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陈有清

2011-12-24 00:00:00孙青松
躬耕 2011年2期


  人生在世,各有志趣。“长大了做个好人”——这是小时候父母亲经常对我说的一句话,它既是父母亲对我殷切的人生期待,也是我幼小心灵里的人生方向。尽管父母亲没有对“好人”这一概念准确定义,但从他们引用的“好人”例子中,我约略地明白:“好人”是既有良好品行,又勤奋劳动的人。多年以来,我一直在追寻好人,效仿好人。
  “好人”在哪里?远的在天边,近的在眼前——年近花甲的老干警陈有清,就是我身边一个令人感动的“好人”。他中等身材,不胖不瘦,白净而方正的脸上,戴着一副高度近视眼镜,衣着朴素大方,说话谦逊斯文,和蔼可亲。他是内乡县人民检察院人人敬佩的业务尖子,办案能手。从认识他的那天起,我就从其他同志的口中和我对他的观察中,了解了他以往几十年曲折的传奇人生。
  1952年4月,陈有清同志出生于内乡县夏馆镇大栗坪村纸坊沟。1959年他7岁时,在大栗坪村小学上学。那时候山村农民生活相当的贫苦,他象其他乡村小学生一样,穿着补丁衣服,背着破布缀成的书包,每天往返几里山路去上学。对于读书,他似乎有着与生俱来的兴趣。他课堂上听讲津津有味,下课后做作又快又好。1965年秋,有清以数学100分的优异成绩考入夏馆镇第六初中。当年大栗坪小学只有2人考上初中,他是其中之一,而且是唯一的应届毕业生。1965-1968年三年初中阶段,正是有清同志发奋读书的黄金时期,不幸的是“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时局动荡,红卫兵革命大串联活动如火如荼。学校里的文化课基本上取消,代之以学工、学农、学军和批判资产阶级。有清所在的班级共有59个学生,经常在校的只有三、五人,有清是其中之一,在反对“师道尊严”、“罢课闹革命”、“读书无用论”、“知识越多越反动”等谬论甚嚣尘上的时期,有清同志的头脑保持着难得的清醒,他耐住寂寞,不随波逐流,坚持读书,汲取知识的营养。那时候学校里的正规课本已“断货”,学生们已无书可读;有清同志就走村串户,从往届老初中生那里借书来自学,不懂之处虚心向老师求教。就这样,1968年12月,他学完了初中知识,拿到了初中毕业证,成了名符其实的初中毕业生。这时,他已长成了16岁的英俊少年。本来他应该上高中、考大学,可是考试制度取消了,高中、大学都是由大队党支部推荐的,不以学习成绩为录取依据。他出身贫寒,没有“有头有脸”人物的推荐,上高中、读大学的梦想破灭了。
  初中毕业后他在家里当了几个月农民,前途渺茫,很苦闷。当时,“全国学习解放军”的氛围正浓,“参军去部队上”成了许多农民子弟的理想。1969年2月,17岁的陈有清同志政审和体检合格,有幸入伍,当上了一名海军战士,在辽宁省大连海军潜艇部队服役。为响应毛主席他老人家“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伟大号召,陈有清同志所在的部队承担了“巨浪”1型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的研制任务。有清同志从1973年开始参与这项研制工作,至到1982年水下运载火箭才发射成功,历时十年之久。在十年的漫长岁月中,他一直没有离开过那艘承载研制任务的常规潜艇。