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海民 董家平 王丽珍
多姿多彩的三江源历史文化之十二三江源旅游文化及评价(下)
■安海民 董家平 王丽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青海省旅游业发展与布局总体规划》认为青海省的旅游业是“一流的资源、二流的知名度、三流的开发、四流的交通、五流的经营”。短短25个字,形象地概括出了三江源旅游的整体状况。下面,就“一流”旅游资源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一、“地文”:高、大、奇
“高”主要是指海拔的高。三江源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平均海拔3500米,3000米以上的面积占到70%。最低海拔点在最东部的民和县,1650米;最高点为东昆仑山主峰布喀达坂峰,6860米,相对高差5200多米。在古代人们的想象中,三江源似乎是高与天齐,“黄河之水天上来”,“通天河”、昆仑山的“天柱”、西王母的天池……这里,如天上仙境一般。
“大”首先是面积的大,青海省面积71.12万平方公里,是全国面积最大的省,仅次于新疆、西藏、内蒙古自治区。仅格尔木市一市的面积就有12.62万平方公里,堪称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市。其次,是自然景观的大,三江源区域内遍布大江、大河、大湖,大盆地、大沙漠、大草原、大山脉。柴达木盆地是我国地势最高的内陆山间大盆地;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湖泊;龙羊峡水库是亚洲最大的水库;察尔汗是世界第二、中国最大的盐湖,总面积达5856平方公里。即使是普普通通的油菜地,在这里也可绵延不绝达7公顷。每年七八月间,在青海湖的蔚蓝的衬托下灿然开放,使这里成为世界上最大气的油菜花海。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的油菜花,也连绵几十公里。放眼望去,铺天盖地的金黄色中间夹着一条细细的泛着银光的波带(大通河),真是美得能令人窒息。三江源是大自然的杰作,它的大手笔、大气魄、大胸襟造化出了三江源雄奇、壮阔、豪迈、奔放的大家风范。
“奇”:一是气候的奇,昆仑山海拔高,气候严寒,六月飞雪很正常。可是即使在低海拔的湟水谷地,六月下雪的现象也屡屡出现。高原的春天来得很晚,五六月间,很多花刚刚开始吐蕾,常有不期而至的大雪倾空泼下,将粉色的碧桃花瓣儿覆盖。更奇怪的是,这些花儿竟然具有神奇的抗旱功能,白雪下的粉红,看上去是那样美艳娇娆。炎炎夏日,中原地区的人们汗流不止,而三江源地区的人们夜里还要盖棉被,早晚可能必须穿毛衣,亦算一奇吧。还有就是超出常规的现象在这里很多:如我国的地形西高东低,大河东流天经地义,可倒淌河偏偏向西流去,由此制造了不少或美丽、或凄清的传说。黄河、黄河,顾名思义,河水该是黄色的。过去的生活经验,好像没有例外,于是便有“跳进黄河也洗不清”的说法。可是,当你到贵德,你就不得不相信,“天下黄河贵德清”。这个“清”是那样纯纯粹粹、彻彻底底,毫不含糊。再说桥,古代有石桥、木桥,现代是钢筋水泥。可是,在三江源,却有用盐造成的桥,不用一根钢材、一截木料,整个桥面全部由盐晶制成,悬浮在湖面上,与周围自然结成的盐盖连为一体,与平常的路面毫无差异,上面跑汽车、火车,坚固异常。在柴达木盆地,有两个连在一起的湖,形似搭连。令人称奇的是,两个竟然一咸一淡,一个寸草不生,一个鱼欢蟹跃(克鲁克湖如今已发展出很好的养殖业,它出产的螃蟹据说可以与阳澄湖的大闸蟹媲美)。物种方面,奇怪的事情也不少,如冬虫夏草等。在三江源奇怪难解的现象很多,比如外星人遗址、青海湖水怪等,科学家们至今还解释不清。
二、人文:源、古、神
“源”的地理意义是指三江源,我们的母亲河在这里发源,国际长河澜沧江(湄公河)也在这里起步。第二层含义来自学者们的研究,推认为这里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它同时还是中华文明的一个起源。大禹导河积石等都发生在这里。“源”还有它的第三层含义,即这里的精神、文化应当可以作为现代人类一个精神的家园。当喧嚣、浮躁、贪婪、背信弃义等危害着国人的健康时,在这荒僻的乡间、草原、山野保存得非常完好的沉静、散淡、虔敬、忠诚、质朴、知足等等美好品德也许可以作为我们精神的回归地。清晨,当那些古老寺院里梵唢响起如天籁,你,无论是谁,来自哪里,在那一刻,一定会被洗净,如宁馨儿。
“古”首先指它历史的古久。大量考古资料证明,青海至今已有2至3万年的历史,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战场、古城遍布境内:如民和的马场垣遗址、喇家遗址,乐都的柳湾遗址;西宁的沈那遗址;柴达木盆地诺木洪他温他里哈遗址;热水墓葬群;海晏西海那古城等。古老的神话传说也很多以此地为背景,西王母的瑶池、石室,《山海经》中的许多地名似乎都明确指向这片土地。古羌戎部落的游牧之地,吐谷浑的生息繁衍地,西汉的屯边拓土,唐代的汉藏和亲,丝绸之路上来往的商旅,都为这片土地所亲历、所见证。“古”是古城、古街、古庙、古牌坊、古宅院,还是民风民俗,甚至民间语言的古朴自然。走到三江源的任何一片田野、一个村寨,任何一户农牧民的家中,扑面而来的,一定是热情笑容和浓浓的温情,浓烈的青稞酒、芬芳的奶茶令你不得不发出“古风犹存”的感叹。而如果你细心,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乡土气息浓郁的语言里,不但有大量的明清时期汉语口语的遗存,甚至还能依稀辨别上古汉语的痕迹。此外,地理位置的偏远使得这里保存了某些古代巫术、仪式、传说等因素。这一切都在告诉人们,这是一片古风盎然的土地,这里的群众,还颇有古貌古心。
