动保障报》“声音观察”版定位于解读新颁布的人社领域政策法规,深入分析和探讨行业内的热点话题,专业和理论色彩较浓。开始我们犹豫,版面稿件偏重理论界前沿话题、介绍国外社会保障实践的经验教训、解读行业热点,这与目标读者的实际工作有一定距离,他们会喜欢看这种理论色彩较浓的大块头文章吗?
基层人员的多次反馈增强了我们对版面定位的信心。例如,在劳资争议中,社会保险争议处理是否应当设定时效,对这个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让具体经办人员十分困惑。了解到这一问题后,我们邀请劳动法律师,撰写的稿件虽然可读性弱,但围绕三个社会保险争议处理的案件,深入分析不同情况下争议处理的时效性以及相应处理意见,刊登后得到不少读者好评。究其原因,稿件切中读者需求“脉搏”,将读者在此项工作中的困惑一一列出,并从理论上给出解决问题的方向,这大概是文章受欢迎的关键。
行业内专家是思想的源头,他们站在行业研究的前沿,宏观上把握行业发展方向,是行业发展的“瞭望者”。编辑应根据行业内的最新热点,积极组织专家稿件,提供专业化的观点,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从而树立报纸权威性。2010年初,有关部委提出研究社会保障费改税,一时间引发社会热议。为给社会公众提供一个专业、权威、客观的分析,编辑部约中国社科院专家撰文,虽长篇大论,但文章深入浅出,论证严密,刊登后,受到读者关注。
报社在与读者多次沟通得知,他们希望报纸多刊登地方工作经验。我们不禁疑惑,平时选登的介绍地方工作稿件数量尤为可观,为什么读者仍然提出这种需求?通过沟通及深入思考认识到,地方读者之所以对工作经验稿件表现出浓厚兴趣,原因是这类稿子提供了解决具体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我们恍然大悟,对于工作经验类稿件,组稿、约稿的主题必须仅仅围绕人社部门普遍面临的工作难题,稿件介绍的措施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且针对的问题要具有普遍性。这样,才会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
比如2011年6月3日,我们刊登了题为《让医生自觉拧紧水龙头》的稿件,介绍了四川省广元市人社局采用公开招标确定医保定点机构的方法,并采用末位淘汰制,对不合格的医疗机构一律淘汰出局的做法。稿件见报后,不少地方工作人员对这一做法非常感兴趣,有的还前往广元实地调研。
随着用工形式多样化,劳动关系涉及的内容日趋多样,劳资纠纷随之增多,尤其是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条款繁多,渺如烟海,很多上世纪50年代的政策仍然使用。因此,一旦用工单位和劳动者围绕工资、社会保险、休假等问题产生矛盾,发生纠纷,双方对于应享受的权利、履行的义务以及自己的诉求是否符合政策法规,皆一头雾水。我们经常鼓励劳动者在权益遭到损害时要拿起法律的“武器”,可现实中,具体的法律法规与实际应用中间还有一个阐释的过程,这可以说是一个盲区或者断档,报纸理应考虑到读者的这一现实需求,填补盲点。
对此,报社在法律服务版专设“在线问答”“读者来信”栏目,邀请律师和专家解答劳动者和企业在处理劳动纠纷时的困惑;并设立“焦点透视”“观点”“回音壁”等栏目,结合具体案例,展示劳动者和企业在处理具体问题时的方式方法,还对劳动争议调解仲裁进行深层理论探讨。
这种根植于读者需求的案例分析,对于企业来讲非常实用,栏目稿件介绍的一些具体办法具有较强可操作性,可以说,是用工单位实用、方便的法律服务小帮手;而对于劳动者来说,通过阅读这些栏目,他们了解到与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政策,遇到劳资纠纷或者向用工单位争取权益时,直接拿着本报刊登的稿件作为讨说法的根据,有效维护了自身权益,规范了企业的用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