起初参与研制水下运载火箭任务的陈有清同志,由于只有初中文化基础,深感肩上担子沉重,但他没有撂挑子,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为了扩充自己的知识容量,他自己去书店买了全部的高中教材,参加部队里的“高中培训班”,刻苦学习,终于完成了学习任务,拿到了高中毕业证,圆了他的“高中梦”。为了掌握无线电和计算机技术,陈有清同志利用工作之余和节假日时间,自学无线电学、电学、计算机程序设计学和高等数学,不理解之处随时向人请教,学而不厌。终于克服了文化水平低的自身弱点,成为部队里的业务骨干,荣立三等军功。在十六年的军旅生涯中,陈有清同志就是这样自加压力,积极上进,从一个普通士兵逐步提升为班长、排级军士长、连级军士长、副营职教练员,成为一位优秀的军人。
  1985年秋,陈有清同志告别了军营,转业到内乡县人民检察院工作。昔日的海军军官,现在变成了普通干警,这样的地位落差,他并不在乎;过去海军的业务骨干,今天却成了法律的门外汉,他对此耿耿于怀。1987年临考前的一个月,他向院里请了复习假,从新华书店买了一套全国“成人高招指南”书籍,包括语文、数学、历史、地理、政治五门课程。一个月时间,五门功课复习任务,平均每门课程只分得六天时间,真够仓促了!这年全国成人高招成绩揭晓,内乡县检察院16名考生中(不少是中专生)只考上2人,有清同志是其中之一。1987年秋至1989年秋两年时间,有清同志踏踏实实脱产学习了两年法律专业知识,顺利取得了法律大专文凭,圆了他的“大学梦”。
  从省政法学院毕业以后,有清同志在内乡检察院公诉科工作,做审查起诉的检察员。有清同志工作中以“不冤枉一个好人,不放过一个坏人”的执法理念,去努力实现检察官特有的人生境界,创造了不平凡的工作业绩。每接到一起这样的案件,他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办案在工作之中,把私心杂念置之度外。阅卷后,案件里的疑问常在脑际萦绕,吃饭、走路、做梦都想着去伪存真的析疑之法;下乡调查取证,没有车坐,他骑自行车走村串店,一天往返五六十里。有一次在村里取证时,被狗咬伤后腿,打了好长一段狂犬疫苗才治愈,可工作一天也没耽误过。节假日里他有时候在单位办公室加班,有时候将卷宗带回家中加点,几乎成了“工作狂”。1996年,有清同志接了一个“夹生”的杀人案件,由于犯罪嫌疑人不认罪,证据不扎实,所以案子判不了;被害人家属感觉“杀人犯”久审不判,必是政法机关徇私舞弊袒护罪犯,便四处告状,所以关押的“杀人犯”也放不了。原办案同志束手无策,只好打“退堂鼓”,把案件交给有清同志承办。有清同志反复阅卷,深入地补充调查取证,使案件证据形成了链条,迫使犯罪嫌疑人认罪;案件上呈市院公诉后,市中级法院判处被告人死刑,缓刑二年执行,打击了犯罪,伸张了正义。1998年,有清同志又接办了一起“故意伤害致死”的重大刑事案件。他经过细致地阅卷和调查,查明这是一起“意外事件”性质的民事案件,并非刑事案件:原被告双方因宅基地地界问题引起纠纷,双方家庭成员发生口角和推搡行为,被害人愤怒引起心脏病突发而暴亡。有清同志依据法律规定,向检委会作了认真汇报,认为犯罪嫌疑人的行为与被害人的死亡结果之间,没有法律上的因果关系,构不成犯罪,建议对犯罪嫌疑人作无罪的不起诉处理,同时责成其适当地赔偿被害人的经济损失。检委会采纳了有清同志的意见。犯罪嫌疑人释放后,主动赔偿了被害方经济损失,双方握手言和。为了感谢陈有清同志这位当代“青天”对他的“执法公正”,重获自由的犯罪嫌疑人专程从乡下来到有清同志家里,道谢后留下一个装有2000元现金的信封就走。有清同志追不上他,只好在上班期间“传唤”他到检察院办公室,当着嫌疑人哥哥的面将2000元退还,犯罪嫌疑人跪在有清同志的面前说:真没想到现在还有像你这样的共产党干部!