本文作者这里所说的“神”包括三个含义:神圣、神奇、神秘。三江源是一片圣洁的土地,藏传佛教、伊斯兰教等寺院较多,群众信教比较普遍。他们赋予了居住周边山河等以神的色彩,对土地、山脉、河流、湖泊敬畏有加,阿尼玛卿、年保玉泽等山都是藏族同胞心里的神山,青海湖是神湖。在藏区,石经墙、嘛呢堆、经幡、哈达等充满神圣意味的物品几乎是举目皆是。而西宁街头,黎明、黄昏等时刻,清真寺唤礼塔上深情、悠长的呼唤,穆斯林兄弟在车来车往的繁华大街旁、寺院内匍匐礼拜的情景,怎不令人肃然起敬?神圣还有当代意义:上世纪中,成千上万的人们在“开发大西北”的感召下,告别故乡、亲人,告别熟悉、舒适的生活环境,浩浩荡荡开赴到了这里的荒山秃岭,在工厂、在田间、在千里青藏公路线上,献青春、献终身、献子孙。“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子弟兵们,在这里奉献、牺牲。年轻而平凡的生命,在这里演绎出无数动人的故事。三江源是个移民区,移民人数大概要占到当地人口的一半以上。他们抱着神圣的目的,壮怀激烈,加快了三江源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当你来到这里,惊叹于这里的建设速度、文明程度时,你怎能不举手加额,向神圣的他们致敬?
这片土地上神奇之处很多。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遍布青海东部各地。马家窑文化最著名的一个特点,是彩陶文化达到了远古文化的顶峰。马家窑遗存彩陶数量之多、造型之奇、纹饰之繁、图案之美,在我国远古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考古界把乐都称为“彩陶的故乡”。在通天河畔,不但有唐僧取经回来的晒经石,上面的经文字迹仍然依稀可辨。而且,在不远处的勒巴沟里,不知是谁,竟在这里面凿了不少岩画。从岩画风格及人物服饰来看,大约是唐代开元、天宝间产物。藏族、蒙古族风俗,将六字真言刻在石头上祈福,三江源地区因此出现了许多神奇的“刻在石头上的心愿”,日积月累,群众的力量使嘛呢石会越聚越多,玉树新寨号称天下第一的大玛尼堆嘉那嘛呢堆大约由25亿块嘛呢石堆成。而在黄南州泽库县,你还会感动于个人的虔敬:那长达数百米、高一米多,宽约两米的石经墙竟是一位工匠几乎终其一生(28年,1923-1951年)的创造。对此,除了叹服,你还能说什么?大约七十年前,西部歌王王洛宾在金银滩草原创作了大量动听的歌曲,也经历了神奇的爱情故事。今天这些歌,还有卓玛姑娘的名字随着歌声四处飞扬,向人们传达着这遥远而神奇土地上的魅力。今天的青海铝厂,有一个全国最长的生产车间——1000米。把铝粉化为铝锭的生产全过程都在这个车间完成,在柴达木盆地,小麦亩产1016.5公斤,是世界罕见高产记录。现代三江源,神奇依然存在。
三江源的“神秘”也很多,神秘的昆仑文化、诡秘的高原岩洞修行者;全体村民共同参加、全体如醉如狂的驱魔仪式;五屯地区特殊的语言风习;扑朔迷离的格萨尔的传说及演唱者;当年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羌人、吐谷浑人,他们都去了哪里?分别融入了哪个民族?等等,不胜列举的这些文化现象都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
三江源悠久、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与人文资源,不仅在开发青海、发展青海、构建和谐青海的过程中,日益起着理论导向、舆论支持、精神支柱、道德保障的重要作用,而且还越来越多地吸引着国内外的大量游客,文化旅游业已经成为当今青海独特的文化产业之一,推动着青海文化事业的大发展。
三、生态:沧海桑田
三江源地区大部分海拔在3000米以上,受水、热条件的制约,生物生长一般比较缓慢(如青海湖的湟鱼每年只能长50克),再生能力也很差。高寒草原、高寒荒漠地带的人口、牲畜承受力极其有限。一旦消耗大于产出,弥补起来极其困难。三江源地区大约在1.8亿年前还是一片汪洋,约3000万年前陆地出现。那时的生态环境温暖湿润,属于亚热带和暖温带气候,生态环境极为稳定。1000万年前,海拔上升1000米左右,降水减少,气温降低。约在距今1万年时,青藏高原上升到平均海拔4500米的高度,成为地球上海拔最高、最年轻的区域。地壳的强烈隆升使得生态环境向着高寒干旱方面发展,物种、土壤等情况也随之发生变化。史籍记载,汉武帝时,赵充国平定羌人,于湟水流域采伐木料约6万株,说明当时的湟水两岸有大片森林,湟水河水的水流量也很大。吐谷浑王国时,柴达木盆地曾经温暖湿润,千年以上的大柏木随处可见,所以吐谷浑王国的臣民们纷纷用柏木构筑棺室。隋唐时期,三江源地区战争频繁,大批人马屡屡于此肆虐,如隋炀帝西征吐谷浑,数万大军“大猎于拔延山”,唐咸亨元年(670年),薛仁贵率兵十万征西,与号称百万的吐蕃大军作战。军事行动对环境的影响估计不小。近二三百年来,河湟谷地不少林区开垦为农田,仅在较远山地仍保持着原始生态环境,森林草原中仍栖息有大量珍贵野生动物。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前,那些偏远地方的生态也遭到了破坏,黄河流域自同德县居布林区以下的不少森林,遭到地方封建势力和外国商人的滥伐;上个世纪40年代马步芳在贵德、化隆、大通、湟中、祁连等处大肆砍伐木材。仅1940年一年,为修建乐家湾军营,他就将大通鹞子沟的不少山岭砍秃。建国后,由于过度开垦、过度养殖,草原退化、水土流失、森林面积越来越小,土地沙漠化程度日益加深,生态环境大不如前。但总体而言,除西宁市污染较为严重、环境质量较差外,其他地方人类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并不十分强,水和空气质量一直保持着良好状态,很少有污染源。特别是“三江源区”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长期以来一直是人类生活的“禁区”,保持着原始的生活环境。在世界环境日趋严重的今天,青藏高原可以说是一片难得的净土,是人类十分宝贵的自然资产。
