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块钱午餐”的国家行动
我们常说,“世界上没有免费午餐”。可是今年以来,关于免费午餐的新闻在中国慈善界掀起了阵阵热潮。
2月26日,“天涯社区2010年度记者”邓飞在颁奖晚会上,认识了在贵州黔西县山区支教的女教师小玉,“当她讲述着,因学生没有午餐,端着饭盒的她,无法面对学生羡慕的眼神,而不得不快步回宿舍吃饭的情景时,很多网友都为之动容”。第二天,邓飞发出微博:“我们要去贵州帮助小朋友吃饱饭”。本刊于7月4日在“看社会”栏目的《我吃到了免费午餐》一文中这样报道。
正是邓飞这一条简短的微博,引发了一场来自民间的“免费午餐”行动。
4月2日,邓飞等五百多位记者、国内数十家主流媒体,联合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发起的公募计划,启动了每天捐赠3元为贫困学童提供免费午餐的计划。在这个并不起眼的民间慈善团队的推动下,从4月初到现在,仅仅半年多时间,已有万余名贫困学童吃上了热腾腾的免费午餐,覆盖了至少100所学校,募集的资金高达2500万。
10月26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央每年拨款160多亿元,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中央还将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提高1元,达到小学生每天4元、初中生每天5元。该计划普惠680个县市、约2600万在校学生。这一天,距离邓飞领衔的民间团队共同发起“免费午餐计划”,不过半年之余。舆论也将这一计划与“免费午餐”联系起来,认为民间慈善获得了政府回应,民间探索引领了国家行动。
从来没有一例民间公益行动像“免费午餐”这样成功,这让我们不得不重新重视这项民间公益带来的启示:未来中国的慈善事业,政府力量的介入必将举足轻重,而民间公益组织也可堪当大任。
我们看到,免费午餐不同于其他公益慈善的一点,就是它并非把募捐到的款项一股脑地推给学校完事儿。而是帮助贫困地区的学校建立起包括采购、食堂等一系列的标准化程序。更重要的还在于,以“免费午餐”计划呈现的民间公益力量在具体的执行能力、透明度建设方面,也达到了现代慈善公益的基本标准。
在这一现实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明白,具备巨大资源的政府力量,在介入“免费午餐”计划后,以及接下来可能开展的免费衣物、免费医疗、免费图书等诸多公益项目中,不妨留给民间公益组织更多的空间和位子。从“免费午餐”计划来看,民间力量已经拥有了较好的执行力,他们更明白孩子们需要什么,应该怎么帮助孩子们。因此,借鉴国外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益服务的尝试是完全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巧合的是,当邓飞们“免费午餐”计划如火如荼开展之际,正是我国慈善机构公信力受挫之时。因为一个女孩炫富,从而刮起了对少数慈善机构的拷问风暴,也使这些慈善机构的信誉下跌。同时,以微公益形式呈现的民间慈善行动却迎来了温暖的春天。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贫困地区还有大量儿童面临生活困难,整个社会的心理似乎无法承受这一现实。当邓飞喊出“我们的使命:帮助儿童免于饥饿,健康成长”这样最为朴实的口号时,民众掩埋在内心深处的爱心便如泉涌,喷洒向那些远在边缘地带的贫困少年。
对“免费午餐”而言,这是一个奇迹;对当下社会而言,却是重新审视中国式慈善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