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意千秋

2011-12-24 00:00:00李修对
躬耕 2011年2期


  一醉解千愁,是伤心人语;借酒浇愁,也是坐困愁城的人无奈的选择。这也是不愿醉生梦死的人,求得暂时的精神麻醉、缓解心灵压力的一种方法。
  自从酒品诞生,历来就不乏或小酌或狂饮的酒徒。据《酒经》记载,还是在大禹时代,有个叫仪狄的人想讨好大禹王,就造出美酒献给禹王品尝,喝了,禹王就说:“后世必有因饮酒而误国者。”并没有因此而奖赏仪狄。或许是“真龙天子”金口预言,自此历朝历代还真不乏“饮酒误国者”。夏桀贪恋酒色,整天沉迷于声色犬马,宠信褒姒,戮害忠良,致使身死国灭。商纣王沉迷酒色,宠信妲己,遭到城陷焚身的下场。周幽王迷恋酒色,居然“烽火戏诸侯”,引起诸侯反叛,在逃亡的路上死于非命,造成西周灭亡。大禹的一句警告竟成后世成败的“谶语”。
  魏晋时期的竹林七子大都热中于饮酒,人人笃信玄学,崇尚空谈,喝醉了酒就骂人,或者大倡隐士之风,遁迹山林,不问世事,借酒述怀,借古讽今,敛迹尘世,放荡不羁。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竹林名士嵇康,他鄙视官场,蔑视权贵,终为曹丕所杀,可怜一代名士枉死强权屠刀之下。刘伶醉酒,三年不死,只是传说,但他嗜酒如命,终无所用倒是事实。
  隋朝的第二代皇帝杨广,那是个臭名昭著的无道昏君,他身居高位贪恋酒色为所欲为导致误国毁家。他不仅贪恋穷奢极欲的生活、沉醉温柔富贵乡,还因为无休止地征发民力、虐政害民以至造成民怨沸腾,直到处狼烟四起,无法收拾。他的嗜色像他的嗜酒一样终至使国家倾覆、身死奴手。是鬼迷心窍?还是油糊了心?不为天下苍生计,也该替自己身家性命着想吧?居盛世而不恤民艰,耗民膏而大建宫室,真真是弄得“官逼民反”,天怒人怨,竟然把父亲杨坚历尽艰危创下的大隋基业毁于己手而不顾惜,其罪莫大焉!活该他遗臭万年!
  唐朝的大诗人李白被后世奉为诗仙酒仙,其飘逸潇洒、才情天纵的浪漫主义诗作不仅充满着卓越的艺术想象力,而且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文学高峰,享有唐代三大诗人之首的美誉。可是他虽为翰林待招,却醉心诗酒,嗜酒成性,说什么“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还说“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后人便流传“李白斗酒诗百篇”的俗语。可见他不仅是天才诗人,也是嗜酒如命的酒鬼。因其雄阔不羁,恃才傲物,大谈“天生我材必有用”,却未能得到重用,反遭佞人挟私贬斥,待在朝廷仅三年就被唐明皇“赐金放还”,长期蹇足于湖南、湖北、安徽等地。后因参与永王磷谋反被朝廷治罪下狱,又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浪迹江南。因生活计不得不依附小他二十岁的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到老穷困潦倒,在船上醉酒“邀明月”,竟至扑水而死。一代伟大诗人就这样结束了自己蹉跌的一生。
  诗圣杜甫比李白小十一岁,素与李白友善,数番诗酒酬答留下文坛佳话。但他生不逢时,命途多舛。年轻时两考不第,向唐玄宗献三篇赋,以文干禄。不久赶上安史之乱暴发,长安陷落,杜甫逃出城追随已逃至凤翔的唐玄宗,帝感其忠,封他为左拾遗。这一职务本身是侍君伴驾规谏皇帝过失的,而对于杜甫却是一张“空头支票”。他弃官后,流荡于巴蜀间,结草堂于成都,作了剑南节度使严武的幕府,被授检校工部员外郎,却因屡谏忤意,便去职携家出峡,打算去投靠郴州舅家。于路“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顿时诗性大发,不仅是“初闻涕泪满衣裳”,还要抒发“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豪情!但他数年跌宕还是报国无门,严酷的现实最终冷落了他的一颗忠心,尚未到达郴州便因贫病交瘁死于渡船中,随行妻儿无力埋殡亲人,只好就江边草草殓葬。其子宗武亦流落湖湘间,临死嘱其子嗣要把爷爷尸骨迁回河南巩义老家,因穷困未果。于元和中期,才由其后人来此迁坟,于首阳山杜甫祖父杜审言墓旁安葬。这仅仅是诗人的大不幸吗?从中不难悟出,诗人的命运是与那个悲剧时代的演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然而,在李杜身上却浓缩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伟大精神和饱经磨难的坚韧品格!
  人借酒力长豪气。且不说宋代词人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的英雄胆,那自是另一番傲岸不屈的境界;也不说女词人李清照“沉醉不消残酒”、“人比黄花瘦”的清丽婉约,亦有其触动情思的魅力。后世多少英雄豪杰为家国命运奔走呼号,举杯邀诤友,慷慨赴战场,书写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伟大壮举!也有一些胸怀抱负的时代弄潮儿,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一展身手,往来于生意场,忙于交往应酬,酒宴上觥筹交错,推杯换盏,谈成了一桩桩大生意。正所谓:酒能成事,也能坏事。人往往是酒场上逞英雄,喝醉酒成“狗熊”,长此以往,喝坏了身体喝坏胃,什么酒精肝、脂肪肝的都扯上了,甚至造成“醉生梦死”的可悲结局。
  生活中,就有不少这样的悲剧上演。在我过去工作过的小镇上,我知道几乎每年都要发生喝酒喝出人命的事,少不得在场的几个人负担一大笔经济赔偿,自己损失不小,人也不能复生。说来也是,我还真遇到过喝酒不要命的人,自来贪杯嗜酒,每喝总要大杯满灌,自己喝,还要劝人喝,不依不饶,不少时候酒场上弄得不欢而散。嗜酒者还真能承受,天天喝,年年喝,好像这辈子对酒是情有独钟,竟然还没有被酒精打倒,每天仍然活跃在酒场上。为此,有人便誉之谓“钢肠铁胃”不倒翁。可是,我总担心,有一天酒精会给他来个总暴发,毫不犹疑地取了他的小命。而他却豪气冲天地说:“喝!该死吊朝上。”我觉得,这种醉醺醺的糊涂意识是中国酒文化中应当摒弃的糟粕。
  酒之为饮,喝了几千年依然喝不败,而且大有绵绵无绝期的势头,可知必有其让人恋恋不舍的好处。养生学告诉我们,酒为百药之长,但要饮者适量。酒本身有益于人体健康,喝酒者不能自制才会酿成严重的后果呢。出了问题,只知骂酒,就是不找自己“贪杯”不节的原因,如此糊涂,难道就只有“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