面对现实,盲目的骄傲或灰心都不可取,今天谈三江源旅游文化,我们认为:三江源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三江源生态质量的好坏,不但关系到三江源地区的发展,还关系到周围、东亚乃至东半球的生态条件,“中国水塔”的意义非同寻常。
四、三江源旅游文化的价值
简单概括,一个词:价值无限。因为三江源旅游资源具有垄断性,外地无法仿照,和国内其他已经开发成熟的旅游资源形成互补关系。
(一)历史文化价值
三江源不仅历史悠久,还是多民族、多宗教地区,古代羌族、吐谷浑、吐蕃以及现代的土族、藏族和后来迁入的汉、回、蒙古、撒拉各族共同开发了这片土地,创造了灿烂的高原文明,成为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存的古代文化遗址,为研究青海高原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以及与吐蕃、蒙古、中亚之间的联系,各民族的兴衰历史、民风民俗的演化等提供了第一手的材料,也为考古学家、民族民俗学家、社会学家提供了十分广阔的研究空间。
(二)科学考察价值
青藏高原是晚近时期地球上强烈隆起的最高地区,在地球中纬度地带形成类同于南北两极自然景观的“第三极”。独特的自然地理区域,不仅使高原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自然地理各个要素发生强烈变化,而且对高原周围广阔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青藏高原成为地学、生物学、湖泊学、环境生态学、医学等众多学科领域进行科学研究的宝库,是极为宝贵的天然实验室。
(三)艺术观赏价值
三江源地区因为人类活动范围不是很大,大自然很少受到人类的“干预”和“雕琢”,高原原生态风貌保存得比较好,古朴、纯真、空旷、自由、大气,旅游的审美感受与内地迥异。又因为气候干燥,所以较完好地保存了大量的古遗址、岩画、墓葬等。原始艺术的古朴、稚拙在这里有比较突出的表现。丰富的民间手工艺品、民间歌舞蕴藏无疑是艺术爱好者的天堂,如塔尔寺僧人的“四绝”、热贡艺术品、少数民族的服饰、绣品等等都是。
(四)冒险体验价值
在三江源旅游,只要你具备足够的胆量和挑战精神,你绝不会仅仅走马观花。这里呼唤你的勇气、力量,参与其间冒险体验的内容太多了,玉珠峰攀登、黄河漂流、与牧民一起纵马驰骋、虔诚转山;或者,到藏包附近寻找珍贵的高原野生植物冬虫夏草;雨后一次短暂的信马由缰,或许,就会令你收获满怀的草原黄蘑菇。相信那扑鼻的清香,几十年你都不会忘。穿藏服、跳藏舞,享受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豪迈。或者,可以到都兰的国际狩猎场与岩羊进行智力和速度的较量。当然,如果你具备足够的野外知识和装备,高原未开发的处女地很多,你或许就会发现一片新的绿洲、一条地图上从未标注的河流。那时,你或许还可以争取命名权。
五、三江源旅游文化状况
从知名度、开发、交通、经营等方面看,三江源旅游刚刚起步,还处于粗放经营的阶段,“未形成独立的形象标识系统”。在旅游产品的设计规划、宣传、管理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很多。必须承认,我们在具备诸多资源优势的同时,也有很多先天的不足需要弥补。
(一)地域、交通、气候状况
三江源远处西陲,交通不是十分便利。与省外其他地区相连的航班、火车班次都十分有限,省内的运力在旅游旺季也显得相对不足。各旅游风景点又相对比较分散,如青南高原和柴达木盆地景点之间的距离就太长。所以,每年7、8、9三个月高峰期,游客常有交通工具的担忧。因为气候因素,三江源旅游的旺季短,淡季长,导致旅游设施的利用率不高,旺季时,服务设施和交通高度紧张。还有一些游客,尤其是中老年游客因为担心高原反应对来此地观光旅游只停留于“心向往之”的阶段。
(二)旅游环境质量状况
1、水土流失面积不断扩大
1999年青海省受风、水、冻融侵蚀的土地面积将近占全省总面积的一半,其中中度以上侵蚀面积7.5万平方千米。长江流域是全省水土流失面积最大地区,上游段水土流失占全省总面积的31.7%,占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的14.3%,内陆河流域和其他地区水土流失面积15.2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的42.5%。目前,全省水土流失面积仍然以每年0.21万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大。按水土流失指标划分,全省轻度以上侵蚀面积约占50%,中度侵蚀面积约占29.9%,强烈侵蚀面积约占20.1%。近年来,东部和黄河源区水土流失面积、侵蚀程度、危害程度呈加剧趋势,水土流失面积和侵蚀面积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草原退化、土地沙化
三江源天然草地退化十分明显,而且表现出退化程度日益严重的态势。据统计:全省中度以上草原退化面积733万公顷,占全省草地面积的20.1%;严重退化草地面积440万公顷,占全省草地面积的12.2%;沙化草地面积193万公顷,占全省草地面积的5.3%。同50年代相比较,单位面积草场下降了30%—80%。1999年统计,全省沙漠化面积12.5万平方千米,潜在土地沙漠化面积0.98万平方千米,合计占全省面积的18.7%。据相关研究资料表明显示,以目前的速度估算,到2030,全省将有五分之一的土地被沙漠覆盖。
3、局部水荒
青海全省地表水总量的84.6%流入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据水文资料显示,1990—1996年均流量比1956—1989年均流量减少22.7%。黄河源头区4000多个湖泊,现有一半以上干涸,青海湖水位平均每年下降13.5厘米,1908——2001年93年间,湖水面下降了12.6米,“环湖崩溃”从虚构的小说变成事实仅仅几年。流入青海湖的河流一半由常流河变为季节河,环湖区沼泽面积减少约100平方千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海湖的环境状况日趋恶化。
