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是无情却有情

2011-12-24 00:00:00董仲舒
文史月刊 2011年3期


  胡耀邦有“两不准”:一是不准亲友上京找他办事;二是不准亲友打着他的招牌办事。直到胡耀邦逝世,他在浏阳的亲属没有一个人转为城市户口、安排工作的,全都是普通农民。
  1981年,胡耀邦的侄儿胡德资(其兄胡耀福的二儿子)经县里的一个领导帮忙,在岳阳轻化公司安排了工作。胡耀邦知道后,马上责令那个县里的领导将侄子退回农村。
  这事刚过了几天,胡耀福到北京去看弟弟。
  胡耀福这时还不知道岳阳安排儿子工作的事。一见面,胡耀邦满脸怒气地对哥哥说:“你在下面开后门!”胡耀福被说得一头雾水,胡耀邦怒气未消,继续斥责说:“谁这样搞,我就开除谁的党籍!”
  胡耀福渐渐听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大叫冤枉,发起脾气来:“耀邦,你这个人忘恩负义!你在北京当总书记,我在家里当农民。要是在过去,我就是皇亲国戚。但是现在,我在家里当农民,日子不宽裕,有人关心一下我家又怎么了?难道我的儿子就不能当工人了?”结果,两人互不相让,大吵一通,不欢而散。
  上世纪80年代初,浏阳县委托胡耀福到北京找胡耀邦给家乡批点化肥。能为家乡办点实事、解决点实际困难,是许多领导干部津津乐道的事儿。家乡需要化肥,县里领导派哥哥来说情,只要自己不反对、不表态,手下的人也就给办了。但是,胡耀邦态度非常鲜明,在原则问题上不退让,甚至不惜与哥哥闹翻脸。他嚷道:“谁找我走后门、批条子,就是把我看扁了!”
  胡耀福也急了,站起来情绪激动地说:“是老区人民要我来的,又不是为我自己!要是我的事,绝不来找你。”
  胡耀邦仍坚持说:“那也不行!”
  胡耀福一气之下走了。
  后来,胡耀邦经常对希望他在家乡建设上给予帮助的乡亲们说:“革命老区搞建设,应该支持。但是应该按程序报告上级有关部门,不能找我。我不是家乡的总书记,不能为家乡谋特殊利益。”
  胡耀邦在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的职位上工作了整整六年,没有给家乡人批过一张条子,也没有给过亲戚们一点照顾。然而,忠厚淳朴的浏阳人民从来没有一句怨言。
  1988年冬天,胡耀邦在长沙休养,浏阳县委的几个同志来看望他。谈到家乡一些地方还不富裕时,胡耀邦心里很不安,表示未能替家乡人民办点实事,常感歉疚。浏阳的同志诚恳地宽慰他说:“你是中国的总书记,心里想的是10亿人,浏阳130万人是包括在内的。”
  1989年4月15日,胡耀邦去世,胡耀福赶往北京奔丧。他没有买到坐票,就蹲在车厢接口处。想起亲弟弟,胡耀福不禁抽泣起来。列车员经过时问是何故,他大哭道:“我弟弟胡耀邦死了。”列车长大惊。
  1992年9月,胡耀福老人病逝后,乡间农民送上一副带着泥土气息的挽联倾吐心中感慨:“国中有典型,两袖清风作赤子;天下无先例,一代‘皇兄’是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