  由于他的敬业精神和工作成绩,1995年陈有清同志被提拔为内乡县检察院公诉科副科长,1997年又提升为科长、检察委员会委员,负责被称为检察院“门面”的公诉工作,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也更加努力了。在他的领导下,内乡检察院的公诉工作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在全市检察院率先探索建立未成年人暂缓起诉制度、不起诉案件公开听证制度,在全省第一个推行职业公诉人制度,在全国第一个进行主诉检察官改革试点。内乡县院公诉科连续多年被评为内乡县政法先进单位、南阳市政法先进单位、河南省检察系统案件质量先进单位,受到表彰和奖励。陈有清同志也多次被评为内乡县政法先进工作者、南阳市检察机关优秀公诉人、南阳市政法先进工作者、内乡县十大优秀公仆,荣立三等功两次、二等功一次。河南省委机关刊物《党的生活》,曾专章介绍过他的模范事迹。有清同志以突出的工作业绩,给内乡县检察院争了光、添了彩,立下了令人赞叹的功勋。
  
  2005年,依照地方组织部门的惯例,陈有清同志从正科级公诉科长的岗位上退下来了。与他同时退“二线”的同志,都离开单位回家了,唯有他又在内乡检察院案管中心“上岗”,做全院检察业务工作的顾问,尤其是把关提交检委会讨论决定的重大、疑难案件,间或写一些法律调研文章。他仍然经常来院上班,心态平和,与同事们友好相处,丝毫没有退“二线”的失落感。
  陈有清同志在家中是个孝子,也是个厚道的兄长。他在部队提干后,每月将一半工资寄回家里,贴补家庭,供两个弟弟读书,尽长子的义务,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大弟陈有华1978年考入清华大学,成为内乡学生考上清华大学的第1人;二弟陈有学1988年考入河南中医学院,后考入北京体育师范学院研究生。现在两个弟弟都是大学教授,“陈氏三兄弟”在当地颇有名气,弟弟们常在人前人后夸奖说:有清这个大哥,真当成了。母亲在有清当兵期间胃溃疡病发作,胃部大出血,用价格昂贵的“云南白”药效果特别好。有清同志不惜代价,定时买“云南白”药寄给母亲,直到把病根治。父亲在他转业回来后,眼睛患白内障,几近失明。有清同志将父亲送到医院手术治疗,让父亲重见了光明。父亲八十岁去世了,母亲今年八十二岁了还健在。父母亲的长寿,与有清同志的孝顺是分不开的。有清同志也是位好丈夫。他爱人张桂周是位医生,先后在内乡妇幼保健站和县人民医院工作。由于她医术高明,医德又好,十里八乡来医院找她看病的人特别多,所以她就特别忙。有清同志常对爱人讲:找你看病的人再多,再忙,你也别烦,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啊!为了支持爱人的工作,有清同志一有空闲就多做家务,以减轻爱人的负担。他对独生女儿严管厚爱,女儿2005年考入四川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招录在四川省卫生厅工作。有清同志,心底善良,乐善好施。有一次,乍曲乡一个农民带着八、九岁的女孩在县妇幼保健站看病,中午在病房输液,无钱买饭吃,其父忧愁无奈。爱人把这个情况告诉了有清同志,他赶紧蒸大米饭,炒好菜送过去。检察院同志们的爱人,不少在妇幼保健院生过小孩,而且往往是半夜三更。只要听说了,有清同志夫妇俩就会烧好鸡蛋茶,亲自端给产妇吃,叫人心里热乎乎的。在机关里,他德高望重却很平易近人,知识丰富却谦虚随和。无论谁向他请教法律知识,或是请他帮什么别的忙,他历来有求必应,尽量让你满意。
  退“二线”之后,陈有清同志的工作任务相对轻了,而爱人仍在“岗上”。他便主动承担了家里一天三顿饭的“烹调”任务。
  陈有清同志就是这样:出生于寒门,人穷志不穷,志存高远;经历“文革”动荡年代,不人云亦云,坚持读书长学问;在物欲横流的大变革时期,坚守淡泊,不以“物”喜,不以“物”悲;退居“二线”了,思想不退坡,无私地发挥余热。陈有清同志就是这样:在清贫的生活环境里,激发了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在艰苦的军旅生活中,磨炼了一往无前的坚强意志;在突出的工作业绩中,体现出尊贵的人生价值;在良好的人品德行中,塑造着检察人的光辉形象。纵然所立下的那么多的功劳,没有给他带来多大的“官运”,他依然活得心安理得;纵然所取得的那样多的荣誉,没有给他带来多好的“财运”,他依然过得有滋有味!
  好学生、好军人、好干警、好儿子、好丈夫、好爸爸……这是我对陈有清同志的一串光荣“称谓”;一个“好人”,这是我对陈有清同志的整体印象和根本看法。象有清同志那样,做个“好人”。
  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一首名叫《好人一生平安》的影视歌曲,曾经唱红祖国的大江南北;现在让我们把这首回肠荡气的歌曲,一起唱给陈有清同志,共同祝愿这位身边的“好人”:一生平安。