4、物种生存条件恶化
青海野生动物由于受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等多种因素影响,物种分布区域缩小,物种生存条件逐渐恶化,物种多样性受到威胁。受威胁物种约占总类数的15%—20%,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藏羚羊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珍稀保护动物,主要分布于可可西里地区,1990年统计约有5万余只,据初步估计,自1992年以来捕杀藏羚羊约在3万只以上。另外,普氏原羚是濒临绝迹的一种珍稀动物,历史上曾分布于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目前仅余300来只,生存于青海湖区狭小区域。省内湖泊中天然鱼类资源丰富,但由于过度捕捞使资源存量急剧下降。目前,青海湖湟鱼资源藏量仅为0.75万吨,几乎到了濒危境地;川陕哲罗鲑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仅分布于省内玛太河,长期以来滥捕滥杀,现已濒临灭绝;还有分布于海西、果洛两地的盐湖卤虫资源,因非法捕捞,资源量已大为减少。
5、“三废”污染严重
西宁、格尔木一些城镇“三废”污染日趋严重。西宁市总悬浮微粒日平均值最高超过国家二级标准4倍,冬季超标率100%,夏季超标率90%,成为大气污染最严重的省会之一。平均每天排入湟水河未经任何处理的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达20万吨,有害有毒污染物20余种。西宁市以下的湟水河鱼类绝迹,其他生物也寥寥无几。灌溉使湟水谷地受到污染的农田面积达32万亩,对粮、油、瓜果、蔬菜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直接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和经济效益。农药化肥的过量及不合理使用,使土壤、水质、农产品受到了一定污染,全省各地“666、DDT”残留污染较为普遍,经测定牧业土壤中“666”残留检出率为75%,农业土壤中“666”和“DDT”检出率为 88.8%。
(三)旅游开发业、服务业状况
青海省是西北乃至全国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的地方,国民经济总量限制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度和利用率,存在着宣传策划不够、景点建设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等遗憾。同时,也缺乏专业的旅游服务人员,存在着旅游队伍经验不足、经营管理不善、服务意识淡薄、服务质量差等一系列问题。
一、三江源生态环境恶化原因检讨
而今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恶化,除了高原自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外,现代人类需要负主要责任。
首先,人口增长刺激畜牧业过快发展,天然草场超载,优良牧草得不到繁衍生息的机会,导致草原退化,沙漠化面积扩大。过度放牧严重地段寸草不长、完全裸露。上世纪80年代天然草场单位面积产草量比70年代下降了30%,如黄河源头的玛多县,曾有4000多个大小湖泊,有“千湖之县”美称,70年代初,这里碧野如诗、羊群如画。10多年后,大小湖泊只剩下了2000个,上千条小河因水源枯竭而干涸,全县草场退化面积占总面积的70%,38%的牧户因无法生活而背井离乡。二十年巨变有全球气候变暖等外部因素,但主要还得归罪于过度放牧,牲畜数量超过了草原的承受力。除此而外,还有工程建设、淘金、采挖药材等人为因素的破坏。草原生态环境恶化,草原虫害、鼠害严重,更加速了天然草原退化速度和退化程度。
其次,是一度错误的政策导向。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以粮为纲”、“开荒为纲”的口号,滥伐森林、滥垦优良草原,破坏草原1000万亩,砍伐森林灌木138万余亩,破坏沙区植被2000万亩。1960年全省耕地面积扩大了485万亩。但这些开垦的草原因粮食产量极低,又先后被撂荒。弃耕后的草原一时难以恢复原貌,如青海湖南岸滩地上1960年被弃耕的草地,至今植被还非常稀疏,难以覆盖裸露的地面。柴达木盆地在当年也被大规模地开垦了不少荒地,1980年耕地比1949年增长16.3倍。但是具有固沙功效的大量沙生植被如红柳、胡杨和梭梭林被毁坏,沙漠化进一步加剧。盲目垦荒破坏森林、草地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加剧。
全省水土流失、沙漠化、退化草场面积共占全省面积的77.46%。
