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洪其
预算公开无“技术”障碍
□ 潘洪其
全国“两会”前夕,传来政府预算公开改革取得突出进展的消息:根据对171家中央部门的书面调查,2010年共有74家中央部门向社会公开了部门预算收支总表和财政拨款支出预算表。这是中央部门首次向社会摊开自己的“账本”。
近年来,社会上要求政府预算公开的呼声日渐高涨,除了少数基层政府部门努力探索全方位预算公开之外,大多数政府部门的预算公开远不能让人满意。在此语境下,74家中央部门去年向社会各界公开部门预算表,中央本级支出预算细化为23“类”、123“款”,与2009年国务院有关部门首次向社会公开当年中央财政收入预算表等4张报表相比,不但公开的范围明显扩大,而且公开的内容更加细化,无疑是一个值得称道的进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关于政府预算公开,形而上的“道理”几乎已经成为常识,不需要一再言说;反倒是在形而下之“器”的层面,有关政府部门和职能部门常常抬出一些理由,强调政府预算是非常复杂繁琐的账目,涉及非常高妙深奥的专业问题,若要公开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技术问题等等。
理由看似言之成理,却经不起认真推敲。从技术角度讲,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发展到今天,一个政府部门无论级别有多高,无论其预算总量有多大、有多少层级分类,也都能够按照从大到小、从粗到细的顺序,逐级、逐类地公开到最细的账目,公开到“把每一块钱的去向都交待清楚”的地步。只要财政预算的“细账目”规范、完整到这个程度,就能够公开到这个程度,人们只要沿着一定的方向逐步点击、查阅下去,就能够了解预算中每一个大小项目的最终去向。
去年74家中央部门公开的部门预算,未能体现公款接待、公车购置及使用、公费出国“三公消费”的内容。有关方面表示,“本着积极稳妥的原则,2011年暂采取统计的方式,获取基本建设支出和行政经费预算数和决算数。”这意味着,今年的政府预算仍然不会单列“三公消费”。对于这个多年来公众强烈期待的问题,有关部门辩称,“三公消费”分别属于不同领域的公务消费,与不同的部门和具体事项挂在一起,要在预算编制上单列出来有很大困难,而且从财会制度上讲也不科学。
其实,把分布在不同部门和事项下的“三公消费”单列出来,不过是在预算编制上多一道手续,以前该怎么分布的还继续怎么分布,最后再把涉及“三公消费”的费用进行综合单列,有什么“困难”和“不科学”呢?事实上,这两年中央和各地都采取有力措施压缩“三公消费”,每年压缩“三公经费”的数字也陆续公布,可见在目前的财务制度下,对“三公消费”是完全能够进行专门统计的,也是完全能够在财政报告中单列出来的。
至于政府预算专业性很强,预算报告公开后一般人看不懂,并不是多么严重之事,因为总有一小部分专业人士能看懂它,这就够了。这部分专业人士当中,有一部分本身是人大代表,他们能够看懂预算报告,能为公众做一些解释和辅导的工作,帮助公众看懂预算报告。公众有畅通的渠道监督人大代表,给人大代表施加足够的压力,人大代表就一定会通过各种渠道,想方设法看懂预算报告,并代表公众对政府预算进行强有力的监督,公众监督政府预算的目的就达到了。
所以,政府预算专业性太强,动辄几百万上千万字的预算报告一般人根本看不懂,并不能成为政府预算勿需公开、勿需“把每一块钱的去向都交待清楚”的理由。
政府预算公开既没有“道理”上的障碍,也没有任何“技术”上的障碍。这项改革可谓万事俱备,欠缺的只是奋勇前行的勇气、智慧和行动。
(作者为知名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