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趣事拾零

2011-12-24 00:00:00王树人
文史月刊 2011年3期


  ※ “施耐庵”原是“施瑞彦”
  
  施耐庵原名施瑞彦。施瑞彦创作《江湖豪侠传》时,写到“石秀智杀裴如海”一章,感到笔不流畅,难于卒章,弃笔掩卷,不愿再写下去。友人得知此事,给他讲了一个和尚潜心念经、端坐庵内30年,居然把木鱼敲了个深坑的故事。他颇受启迪,便写了“耐庵”两字贴在书房,作为座右铭,告诫自己潜心创作。后来干脆更名为“耐庵”了。
  
  ※108条好汉是由36条好汉增补而来
  
  在施耐庵《水浒传》初稿中,梁山泊只有36条好汉。作为下层知识分子,施耐庵的家境十分贫穷,女儿出嫁时拿不出什么好礼品作嫁妆,施耐庵只好将《水浒传》的手稿交给女儿,让女儿在生活困难时把书稿卖给书商,以解燃眉之急。
  女儿将书稿拿到书坊去卖,书商一看这是一部“价值连城”的书,就让施女将书稿留下,告诉她三天后来听回话。三天后,当施女去找书商时,书商却说书稿写得平平,不买了。其实书商已经在三天里雇人将书稿全部抄完。
  施女将书稿拿回交给施耐庵并说明原委后,施耐庵马上感到其中有诈。果然,时过不久,那个书商就将《水浒传》印了出来,并将书名改为《宣和遗事》。
  施女见到此书后方知受骗,大哭不止。施耐庵对女儿说:“这部书我再从头写起,将原来的36条好汉写成天罡,另外再增补72条好汉为地煞,让他们英雄108条,书名还为《水浒传》。”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水浒传》。
  
  ※108条好汉中为什么没有“赵”、“高”两姓
  
  《水浒传》中的108条好汉共用了77个姓氏,显示了其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但细心的人却不难发现,其中没有居《百家姓》之首的“赵”姓和常见的“高”姓。
  施耐庵这样安排108条好汉的姓氏,是独具匠心,带有感情因素的。因为作为梁山泊起义军对立面的封建统治集团的两个最大的代表人物,就是姓“赵”的皇帝赵佶(宋徽宗)和姓“高”的太尉高俅,所以作者有意不让108条好汉中出现这二姓。
  
  ※108条好汉的座次是怎样排定的
  
  108条好汉的座次是分贵贱、论亲疏排定的。一是把名望的高低作为第一条,如“玉麒麟”卢俊义。卢俊义对梁山泊几乎毫无功劳可言,只因“他是北京大名府第一等长者”、“是河北三绝”,于是就坐了“第二把交椅”;二是视某些特殊知识和技能为重要条件,如“智多星”吴用。因为吴用“读些孙吴兵法”,能够调用将校,就坐了“第三把交椅”。“入云龙”公孙胜因为“有鬼神不测之机,呼风唤雨之法”,就坐了“第四把交椅”;三是世系显赫、符合封建社会正统观念的“吃香”,如“大刀”关胜。其论功劳不如“豹子头”林冲,论职位不如“双鞭”呼延灼,但因他是“汉末三分义勇武安王嫡系子孙”,就被排在了第五位;四是同上山前的职位尊卑有关。如朝廷部将投降梁山的共有21人,排在36个天罡星中的就有11人;五是也适当考虑了武艺的高低,如“行者”武松。因他武艺高强,被排在第十四位。
  
  ※《水浒传》中的人物有多少
  
  《水浒传》是世界上所有文学著作中人物较多的一部小说。书中一共写了778个人物,其中有姓有名的577个,有姓无名的99个,书中提到但没有出场的人物有102个。
  
  ※历史上确有宋江和武松两人
  
  对宋江其人,南宋张守《毗陵集·秘阁修撰蒋圆墓志铭》、《宋史·侯蒙传》、南宋汪应辰《文定集·显谟阁学士王公墓志铭》、《宋史·徽宗纪》中均有记载。《张叔夜传》中记载得最为详细。
  据《张叔夜传》中记载,宋江在河朔起事,转战攻略数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宋江声言将至,张叔夜先行探听宋江的行踪,探听得宋江一行径直去了海滨,劫得巨舟十余艘,用来装载他们虏获的财物。张叔夜于是招募了千余名敢死的勇士,在靠近城门处设下埋伏,并据大海之险诱使宋江出来交战。张叔夜事先在海边隐匿的壮卒放火焚烧了劫掠的船只,宋江一行听到这个消息,都没有了斗志。伏兵乘势而出,抓住了宋江的副将,宋江乃降。
  武松其人,在《临安县志》、《西湖大观》、《杭州府志》、《浙江通志》等史籍中都有记载:武松原系浪迹江湖的卖艺人,“貌奇伟,尝使技于涌金门外”,“非盗也”。杭州知府高权见武松武艺高强,人才出众,遂邀请入府,让他充当都头。不久,因功被提升为提辖,成为知府高权的心腹。后来高权因得罪权贵,被奸人诬谄而罢官,武松也因此受到牵连,被赶出衙门。
  继任的新知府是太师蔡京的儿子蔡鋆,他倚仗其父权势,在杭州任上虐政殃民,百姓怨声载道,人称为“蔡虎”。武松对这个奸臣恨之入骨,决心拼上性命也要为民除害。
  一日,他身藏利刃隐匿在蔡府之前,候蔡虎前呼后拥而来之际,冲上前去向蔡鋆猛刺数刀,结果了他的性命。官兵蜂拥前来围攻武松,武松终因寡不敌众被官兵当场捕获。后惨遭重刑死于狱中。“百姓深感其德,葬于杭州西泠桥畔”,后人立碑,题曰“宋义士武松之墓”。
  
  ※历史上的西门庆并非小说中的西门庆
  
  在《水浒传》和《金瓶梅》中都出现的西门庆是否真有其人呢?
  先说《水浒传》中的西门庆。据《佣馀漫墨》记载,历史上有一个西门庆,但和《水浒传》中的西门庆却是南辕北辙。明朝初年,阳谷县有一暴虐知县姓武,他有一妻一妾潘氏和金氏。武知县为人极其阴险,黎民百姓深受其害,其中县城西门的一个名叫“庆”的大户受害最深。百姓对武知县敢怒不敢言,偷偷为他取了一个“武皮匠”的绰号,言其心毒手狠,精于盘剥;又叫他“卖饼大郎”,言其好从穷苦百姓嘴边牟利。为了出气,民间便编造流传了西门庆的故事。故事让武氏丢妻伤身,使深受欺凌的阳谷西门的庆大户泄愤。这实质上是百姓们对武氏瘟官的惩罚和咒骂。施耐庵在创作《水浒传》时,以一些社会上的人物和流传故事为原型,因此在小说中就出现了一个“西门庆”。
  《金瓶梅》是明朝嘉靖、万历年间由笔名“兰陵笑笑生”的作者所写,主要内容取之于《水浒传》第23回至第26回,在“武松杀嫂”的主要故事中增加了大量人物情节,反映了明末社会的罪恶和黑暗。
  再说《金瓶梅》中所描绘的西门庆,乃是明朝嘉靖、万历年间一个攀附权臣蔡京门下的横行乡里的官商泼皮。已不是《水浒传》中的西门庆了。《金瓶梅》作者对当时皇廷奸党贪赃枉法、地痞流氓为非作歹,深恶痛绝,特意利用《水浒传》借题发挥,抨击时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