第三,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改革开放后,国家意识到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密切关系,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法规,规范人类行为,如《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森林法》、《水资源法》、《草原法》、《水土保持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普遍存在。青海湖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按有关法规规定,保护区的核心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保护区内的建设项目必须通过专家论证和环境影响评价。流入青海湖的布哈河在保护区内,是青海湖湟鱼产卵繁殖的主要通道,每年3-7月份湟鱼都会逆水而上,到上游寻找适宜的水域产卵。个别部门为了引水灌溉,竟在河上建造水坝,使湟鱼无法逆水而上,大批大批地死在水坝下;有些单位和个人为在青海湖地区发展旅游业,擅自在湖畔草原上建帐房宾馆接待游客,对草地践踏破坏十分严重。1994年12月1日,省人民政府对青海湖实行了封湖育鱼,但城市、乡村依然活跃着贩卖湟鱼者的身影,有些湟鱼甚至出现在闹市、酒店餐桌上。羚羊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根据国家有关部门明文规定,非法捕杀藏羚羊1只立案,2只属重大案件,3只以上为特大案件,而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盗猎藏羚羊的犯罪活动屡禁不止,主要原因是执法不严,以罪代刑、重罪轻判。
二、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议
三江源地区处于生态环境脆弱区,但不同区域环境脆弱的程度各不相同,因而要因地制宜、因类治理,对症下药,提高治理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保证环境的有效治理,促进环境资源的良性循环。鉴于三江源地区在我国自然生态环境中的特殊地位和意义,呼请尽快建立和完善具有典型性、完整性和科学性的类型多样性的自然保护体系,重点保护青藏高原特有的珍稀野生动物资源,高寒草地和草甸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下面根据脆弱生态类型区域上的特点、脆弱生态因子相互作用与联系上的层次性以及区域大小上的相关性,划分为五大脆弱生态恢复整治区进行分别治理保护。
(一)江源头及上游脆弱生态恢复整治区
该区处于长江干流、通天河支流雅砻江源头扎曲、曲科河和大渡河源头,多柯河、玛柯河流域,包括除昂久县外的玉树州全境、果洛州班玛县及格尔木市唐古拉山乡。长江在该区境内长1200千米,流域面积15.9万平方千米,出境平均径流量占长江总径流量的1.78%,侵蚀面积4.23万平方千米,以风蚀和冻融侵蚀为主,每年向长江输沙量1232万吨,造成长江水量减少,泥沙量增加。本区主要建设目标是以保护和恢复现有植被为重点,加强对退化草场的改良和建设,尽力遏止水土流失和草原退化,减少输入长江泥沙量,保护和恢复水资源涵养植被。
(二)黄河源头及上游脆弱生态恢复整治区
包括西宁市、海东地区、海北州、黄南州、海南州、果洛州及玉树州曲麻莱、移多县等。黄河干流在省内长1694千米,占黄河总长度的36%,流域面积14.8万平方千米,占黄河流域总面积的18.7%,多年出境平均径流量285.2亿立方米,占全流域总量的49.2%,是黄河流域主要的产流区。森林主要分布在祁连山地和河湟谷地,覆盖率7.85%;草地面积1389万公顷,主要分布在海拔3000米以上区域。人口和耕地面积占全省的80%以上。本区水电资源、矿产资源、农牧业资源和旅游资源均十分丰富,综合开发潜力巨大,对全省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这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是治理河湟谷地和黄土丘陵水土流失,龙羊峡库区周围风沙水土流失,恢复建设水源涵养林草植被。
(三)“三北”风沙综合脆弱生态恢复整治区
柴达木盆地的乌兰、都兰、德令哈、格尔木、冷湖、茫崖、大柴旦和海北州的刚察、海晏县、海南州的共和贵南、兴海县、果洛州玛沁尔县的部分地区都在此区,总面积31万平方千米,其中水土流失面积2.65万平方千米,占该地区面积的8.5%;风沙区面积1.17万平方千米,占该区面积的3.8%;耕地面积39万公顷,占全省耕地面积的7.6%。该区矿产资源丰富,气候温和,光能充足,有宜草、宜农、宜林土地30万公顷。本区应在加强现有植被保护和管理的基础上,以重要城镇、绿洲农业区和青藏铁路沿线为重点,采用生物工程多种有效措施,逐步建立起一定规模的绿洲生态农业体系,使该区成为青海农牧业主要生产基地之一,并为柴达木盆地矿产资源的开发提供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四)草原脆弱生态恢复整治区
草原区基本覆盖全省,面积36.47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50.6%,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31.6万平方千米。目前草地退化、沙化趋势仍未有效控制。根据草原生态特点和治理建设区划,可分为青南高寒草地区、环青海湖草地区、柴达木盆地荒漠草地区和东部黄土高原干旱地区。这一重点治理区有:(1)环青海湖草地治理区;(2)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区。这里应坚持以草地建设为中心,加强草原基础设施建设,如饲草料生产基地建设、防风固沙林建设、人民群众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等。通过综合工程措施保护改良天然草地,不断提高畜牧业的科技含量和服务水平,大力推进畜牧业的产业化进程,走高产、优质、高效牧业之路,实现畜牧业集约化经营。
(五)高原冻融监督区
位于青海西南和西北,海拔4000米以上,以冰雪和寒冻作用的高山、高原地貌为主。主要包括可可西里、扎陵湖、鄂陵湖、阿尼玛卿山、乌图美仁、克鲁克湖、祁连山地托勒——疏勒南山等,总面积15.1万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的21%。境内遍布湖泊、草原、冰峰、雪山。植被演替、土壤发育、河流和湖泊演变等各种自然过程至今未曾受过人类的干扰,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是高原生物基因的宝库。本区空气质量好,大气中的总悬浮微粒哈氟化物含量极低,能见度高,是人类宝贵的自然遗产。但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是对全球气候和地质环境变化最敏感地区。所以,保护好这一区域是对全人类的贡献。
三、三江源旅游文化定位
(一)规模、效益与环境:生态旅游理念
传统旅游业遵循的是产业革命的管理思路和方法,对旅游对象采用的是“掠夺式”的开发利用,使得旅游业的活动范围和程度超过了自然环境的承载力,破坏了旅游地的生态环境,造成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降低,阻碍了旅游业的持续发展。“生态旅游”(ecotourism)一词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Z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H.Ceballos lascuraian于1983年首先提出的。它的宗旨是完善保存旅游地区的生态环境、民族风俗和传统文化。它首先要求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对所处地区生态系统的特点非常了解,具有生态保护的专门的知识,且能坚决杜绝旅游设施、人文景观等与周边生态环境的不协调。其次,要求旅游者和旅游业约束自己的行为,以保护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比如,旅游者的消费模式是否符合生态要求,旅游者所携带的食品、交通工具等是否符合生态要求。第三,管理明确、责任到位,市场发育完善、规范,都能对生态的发展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反之,则会破坏生态环境。目前,我国很多生态旅游只强调了走进自然的一面,而忽略了保护自然的一面。有些生态旅游成为自然旅游或观光旅游的另一种形式。因此,对于旅游管理者而言,杜绝短期行为,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生态旅游的投入、理念均需要经济发展作为前提。对于游客而言,则需要的是环境意识和自身素质的提高。
三江源地区因为生态环境的脆弱以及和全国环境的休戚相关,在旅游文化建设方面,决不可造次,否则后患无穷。历史已经给了我们足够的教训,所以,三江源旅游,必须走生态文化之路。而这里的“生态”,和一般概念里的生态的细微差别在于:三江源的游客,绝对不可说“多多益善”。尽管有研究者认为三江源旅游资源具有“容人量大,容时量小”的特点,但在笔者看来,目前得出这个推论,似乎为时还过早。因为:第一,尽管三江源土地辽阔,但是,旅游资源大多集中在几个主要地区,而在这主要地区又主要是几个主要景点,无法容纳大批游客进入;第二,旅游接待力、景点规模也不允许大量游客进入;第三,脆弱的生态环境不允许大批人马的肆意践踏;第四,喧闹与三江源旅游文化的品格相冲突。设想一下,假如昆仑山下游人如织,我们如何能体会到昆仑文化的神圣,感悟西部大山的肃穆雄浑?都兰国际狩猎场万杆猎枪齐发,几年后,我们再到哪里去寻找猎物?再让长江源头百舸争流,母亲河的圣洁、威严又体现在哪里?第五,所谓旅游季节的淡、旺季是相对于目前人们的认识水平而言,因为现在我们在打“夏都”牌,限制了业内业外的思路,仿佛三江源只有夏天才有游览价值。其实,各季节都有它的可爱处,关键在视角。严寒季节是不是可以开展与冰雪有关的项目,进行野外拓展训练,比如滑雪、欣赏冰锥的爆裂……冬天,还可以安排少数民间节庆活动的体验,甚至,最简单,欣赏闹市中绝对没有的荒寂和黑暗、冷清。借用一位伟大作家的话,三江源旅游,缺少的不是资源而是发现(用现代流行语说,是“包装”)。
所以,三江源生态旅游,人不可太多,更不可集中于某几个月,应该是细水长流型的,应该尽量增大旅游产品的附加值,正如《青海省旅游业发展与布局总体规划》所规划的那样,尽量争取延长游客在境内的停留时间而不是拼命打价格战,贪图以数量取胜,积攒蝇头小利。这样做,愧对祖先也将愧对子孙,更愧对这片神奇的土地。
(二)三江源旅游文化特征:多彩多元
1、美学风格:崇高为主
三江源地文的“高”、“大”、“奇”和人文的“源”、“古”、“神”决定了三江源文化的美学风格是崇高而非优美。自然的雄奇博大和人文的古远、神圣、神秘,以及各民族精神中刚毅、坚定、顽强、阳刚、大气等组合形成了三江源独异于我国境内其他地方的美学风格。许多的游客来到三江源,是冲着这里的审美新异而来,是期待得到审美的惊喜甚至震撼而来。置身于传统文化的优美(和谐、细腻、含蓄、精巧、温柔敦厚等等)中,他们生出了阔达、苍凉、大气、奔放、热烈,从来不需要“发乎情止乎礼义”的魂绕梦迁。三江源旅游文化,排斥园林的作意,更拒绝搔首弄姿、矫揉做作,就是气势雄浑,就是惊心动魄。“青海长云暗雪山”,“风吹满地石乱走”、“长河落日圆”等等景象从边塞诗里走出,作为一种情结,在我们民族的血脉里流淌了那么多年,当能力具备,条件成熟时,他们一定会迫不及待地背起行囊,奔赴这有高山大川、有血性和阳刚、巍然挺立的地方。所以,在三江源的寺院,导游如果照搬内地经验,谈什么灵验,那是对三江源文化资源的最大浪费,也是对这里宗教文化的亵渎。因为,当几乎每一个藏族、蒙古族家庭总是挑选自己家里最聪明、英俊的孩子出家时;当他们不惜劳苦,千里迢迢把一年的大部分收入捐献给寺庙时;当伊斯兰群众无论如何繁忙,无论身处何处,每天固定的时间里,都会朝向心中的圣地顶礼膜拜时,信仰在这里,是本能,是习惯,是天经地义,是一种崇高无比的精神境界。来过这里,你也会象这片年轻、隆起的高原一样,挺立昂然。
也许那些习惯了清风杨柳、游鱼细石的游客,那些会被蟑螂吓住的游客无福消受这崇高之美。那么,三江源还为他准备了细腻、温柔、婉转:属东部季风区的河湟谷地,很多地方号称“小江南”,气候温润,细流涓涓,作物葱茏。春季是繁花遍野,秋天是硕果满枝。与真正江南的区别是,这里更浑朴天成,丝毫没有周作人所厌恶的现代仿制品的“粗恶”感。
2、思想信仰:多元开放
多元来自于多民族、多宗教的背景,来自各民族间的互相之间的理解和接纳,还来自本地文化海纳百川的胸襟。
在内陆城市里,思想的开放,对外界事物态度的积极,西宁、格尔木算是比较典型的。尽管这里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但在思想观念上,却从来没有偏远、落后过。这其中的原因很复杂,但主要是因为这两座城市的移民文化:人口构成中内地移民占很大比例。格尔木本是一戈壁滩,是五十年代时军队运送进藏物资的一个转运站,后来因青藏公路建设需要从全国各地大规模整体移民后出现的一座城市。移民团体与外界的接触频繁,出于故乡情结、出自往事怀念,自然对外界充满渴望。即使是世代聚居于此的本地人,也追根溯源,称他们的祖先在南京,是明朝朱元璋时被迫迁移来此。在向前推到汉代,本地区最早的居住者也是赵充国派来的军屯者。就这样,新老移民一起铸成了三江源思想文化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对外界的渴望、向往。所以,这里绝没有自以为是、固步自封,更没有井底之蛙的自信与夸耀,有的,是西部民族的热情好客、淳朴憨厚,是对外来事物真诚的欢迎和接纳。
3、物质文化:特色垄断
气候、民族、地域等决定了三江源旅游文化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不可仿制性。表现在物质文化方面,就是品质的出众和声名的寥寥。其中,昆仑玉最有代表性。它本与著名的新疆和田玉属于一个玉种,但一直寂寂无闻,价格十分便宜,去年随着成为奥运奖牌的镶玉部分而暴得大名。三江源的许多物产都和昆仑玉一样,品质出众,但因为缺乏伯乐的青眼和有力推介,“养在深闺人未识”。可分为以下几个系列
绿色生态系列:高原生产方式决定这里产出的食品是绝对的生态食品。牦牛肉、牛舌、牛肚、牛尾等,至今仍是最原始的放养方式,吃的是虫草,喝的是矿泉水,完全产自高寒无污染地带;野生黄蘑菇,其他菌类产品无法匹敌的香味和口感。柴达木野生枸杞,名气与宁夏枸杞无法相比,个头也没宁夏的那么大,但不需任何技术处理,储存经年品质不会发生任何变化。中藏药,三江源是一个资源丰富、潜力巨大的中藏药宝库,经普查,共有天然药物1660种,中藏药材1294种,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有188种。其中的冬虫夏草、麝香、麻黄、贝母、鹿茸、藏茵陈、红景天、雪莲等因其良好的品质在中藏药界富有盛名。青稞酒是三江源人民的骄傲和最爱,也是三江源酒文化最集中的体现,具有清冽爽口、醇香扑鼻、回味悠长的特点。
群众智慧系列:首先是民族手工艺品,藏毯、藏刀、嘛呢石、唐卡、堆绣、木刻、羊皮画、转经筒、绿松石、珊瑚首饰、土族、撒拉族刺绣……其次是日常饮食。三江源群众特别善于从简单中演绎复杂,贫寒中制造趣味。农家的食品非常有限,最多的就是土豆。这里的群众可以把土豆制成外形、口味迥然不同的几十种食品,土豆丸子、焜土豆、土豆粉条……面食是主食,也是花样翻新,创意无限,还在很多蒸制食品上作画(西宁城东区就曾经举行过“馍馍大赛”,最后胜出的馍馍有几十斤重,花团锦簇,非常漂亮。
上述物品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只要人们曾将见到、曾经吃过,都会赞叹不已,念念不忘。一出“深闺”,一片掌声。但是,这些物品,尤其是日常食品很难长时期保存,因为水土等关系,推介出去的口味等都多少会发生一些变化。产品的垄断性保证了产品的正宗,但是,也限制了本身的发展。
四、三江源旅游文化的发展构想
(一)开发特色旅游项目
大力开发高原干旱荒漠自然景观旅游。柴达木盆地西北部雅丹地貌,是现存国内最典型、规模最大的一处,充满神秘的色彩和雄浑的风貌,令人叹为观止;诺木洪原始梭梭林区和胡杨林保护区;绿洲农业和风沙地貌景观;国内独有的盐湖景观,堪称人间奇迹的“万丈盐桥”。所有这些,都带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充分发挥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的优势,在都兰巴隆、沟里等国际狩猎场的基础上,再开辟新的猎场。还要避免单一的狩猎旅游,要结合狩猎努力开发与其相关的其他旅游项目,使得狩猎旅游发展为更丰富多彩的大型旅游项目。开展昆仑神话游、玉虚峰、托素湖、西王母瑶池宫殿等遗址都可以作为本省旅游的大品牌,发挥其品牌效应。
(二)发挥过境旅游的优势
格尔木市过境旅游的优势表现得十分突出。针对这一情况,旅游配套设施应当尽快完善,向游客提供优质水平的服务,以其独特的旅游资源、优质的服务吸引更多的过往来客,增加其逗留天数,以保持良好的经济效益。
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工作
随着柴达木盆地的不断开发建设,人口数量急剧增加,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三废”日趋严重,沙化面积不断扩大。基于此,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工作,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青南高原屋脊风光旅游区
这一地区占据青海南部的广大地区,占全省面积的一半以上,平均海拔为4200米以上。在这片高原上,耸立着昆仑山、唐古拉山、可可西里等高山,海拔多在6000米以上。这一地区是著名的“三江源头”区,气候寒冷,年均温度多在零摄氏度以下,广泛分布着冻土层,被称为“世界第三极”。另外,特殊的自然环境,形成高寒草原区,这里成为青海省的主要畜牧业基地,栖息着品种众多的高原珍稀野生动物,这里也是我省甚至我国藏族集中分布区。
认真做好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
应在对本地区旅游资源全面评价的基础上,搞好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分近、中、远期进行开发。对那些开发条件好、时常需求量大的项目应优先开发。必须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北祁连山地自然风光旅游区
这一地区以祁连山地为主体,行政区划包括海北藏族自治州全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面积占全省的30%以上,地貌为大型山间断陷盆地,盆地内海拔为2670—3200米,典型的自然荒漠、自然景观和盐湖广泛分布是该盆地两大显著特点。祁连山地东段冷湿的气候特点,河谷地种植农作物;海拔2800米以上分布大片草原,成为重要的畜牧业区;山地阳坡分布有桦树、松柏等大乔木,阴坡灌木丛生,牧草茂盛。祁连山地出产的野蘑菇、蕨麻有天然营养滋补作用;另外,这一地区还生产羌活、大黄、党参、甘草等各种药材。祁连山主峰岗那结峰(那团结峰)海拔5827米,5000米以上的高峰区域终年白雪皑皑,发育成现代冰川。祁连山上冰雪融水成为大通河、黑河、疏勒河和布哈河源头,素有“五河之源”的美称。祁连山地栖息有雪豹、岩羊、马鹿、白唇鹿、盘羊、野驴、野牦牛、石鸡等野生动物,并蕴藏有石棉、煤、络铁矿、黄铁矿、镍及稀土元素等矿产资源,素有“万宝山”的美称。
1、旅游资源的特点
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发展旅游业潜力巨大。这一旅游区自然风光秀丽,寓森林、草原、湖泊、雪山、农耕区为一身,又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和甘肃河西走廊之间,又靠近省内经济发达区,拥有较大的区位优势,发展旅游业潜力较大,发展前景被世界看好。
2、发展旅游业的构想
开发多种多样的旅游项目。根据祁连山区旅游资源的特点,不同的季节应当开展方式不同的旅游活动项目,夏季可以欣赏天高云淡的茫茫草原和田野上一望无际的金黄色的油菜花,游览郁郁葱葱的原始林海,开展诸如科学考察、体育登山、狩猎、漂流等多种生态旅游;冬季则可以欣赏皑皑白雪覆盖下的林海,开展滑雪、狩猎、登山等活动。
建立祁连山国家自然公园。祁连山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至今仍较多的保留着原始粗犷的自然风貌,自然景观复杂多样,有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有各式各样的地貌类型,有丰富多彩的生物序列,众多河流、湖泊特有的水域自然景观,高山生物多样性等特点。因此建议将祁连山地开发为国家级公园或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生物学、环境生态学、地学等多学科的科学基地和教学实验基地,开展生态旅游,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认真做好青海湖旅游总体规划
热贡艺术也是神奇的宗教艺术品,群众用他们的绘画、堆绣、雕塑等表达着对神灵的虔敬,也创造着财富,创造着他们多彩的生活。
对于三江源旅游,已有前辈、专家非常好的论证、构想,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青海省旅游业发展与布局总体规划》,如张忠孝先生卓识独见等,省政府、省旅游局在这方面也倾注了不少心血,取得了很好的成果。这里,只能是尽浅薄之力,补苴襞绩而已。
(一)悉心保护本地区鲜明的文化特征
三江源旅游文化的价值在于它鲜明的民族、地理、远古文明等特色,在于它不同于内地的崇高、壮阔的美学风格。要想长久保持三江源旅游的魅力,不可轻易模仿内地旅游一些既定的套路,更不可生搬硬套。所以,我们应该很好地保存各民族特色、景观特色,在“优”、“特”上做文章。
(二)旅游资源的整合利用
首先要与全国旅游资源进行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西心”的优势;其次,打破地区行政区划的条块分割,整合本地资源,不断开发出主题集中、特色鲜明、辐射范围广阔的旅游项目。如将青海湖盆地与祁连山地风光整合称“湖光山色”。青海湖、鸟岛、湿地,以旖旎秀丽的青海湖风光为主体,鸟岛奇观为显著特色,草原、沙漠、雪山为衬托,整合古文化遗址、登山、科考、狩猎、民族风情等多项功能。然后,进一步向北延伸,祁连山原始山岳、林区。那里自古以来人类活动较少,至今大部分地区自然保持着原始的自然风貌。海拔5000米以上是冰雪世界,被称为“固体水库”,山体中部、下部阳坡分布原始森林,阴坡分布以杜鹃、金露梅为主的灌木林;山体的中下部是畜牧业区,下部河谷地带是小块的农业区,漫山遍野的金黄的油菜花成为春夏之交祁连山地特有的一道风景线。怡静、远离尘嚣,令旅游者体验到返璞归真。
(三)加大冒险体验项目的开发力度
如前所述,三江源生态的脆弱性和文化品质的要求不允许三江源旅游弄得人山人海、一片喧嚣。旅游业要想在效益和生态之间取得最优化,最大限度地发挥三江源旅游资源的优势,可以考虑开发一些冒险体验项目,适当延长游客在此的停留时间。
(四)做好旅游纪念品的开发、经营
三江源的旅游纪念品,不可流于粗恶,首先要有一些品味高雅、别致、做工精美、具有收藏价值的东西。其次,应加强旅游纪念品市场的管理,使商家群体不至于太过庞大而恶性竞争,打价格战。第三,建议在纪念品的包装上花一些功夫。目前市场上见到的旅游纪念品在方便游客携带和美感方面考虑都不是很周全,影响了产品的销售。第四,对于藏刀这深受欢迎的旅游纪念品,是否建议铁路等交通部门在政策方便有所变通,不再将其列入“管制刀具”行列,否则,这类产品将永远是游客和交通部门的麻烦。总之,三江源旅游纪念品开发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要有品牌意识,使产品拥有长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